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

2024-12-12 · 7页 · 2.5 M

昆明三中高2025高三上学期第三次综合测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填涂考号。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据统计,目前已报道的商周时期有铭(文字)背铜器已超过20000件。其中,典型代表有记载周人伐商的利簋、铭刻“宅兹中国”的何尊(如图)、载有周王与家族世系的史墙盘等。据此判断,这些青铜器()A.标志着中国已进入青铜时代 B.是研究分封制度的唯一实证C.彰显夏商官营制造业的盛况 D.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2.宋代文献中佃客“舍其耒耜而游于四方,择其所利而居之”等记载甚多。仁宗时文彦博说:“不数年间,租佃之户或退或逃……”。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诏书曰:“佃客多是贫……不辞离即逃走,宜加以宽恤。”由此可见,宋代()A.阶级矛盾日益凸显 B.佃客享有迁徙自由权利C.政府厉行重农政策 D.佃农成为农民阶级主体3.1886年初,李鸿章在《遵议维持商局疏》中提出:“轮船招商局之设以与外洋轮船相争衡,故此呈请免北洋三口出口税二成……所有本届商局轮船运漕不再区分扣减,亦不扣海运局公费。”这一主张有益于()A.保护中国航运业的利权 B.遏制外国资本在华输出C.增强清政府的军事实力 D.改变政府财政收入结构4.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共和国实行总统制。后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中华民国约法》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变化反映的实质是()A.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 B.共和政体的不断完善C.新旧势力的激烈交锋 D.总统制符合发展趋势5.从1924年7月到1926年9月,广东革命政权在广州先后举办了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共产党人彭湃、毛泽东等人的相继主持下,农讲所为广东和全国20个省区培训了700多名农运骨干。全国农民运动的发展得益于()A.国共合作的实现 B.苏区的政权建设C.生产关系的变革 D.农民运动的扩大6.如图为某一时期美军、国民党军队调动示意图。该军事调动()A.促进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国家统一B.加速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战场崩溃C.损害了中国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进程D.意调整部署应对国共双方战略决战7.建国初的一个特殊时期,陈云曾专门交代;东北必须每天发一个列车的粮食到北京;北京市在天坛打席国存粮,必须每天增加存粮席囤,要给粮贩子看到,国家手上真有粮食,粮价不能涨,使奸商无隙可乘。后来,上海工商界的人士评论:“六月银元风潮,中共是用政治力量压下去的,此次(米棉之战)则仅用经济力量就能稳住,是上海工商界所料不到的。”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人民政府由此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B.政府借助市场规律使暴涨的物价迅速下跌C.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卓有成效8.1952年宋庆龄创办了对外报道刊物《中国建设》。该刊物主要宣传新中国工农业经济建设和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如《一位乡村教师的扫盲行动》《土地改革根除了封建主义》《工业化开始》《人民治理国家》等,发行范围达到118个国家。这一刊物的发行()A.旨在宣传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B.成为世界了解新中国的窗口C.激发了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热情 D.促进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9.如图是画家单应桂在1960年画的国画《当代英雄》。画面描绘了两位妇女开山劈岭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A.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深入开展 B.群众发展生产的强烈愿望C.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D.一五计划取得的辉煌成就10.1990年10月,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并引入期货交易机制,成为中国期货交易的开端;到1991年7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开业,全国性证券交易市场形成。这反映出()A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社会经济结构优化调整C.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D.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11.如图为公元前650年某地区使用的文字,下面关于这种文字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A.是印度河流域的雅利安人创造了这种文字B.多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成C.它是由表音、表意和限定符号组成的象形文字D.它是字母文字的源头、源于地中海腓尼基地区12.1211年至1250年间,意大利博洛尼亚颁布的成文法中不仅有对城市道路宽度的规定,还有铺设街道路面的要求;甚至有法案提出将城市内的道路和淡水运河的维护也纳入到政府的监管之下。这表明当时()A.民众法律意识显著提高 B.商业发展影响市政建设C.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D.意大利城市化进程加快13.1527年,马丁·路德在埃斯莱本建立了高等拉丁学校。二十年后,德国出现了六十所新教城市学校,这些学校的课程包括德语学习和“世俗话题”的教学,例如有关家禽养殖、个人卫生、婚姻、剧院等教学课,不再是神学一家独大的局面。这些城市学校()A.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B.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需求C.摆脱了教会神学的思想控制 D.构建了资产阶级“理性王国”14.对如图中1540年以后英国麦价变化的解释正确的是()A.大量金银流入西欧引发了物价上涨 B.资本主义农场经营增加了粮食产量C.近代工厂的兴起导致原料需求增加 D.工业革命造成英国的人口大量增长15.18世纪时,北美的每个英属殖民地都建立了一个由选举产生的议会,议会与伦敦委派的殖民地总督分享权力。尽管这些议会的权力有限,但依然与法国和西班牙的殖民地形成鲜明对比,后者缺乏任何代议制的政治机制。这反映出北美英属殖民地()A.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政治建构 B.引发了人民主权的政治潮流C.受到宗主国政治理念的影响 D.首创了资产阶级的代议体制16.发展中国家,又称“第三世界”,是指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后建立的拥有完整主权的新兴民族国家。这些国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掀起了现代化建设浪潮。下列关于“第三世界”国家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非洲国家独立后始终保持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B.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具有东亚文化特征的新文化C.新兴民族国家通过制订经济计划快速实现工业化D.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初,台湾“草昧初开,无文献之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蒋毓英等人纂修《台湾府志》,以“彰一统之盛”,卷一《沿革》详细书写了台湾从“化外之地”到“纳入版图”的过程,卷九《人物》中的《开拓勋臣》为施琅等21位平台有功的将领立传。雍正、乾隆年间,台湾行政区划不断完善,文化教育发展迅速,方志修撰事业进一步发展。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设省,着手计划纂修第一部台湾通志,出现又一次修志高潮。《恒春县志》中大量收录中日召双方关于琉球问题进行交涉的重要档案,《苗栗县志》中多次强调海防问题的重要性,指出“所虑者,不在内寇,而在外夷”。——摘编自秦浩翔《从“纳入版图”到“边疆危机”》材料二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军闯入基隆港,重炮轰击沙湾炮台;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翌年,法军进攻台湾;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面对列强的侵略,台湾军民奋起反抗。在鸦片战争中,台湾军民的抗争,有力地配合了祖国大陆的反侵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军民掀起反割台斗争。此后,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止过。……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10月25日,台湾光复。从此,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回到祖国怀抱。——摘编自周文顺《近代反侵略斗争中的台湾与祖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台湾方志纂修的推动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台湾光复的原因及历史意义。18.世上本没有路,走人多了,便成了路。历史上很多的探路者,在开路的同时也在开创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有官茶、有商茶,皆贮边易马……设茶马司于秦、河、雅诸州。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明史·食货·茶法》材料三抗日战争期间,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来往于云南丽江、西藏、印度等地的马帮约有25000驮之多,沿途大小商号多达1200余家,大多数人家都投身于古道运输或从事与茶马古道相关的产业。贸易物资增加了从印度转运来的英国和美国的香烟、卡其布、毛呢、手表、煤油,以及各种日用百货,由拉萨到印度则出口大量羊毛。云南丽江、四川康定和西藏昌都这样一些城镇也纷纷在茶马古道上兴起了。——摘编自CCTV《茶马古道》纪录片解说词(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朝茶马古道贸易特征。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期间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2)依据材料思考茶马古道的当代价值。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小康”这一概念在近代中国思想界的演进与延伸,堪称是近代中国人肩负国命、追寻国运的“反光镜”。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要求建立“公平正直之世”、倡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温饱”的主张,无一不凸显小康思想的特质。孙中山的“小康”思想常与“大同”思想掺杂在一起,他提出的民生主义,强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也正契合了关于小康社会的主张。——摘编自郑锐鑫、赵亦彭等“小康与中国”系列文章材料二1978年至1979年,邓小平频繁出访,在考察日本、新加坡、美国时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对现代化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1979年,在总结和反思的过程中,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并在具体阐述中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小康之家”,目标是“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1987年,邓小平又以“小康”为基点系统阐述了我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摘编自文世芳《“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小康思想的发轫》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上三位历史人物为实现“小康”所做的努力予以阐释。20.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图片中分别提炼出一个或两个信息,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的内容进行比较说明。(要求:提炼信息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