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七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答案

2024-12-24 · 3页 · 38.9 K

东莞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七校联考试题1【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参与的氏族、部族众多”、“执玉帛者万国”并结合所学可知,大禹治水的过程中,众多氏族与部族参与,这加强了各个氏族的交流,也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故选D项;材料提及大禹治水的区域分布广,“统治疆域扩大”不是大禹治水的原因,“根源于”说法错误,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集权政治还未发展,并且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大禹治水过程中的集权,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各部族矛盾的缓和,而是强调大禹治水过程中各氏族的参与促进了当时民族认同,排除C项。2【答案】D【解析】题干大意是“吴、越之竹,隋、唐之材”不能贩运到“曹、卫、梁、宋”,且“江、湖之鱼,莱、黄之鲐”不能为“邹、鲁、周、韩”地区所食用,说明当时各地物产流通不畅,流通范围有限,故选D项;题干体现的是物产流通受限,是一个静态的现象,而市场管理逐步规范化体现的是动态的变化,因而单凭题干信息不能说明市场管理逐步规范化,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西汉商品流通受阻,与长途贩运贸易发展速度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B项;题干主要记载了当时各地物产流通范围较小的问题,没有体现手工业的区域分工,排除C项。3【答案】B【解析】据材料诗歌中的“本意在爱人……皆以枉法论”、官修史书中的“抚恤百姓德音以革弊立防”以及赦文中的“擅加杂榷率,一切宜停”等信息,可以看出唐朝政府通过税收政策、行政命令等方式防止地方官员对百姓加重赋税负担,说明政府重视减轻百姓负担,故选B项;材料表明唐朝通过两税法的实施和皇帝命令等方式要求地方不要擅自给农民加增税收,据所学可知唐朝藩镇割据主要体现在地方节度使军政权力过大甚至独立从而威胁中央集权,因此材料内容不能反映地方藩镇与中央的关系,排除A项;据材料“《南郊赦文》”中涉及到牛李党争的政治斗争,另外白居易的诗歌和《旧唐书》的内容都不涉及政治斗争,因此不能反映斗争加剧了农民起义,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唐中期天宝年间由于土地兼并盛行导致均田制无法推行从而威胁到租庸调制,安史之乱后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与题目所示时间不符,排除D项。4【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元朝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儒家思想,修建孔庙,兴办学校,甘肃、云南等地儒家思想传播,社会风气发生变化,说明元朝边疆治理的成效显著,故选A项;虽然元朝确实推崇儒家思想,但通过材料并不能直接看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西北、西南地区,当时的文化重心在南方,并未转移,排除C项;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四等人制”(该政策将全国居民分为四个等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不同等级的人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上享有不同的权益),边疆与内地并未实现一体化,排除D项。5【答案】A【解析】观点认为,一条鞭法使“富家无可逃”,即使富有的土地所有者无法逃避税收。这些土地所有者是“务本之人”,也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税收负担的加重会使这些人流向商业,导致抑本务末的作用,故选A项;“一条鞭法”通过更加公平和高效的税收方式,实际上有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而非减少,排除B项;“一条鞭法”主要是税收制度的改革,与社会结构的解体无直接关联。且这一改革并未直接导致社会结构的解体,排除C项;“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律折银征收,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6【答案】D【解析】据材料“明清江南的小农场主……需要起码的读、写算能力”可知,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的小农场主和小作坊主每天都会卷入各种商业活动,商业活动要求他们具备基本的读写算能力,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他们作为生产者和商人的双重身份,还反映了他们对基础实用教育和商业知识的需求,故选D项;题干主要反映经济活动推动大众实用教育发展,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项;据材料“这些活动,都需要起码的读、写、算能力”可知,这些是基本的大众教育,主要是培养民众的起码读写和计算能力,不属于新式教育内容,排除B项;题干主要反映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经营方式的变化推动实用教育发展,明清商业经营方式变化只是片面反映材料内容,不够全面,排除C项。7【答案】D【解析】英文期刊《中国丛报》刊载文章展现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识,是为了服务于鸦片战争后西方人在通商口岸进行商品输出的需要,所以才有助于“来华西人依约深入内陆地区”,而沙俄侵入东北后,英文杂志《中国评论》特别关注了清朝入关前后的历史及其民族政策与对俄关系,则是了解沙俄对清朝的侵略情况,从而为自己继续侵略中国提供必备资料,可见上述活动都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从而给殖民扩张提供服务,故选D项;题干所述都属于英文报刊杂志,由外国人兴办,并不能激发国人的办报热情,排除A项;题干所述为西方殖民国家了解中国的内容,目的是服务于殖民扩张的需要,而不是促使中国融入世界,排除B项;题干所述英文报刊是在介绍中国的史地情况,而不是介绍西学,所以不会推动西学进一步传播,排除C项。8【答案】B【解析】据题干“夷务”“洋务”“时务”的具体内容可知,该演变反映出中国学习西方程度的不断加深: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再到清末新政中的全面学习西方,据此可知,该演变呈现出学习西方制度与文化的变迁历程,故选B项;“中学为体”仅是“洋务”的主张,并不能概括全部题干之意,排除A项;题干不仅述及了“清末新政”,还述及了“洋务运动”“开眼看世界”,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表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排除D项。9【答案】A【解析】据材料图文信息可知1916年《新闻报》刊登“再造民国之最要着”呈现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的三足大鼎已经倾倒,一名议员正在修补立法,这反映通过三权分立维护民主共和政体在遭到破坏的同时也得到部分民主人士的维护,故选A项;1916年北洋军阀政府拥有强大政治和军事影响力,工商业发展成为重要财政来源,封建官僚地主给予较为有力地支持,其统治基础较为稳固,排除B项;护法运动最终失败,排除C项;修补象征三权分立的三足大鼎,这反映政党政治依然存在,并未失败,排除D项。10【答案】C【解析】据材料毛泽东认为同国民党合作时,中国共产党不能拿“做资产阶级的尾巴”,否则“便要失去信仰”,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强调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时,中共应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地位,不能再重演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的惨痛教训,故选C项;西安事变已于1936年12月25日和平解决,排除A项;“三三制”原则实施于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排除B项;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提出于1945年,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11【答案】C【解析】工资改革特别是针对重工业部分、重点建设地区以及高级技术工人和高级科学技术人员的工资提高,无疑会激发这些关键领域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些领域和人员对于推动工业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故选C项;“一五计划”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各经济部门的同步发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左”的错误通常指的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过于激进或偏离实际的倾向,与工资改革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D项时空不符,排除D项。12【答案】C【解析】据题干“1979年,广州市汽车公司……在内地首创“扬手即停”的全新服务模式……迅速在全国各大城市推广开来”“随后……成为各个城市的新名片”及所学可知,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企业的探索改革激发了其他企业的经营活力,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排除A项;题干主要述及的是广州市汽车公司的创新经营模式促进了其他城市汽车公司经营方式的创新,并没有述及各企业的“良性循环”,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我国在1979年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13【答案】A【解析】由“人可以通过祭祀向神祈福”、“人应该依靠自己的觉悟来求福”、“世间一切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等可得,古代印度无论是婆罗门教还是佛教都关注人的作用和能动性,意味着提倡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觉醒,故选A项;题干仅提到了婆罗门教的主张,并未体现“不断丰富与发展”,且B项只是题干的部分内容,排除B项;题干是有关古代印度宗教方面的主张,并未提到政权问题,且政权摆脱神权控制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也没法体现“逐渐”,所以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题目主旨是关于古代印度宗教的主张,并未提到种姓制度理论的特点,D项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D项。14【答案】B【解析】据题干表格“都要跟随自己的领主进攻敌人”“满足领主其他方面的需要”等内容可知,在中世纪的法兰克王国,领主及其附庸之间存在的权利和义务是通过法令的形式进行确定的,说明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蕴含着契约理论,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在中世纪封君封臣制度下,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排除A项;表格内容述及的是领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述及国王的地位,排除C项;表格内容所述及的领主与附庸之间属于类似于“契约”的关系,并没有述及国王的权利受到“限制”,排除D项。15【答案】C【解析】根据目录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到砂糖的生产和消费与多个地区和因素有关,如欧洲、加勒比海、茶叶、奴隶、政治等。这表明砂糖的生产和消费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涉及到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因此,该目录节选可以用来佐证物种交流促进了全球联系的加强,故选C项;虽然商业革命与砂糖贸易有关,但目录节选并没有直接提到商业革命对欧洲社会转型的具体影响,排除A项;虽然砂糖与美洲有关,但目录节选并没有明确指出美洲作物如何改变世界格局,B项具有片面性,排除B项;目录节选主要讨论的是砂糖的生产和消费,而不是粮食产量的问题,排除D项。16【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法国大革命时期,作为“英国迷”的法国人参与立宪,结合所学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实现了政治权力的和平转移,“英国迷”追求政治秩序稳定,故选A项;材料强调政治革命,未涉及对产业革命的描述,排除B项;结合所学英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排除C项;材料强调法国革命中的政治实践,参与国民议会进行立宪活动,未涉及启蒙思想的传播活动,排除D项。17【答案】(1)阶层:周朝—贵族;春秋战国至汉—士民(新兴地主阶级);魏晋—门阀士族。(3分)影响:推动各国变法,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官僚制取代贵族等级制;推动百家争鸣的出现;推动私学的发展。(任答三点给3分)(2)原因:统治者强化君权的需要;寒族比士族更具政治热情和行政能力;东晋士族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落;南北朝以后,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积极要求参政。(任答两点得4分)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宋朝门第观念淡化(“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科举制成为主要选官方式;科举制面向全社会开放,且更加公平公正(任答两点得4分)【解析】(1)第一小问阶层,据材料一“内而周、召,外而三桓、七穆”可知,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确立了贵族的统治,得出周朝的社会主导阶层是贵族;据材料一“韩非贵法术之士......开布衣卿相之局”得出春秋战国至汉的社会主导阶层为士民(新兴地主阶级);据材料一“因门阀而侈居人上者”可知,魏晋时期门阀制度阻碍了对人才的选拔,从反面得出魏晋时期的社会主导阶层为门阀士族。第二小问影响,从政治的角度分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有利于社会的转型和社会阶层的变化,得出推动各国变法,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官僚制取代贵族等级制;从文化的角度分析,新的士民阶层的崛起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得出推动百家争鸣的出现、推动私学的发展。(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不肯假权于大臣......人主遂不能籍以成事”得出统治者强化君权的需要;据材料二“不屑竭智尽心......人寒则希荣切而宣力勤”得出寒族比士族更具政治热情和行政能力;据材料二“以邀恩宠......罕以物务关怀”得出东晋士族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落;据所学可知,门阀士族日益腐朽,不能满足国家统治的需要,得出南北朝以后,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积极要求参政。第二小问发展,从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上分析,得出隋唐时期,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从选官制度对社会阶级关系的影响上分析,得出宋朝门第观念淡化(“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