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三12月测评(福建)·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题号12345678答案BCBBCADD题号910111213141516答案CABCDCAC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答案】B【解析】材料中提到了距今8000年前后的稻谷遗存,以及炭化稻谷、茎、叶,这些可看出原始农业的起源与发展情况,故B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展示了不同时期遗址中与农业相关的稻谷遗存,并未直接涉及古代农业技术的传播途径,排除A项;遗址确实位于中国南方,但仅从这些出土的物品难以全面深入研究整个南方地区的历史变迁,历史变迁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需要更多的证据和研究,排除C项;虽然遗址中出土的物品能反映一定的人类活动和发展阶段,但仅这些信息不足以全面研究人类文明起源与进程,人类文明起源涉及诸多方面,如社会组织、宗教信仰、艺术等,排除D项。2.【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秦朝有涉及不同领域管理的法律。这些法律涉及职官管理、经济财政金融管理、军政管理和手工业管理等诸多方面。这表明秦朝广泛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国家事务和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这些法律更侧重于国家行政事务和经济、军事、手工业等领域的管理,而非围绕皇权展开,排除A项;虽然材料列举了涉及多个领域的法律,但这并不意味着秦朝的法律体系就十分完备,排除B项;材料中虽然有涉及经济等,但同时还有很多其他重要领域的法律,如军政管理方面的《军爵律》等。这说明秦朝法律并不是以经济法律为核心,排除D项。3.【答案】B【解析】观点一提到国家级考试制度能加强全国人民对政府的向心力,使他们对国家更忠诚;观点二指出科举考试对祖国统一、民族融合、儒家思想传播等发挥巨大作用,观点三强调的“应考的、认同的遗传性”,这些都表明科举制度在民众思想意识方面起到了构建和加强认同的作用,民众通过科举考试这一纽带,增强了对国家、政府以及主流文化的认同感,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科举制度在打破阶层固化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更多是从国家、民族、文化等宏观角度讲述科举制度的作用,而非聚焦于官员选拔公平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明科举制度与世家大族兴衰的关系,排除D项。4.【答案】B【解析】材料中描述了佃户用米在市场上交换各种生活用品,农闲季节还从事各种工作,这些都表明农村市场深入到了小农的日常生活中,故B项正确。材料说明农村市场与外部市场有一定的联系,并非与城市市场联系减弱,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农村市场阻碍农业生产发展。相反,农村市场的存在为小农提供了更多的商品交换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排除C项;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D项描述与史实不符,排除。5.【答案】C【解析】材料中永乐初内阁官员官止五品,到仁宗朝内阁官员的职位和品级都有提升,如杨士奇、杨荣官职和品级提高,且杨荣虽升尚书但授工部,避免以兼官压六卿之上,这些都体现了内阁的地位有所上升,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内阁地位的变化,没有明确体现政府工作效率提高,排除A项;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材料中没有体现君主专制受到挑战,排除B项;材料中内阁官员品级有变化,但不能说明官员品级决定地位,内阁地位的上升主要是因为其职能和作用的变化,排除D项。6.【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洋布的流行带来了诸多社会文化方面的变化,如使市民阶层认同感增强、传统服饰的上下等级色彩减弱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洋布流行折射出社会文化的变动,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摧毁”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洋布是进口商品,其流行不能代表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兴起主要是指国内自己创办的近代工业企业的出现和发展,洋布的流行反而可能会对【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FJ民族纺织业等相关产业造成一定的竞争压力,而不是标志其兴起,排除C项;材料明确提到洋布普及使市民中等阶层认同感增强,传统服制的上下等级色彩减弱,这说明社会阶层不是固化的,而是出现了变化,排除D项。7.【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辛亥革命期间,材料中系列现象说明辛亥革命的发生为女性觉醒提供了契机。革命带来的新思想、新环境使女性开始有机会突破传统的禁锢,积极参与到社会事务中来,反映出辛亥革命对女性觉醒起到了推动作用,故D项正确。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性参与革命只是刚刚兴起的现象,从力量对比和发挥的作用程度来看,远达不到主力军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只能说明军政府在用人之际接纳了女性,而不是有意识地重视女性权益的全面维护和提升,排除B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社会的传统观念体系仍然存在,这些女性的行为只是在革命思潮冲击下,部分女性开始突破传统观念的限制,但传统观念的全面瓦解尚未实现,排除C项。8.【答案】D【解析】1936年,国民党在抗日问题上态度暧昧甚至有反动倾向,《标准奴才》中奴才自割首级奉献敌寇的形象,可以理解为对国民党在面对外敌时软弱行为的抨击,故D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作品《标准奴才》对国民党对外政策的抨击,并没有直接体现出该作品激发了民众的抗日热情,排除A项;该作品重点不是展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作品中并没有对日本侵略者的具体残暴行为进行描绘,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任何内容显示该作品在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标准奴才》主要是针对国民党对外政策的抨击,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排除C项。9.【答案】C【解析】材料明确体现了三线建设的实施是出于对国家安全战略的考量,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为了确保国家的安全稳定,进行三线建设以建立稳固的后方,故C项正确。材料中明确提到沿海地区要搬家,是因为在世界有原子弹时期中国需要建立后方,重点在于国家安全战略,排除A项;虽然材料中提到大学要搬,但这是在三线建设出于国家安全战略考量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并不是以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分布为主要目的,排除B项;三线建设主要是应对当时的国际局势,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间召开有关文化体制的会议、意见决议和相关成果可知,文化体制改革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些举措可以看出党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排除B项;材料重点在于文化体制改革本身,而非文化服务市场经济,排除C项;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推动文化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但不能说积极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贵族与平民的斗争中,贵族设立特殊职位军团司令官,其选举在森都里亚大会举行,而决定是否进行选举的权力在元老院手中。这体现了罗马在政治权力分配上的一种制衡机制,通过不同机构之间的权力划分和相互制约,来维持政治的稳定和平衡,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权力的制衡,非贵族寡头特征,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贵族与平民在权力分配上的斗争与妥协,不能说明罗马的民主政治发展较为完善,排除C项;题干主要围绕贵族与平民在权力分配情况展开,没有提及法律方面的内容,排除D项。12.【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盾牌钱”政策减少了国王对骑士的依赖,国王通过招募雇佣军提升对军队的掌控能力,有利于推动英国王权的强化,故C项正确。“增强了英国政府的财政实力”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盾牌钱”政策推动了骑士制度的瓦解,但并不是骑士制度瓦解的标志,排除B项;12世纪中叶,英国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推动了“以钱代役”的“盾牌钱”政策的出台,该政策也进一步推动了英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当时资本主义尚未兴起,排除D项。13.【答案】D【解析】西班牙在新航路开辟后,虽然从美洲获取了贵金属,但由于自身封建经济的局限,不能有效利用这些财富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反映了西班牙在新航路开辟后,其经济和社会结构仍然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质,故D项正确。材料部分内容体现了贵金属外流这一现象,但这只是表面信息,排除A项;虽然材料提及贵金属流向了西班牙的邻国,但这只是在描述贵金属的去向,没有详细说明贸易往来中的商品交换情况等方面的内容来体现贸易失衡,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欧洲商业繁荣的相关内容,也没有涉及这种繁荣为何是短暂的原因,排除C项。【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2页(共4页)】FJ14.【答案】C【解析】新教强调每个人都有天职,要勤奋工作,这种观念与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需要大量劳动力勤奋工作来创造价值,新教的这种观念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工作责任感和积极性,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新教对工作态度的观念,即勤奋工作以增添上帝荣光和增进公共福利,没有提及新教和社会阶层流动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表达的是新教对浪费时间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这是在树立一种积极的道德观念,而不是引发道德危机,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到对社交、闲聊浪费时间进行道德谴责,但这并不意味着新教改变了社交文化模式,没有体现新教教义下新的社交礼仪、社交场所、社交目的等社交文化模式的改变,排除D项。15.【答案】A【解析】17、18世纪欧洲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们对传统的亚里士多德学说进行反思,更加重视牛顿科学等新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从研究亚里士多德转向研究牛顿科学以及新讲席的陆续建立,都反映出思想解放运动对大学教育内容和方向的深刻影响,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知识经济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政府在大学教育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无法得出大学教育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对教育的重视”这一结论,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神学地位下降但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摒弃”过于夸张,排除D项。16.【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蒸汽印刷机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印刷方式,电报传递消息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火车站建立书报亭则是新的销售渠道。这些都表明技术变革(印刷技术、通讯技术等)对报刊行业的经营方式产生了诸多影响,包括生产、信息传递和销售等环节,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印刷技术和信息传递方式的变革,以及报刊销售方式的变化,没有提及这些技术变革对媒体内容产生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虽然提到了在火车站建立书报亭销售报刊,但重点是技术变革对报刊行业的影响,而不是交通发展单独对报刊发行的促进作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新闻传播商业化运作的起始内容,只是在说技术变革对报刊经营方式的影响,没有提及新闻传播是如何开始商业化的,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答案】(8分)原因:大一统国家局面的形成;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传统政治思想影响。(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特点:因俗而治;职能不断发展变化;多元建构与一体进程相结合。(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解析】根据材料“道是秦汉时期与县平级的行政区划,也是中国最早的特殊地方行政制度”“初郡制度创设于汉武帝时期,也属于特殊地方行政制度范畴”“东汉成帝年间,在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实行属国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原因为“大一统国家局面的形成;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传统政治思想影响”。根据材料“‘初郡’是在岭南及西南地区实施的一种制度,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所施行的法律并不同于汉郡,而是‘以其故俗治’,而且其并不与汉郡百姓征收同样的赋税和徭役,而且初郡内部的主要军事长官为本地酋长”“秦汉时期道、初郡、比郡属国的设置,使得特殊地方行政制度呈现出多元建构与一体进程两种态势”可得出特点为“因地制宜;职能不断发展变化;多元建构与一体进程相结合”。18.【答案】(8分)林则徐因虎门销烟而闻名,1839年,他在虎门海滩销毁了大量鸦片,这一壮举不仅显示了他坚决禁烟的决心,也极大地震慑了鸦片走私,唤醒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意识。梁廷枏认为清廷如果一直重用林则徐,战局或有转圜余地,体现了林则徐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战败,林则徐的形象也受到了质疑,出现指其处理禁烟问题
福建省金科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12月测评历史答案
2024-12-24
·
4页
·
196.3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