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一中高2024级高一上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6小题,48分)01.(德阳期末)【答案】C【详解】本质题。时空:商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内外服制度下,商王对内服控制力较强,而外服的方国独立性很强,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这说明商代中央的权力尚未高度集中,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商朝国家机构建设,且“完善”过于绝对,排除A项;商朝对外服的控制力较弱,这说明其政治势力范围较为有限,排除B项;附属国与商朝处于战争状态但没有说明商族经常打败仗,排除D项。02.(眉山期末)【答案】C【详解】推断题。时空:战国时期(中国)。秦国秦孝公希望重用并重赏能使秦国走向强大的人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最终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C项正确;孝文帝改革是在北魏时期,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时期,戊戌变法是在清末,都与“强秦”不符,排除ABD项。03.(内江期末)【答案】D【详解】本质题、影响题。时空:秦朝(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朝把小篆推广通行到全国,巩固了统一,有助于统一意识的形成,D项正确;书同文属于巩固统一的文化措施,不是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统一文字不属于文化暴政,排除B项;秦朝以法立国,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04.(攀枝花期末)【答案】D【详解】本质题。时空:汉代(中国)。材料表明汉代精英阶层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这是由于丝绸之路的畅通,更多的西域物产进入汉代导致的,D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汉代精英阶层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但整个社会的喜好没有涉及,得不出贵族喜好决定社会审美取向,并且“决定”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中原文明吸收借鉴西域文明,排除B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统治阶层的生活日益腐朽堕落,排除C项。05.(绵阳期末)【答案】D【详解】影响题。时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拓跋珪复国后,抛弃晋朝封号,继承“神州上国”曹魏的正统,立国号为“魏”,这是为了增强少数民族对华夏的认同感,进而维护北魏的统治,D项正确;拓跋珪复国后,继承“神州上国”曹魏的正统,故立国号为“魏”,这一做法也可归属为曹魏旧国号,但“曹魏旧制”的范围更大,排除A项;这一做法有利于推动民族融合有,“实现了”过于绝对,排除B项;拓跋珪复国后,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征伐才完成了北方统一,排除C项。06.(遂宁期中)【答案】A【详解】本质题。时空:唐代(中国)。唐代女性与优伶(从事歌舞戏曲等表演的人)可以参加蹴鞠等活动,说明唐代社会风气自由开放,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代女性参加蹴鞠等体育活动,不能等同于女性政治地位提高,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涉及一种体育活动,不能得出“种类丰富”的结论,故C项错误;仅从材料信息,得不出“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伦理束缚已被突破的结论,故D项错误。07.(德阳期末)【答案】B【详解】推断题。时空:唐代(中国)。据材料可知,该赋税制度不分主户、客户,以资产为征税标准,并且每年在夏秋两季征税,这就是两税法,唐朝中后期开始实行,B项正确;汉朝并未实行两税法,排除A项;宋朝和明朝并非两税法推行的时期,排除C、D项。08.(泸州期末)【答案】B【详解】推断题。时空:北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北朝时期的“飞天”形象,融合了佛教、道教、西域风格等因素,体现了多元融合的特征,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多元文化的融合,而非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北朝时期的“飞天”形象,融合了佛教、道教、西域风格等因素,体现了多元融合的特征,没有强调其题材来源,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C项;色彩朴素强调色彩的质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09.(攀枝花期末)【答案】D【详解】影响题。时空: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充实中央禁军有利于削弱地方武装力量对中央的威胁;文官任知州并将地方财政转运至中央,这些举措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中涉及宋朝强化中央集权措施,削弱地方权力会引发地方官员抵制,不会引发整个官僚集团抵制,排除A项;宋朝时期频繁调换军士的部队归属,这不利于系统化的训练,会削弱军队的战斗力,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与“边疆管理”相关信息,排除C项。10.(泸州期末)【答案】A【详解】推断题。时空:辽夏金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辽夏金在管理国家时均保留了本民族特色,同时也借鉴了汉族的管理方式,体现了传承与借鉴相结合的治理模式,A项正确;材料强调融合并没有强调“矛盾”,排除B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各少数民族均保留了部分本民族的传统,“彻底抛弃”错误,排除C项;从材料可看出辽夏金只是借鉴、学习了汉族部分制度,“全面”错误,排除D项。11.(广安期末)【答案】D【详解】本质题。时空:唐宋时期(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与唐朝时期相比,北宋时期南方的人口比重大幅增长,相应地北方人口比重大幅下降,这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D项正确;雇佣关系是指生产或服务过程中的劳动力商品化行为,材料没有相关信息,排除A项;北方人口比重下降不代表经济的持续衰退,排除B项;高产作物的引进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12.(攀枝花期末)【答案】C【详解】影响题。时空:明朝(中国)。根据题中信息,“贡回市茶”有较高的利润,使藏区不愿与明朝中央开战,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稳定;此外内地物资通过贡道大量输往藏区,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内地物资的输入都推动了边疆社会的经济发展,C项正确;贡回市茶的贸易与边疆民族的社会转型没有关联,排除A项;贡回市茶是藏区与中央之间的经济联系,并不能通过贡回市茶实现中央对藏区的直接管理,排除B项;边疆地区对中央的威胁并没有因为贡回市茶而终结,排除D项。13.(泸州期末)【答案】D【详解】本质题。时空:清初(中国)。根据材料“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严重、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可知,清初,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耕地面积增长有限甚至减少,造成人地矛盾尖锐,这也就是指资源危机导致农民起义频繁,D项正确;上述现象表明当时这些地区人地矛盾尖锐,得不出“商品经济发达”,排除A项;材料表明当时这些地区人地矛盾尖锐,未涉及阶层流动,排除B项;材料表明当时这些地区人地矛盾尖锐,“地方治理失控”也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C项。14.(泸州期末)【答案】A【详解】本质题。时空:明朝(中国)。根据材料“由女子的视角指出男女情爱并不平等”“向理学的传统规范挑战”及所学可知,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汤显祖的戏曲作品冲破世俗礼教,凸显自我意识,体现了当时思想领域的活跃,A项正确;明朝时期,婚姻自主理念并未得到实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明朝后期政治领域腐败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明朝后期,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并未被颠覆,排除D项。15.(攀枝花期末)【答案】B【详解】推断题。时空:鸦片战争后(中国)。据题目材料可以得出,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徐继畬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甚至欧洲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剧,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地主阶级鸦片战争抵抗派)萌发了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的观念,B项正确;两人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排除A项;“根本转变”过于绝对,排除C项;中体西用思想付诸实践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排除D项。16.(德阳期末)【答案】B【详解】本质题。时空:19世纪中晚期(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及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战败,中国均被迫开放了许多通商口岸。这些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列强的侵略势力逐渐从沿海深入到长江上游和苏杭一带,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清朝是被动实施对外开放,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不符合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实际情况,排除C项;“中国对外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属于题干反映的现象,不是本质,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2分)17.【答案】(成都期末)(1)【示例】(任选两人,每人的事迹或主张2分,历史地位2分,精神内涵2分,每人不超过6分;本题不超过12分)孔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仁”,意为关爱他人,对后世影响深远,充分体现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留下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诗歌,被誉为“诗圣”,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追求家国情怀的思想理念。岳飞“精忠报国”,他的抗金事迹,数百年来为人们所传颂,人们视为抗金英雄,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提倡爱国主义(或答忠孝节义)的精神内涵。……(2)【示例】(任意提出最多两个方式或手段,方式或手段本身1分,说明应包括史实和影响且说明部分不超过3分;本题不超过8分)方式:教育。说明:公元前4世纪,齐国设稷下学宫,儒、道、墨、法等学派学者在此讲学,开展学术辩论,助推了百家争鸣一代新风。手段:印刷术。说明:唐代的雕版印刷和宋代的活字印刷术,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教育的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3)【示例】(任意提出最多两项新创意,多提创意不多得分,只提出一个创意最多2分,提出两个创意最多给5分;本题不超过5分)新创意:通过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等传承中国古诗词文化;通过电子游戏构建中式虚拟世界,切身体验中华传统服饰、音乐与建筑;通过动漫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通VR技术感受三国文化;通过现代新式茶饮,传播和创新中国茶文化等。18.【答案】(眉山期末)(1)表现:铁制农具应用于生产,牛耕得到推广;水利灌溉工程得到修建;农业进步,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广泛流通;出现一批商业城市,富商大贾(或私营工商业主)崛起。(任答三点,6分)(2)现象:中外交流频繁。(1分)原因:唐朝政治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领先(或答:政治清明、统治者知人善任与善于纳谏、重视经济发展、进行制度调适、民族政策开明、对外政策开放等,言之有理,也可给分)。(任答2点,2分)表现: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且成为主流货币;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出现商帮;兴起一大批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存在明显的商品化趋势。(任答三点,6分)19.【答案】(原创题)【示例1】结论:大泽乡起义的直接原因是误期当斩。(选择结论1)阐释:在秦朝末年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走向尖锐的背景下,陈胜、吴广等人所在的队伍赴渔阳戍边,误期,按秦法当斩,这一险恶处境直接诱发了大泽乡起义。理由有三:一、《秦律》中说的是力役,因天气变化等客观原因可以免役或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可以通融);而陈胜吴广这群人服的是戍役,误期则影响很严重,所以处罚严厉;二、《秦律》记录的主要是秦始皇时期的法律,而《史记》中记载的事发生在秦二世时期,当时秦朝刑罚更加严苛;三、《秦律》(秦简)记录的是法律条文本身,在各个地方执行法律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变化。【示例2】结论:隋炀帝是功大于过的皇帝。(选择结论2)阐释:隋炀帝虽然有大兴土木徭役繁重、巡幸江都穷奢极欲、三征高丽穷兵黩武,从而激化矛盾最终导致隋朝统治灭亡的历史罪责。但他也有较多的历史功绩,如: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局面,完成了国家统一;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开通大运河,为唐宋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推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推动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促进对外关系的空前发展,推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例3】结论:郑和下西洋是利国为主兼有误国的主动外交行为。(选择结论2)阐释:在明初统治者励精图治的基础上,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史上持续时间长、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主动外交行为。这一行为对中国历史与社会发展的主要积极影响有:政治上,推行亲仁善邻政策,巩固和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经济上,延续并拓展了西汉武帝以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相对封闭的外贸政策,进一步开拓了远洋航行和海外贸易,也推动了华侨下南洋(国际人口流动);文化上,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外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答案
2024-12-24
·
4页
·
425.7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