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2024-12-28 · 10页 · 28.3 K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学习效果评测高二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从汉末到隋初,中国经历了长期动荡,灾害发生频繁。为此,隋朝统治者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和漕运事业,并鼓励商人运粮下乡换货。据此可知,隋朝(  )A.粮食储备多源于江南地区 B.政府重视粮食储备与安全C.发展农业促进了社会繁荣 D.全国粮食供求关系较平衡2.明清时期,引进美洲作物近30种;美洲人民也开始接触到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欧洲人逐渐发展出了茶、咖啡、可可的饮料文化。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A.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 B.欧洲加强了对亚美的掠夺C.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得到丰富 D.欧洲殖民活动加强全球联系3.2009年,《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指出:“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下列选项中对世界饥饿问题的认识正确的是(  )粮食增长速度落后于人口增长速度B.世界缺乏解决饥饿的措施从事农业的人口严重不足D.食物储备技术的落后4.在新疆考古发现中,出土了一批以舌形和三角形为主的铁犁铧,根据器形分类可基本确定为西汉中后期的农具,且与该时期中原地区出土的铁犁铧形制基本相近。可推知,西汉(  )A.中原地区较新疆农业技术更为发达 B.民间铁器的长途贸易活动频繁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开始出现 D.中原与新疆存在农耕技术交流5.19世纪40年代,英国工人中流行的一首歌曲唱道:“有位残忍无情的国王,超出了诗人的想象;一位暴君自天而降,白人奴隶都熟知,此无情的国王就是蒸汽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英国(  )A.生产工具改进强化了等级观念 B.工业革命造成阶级分化和对立C.工人阶级觉醒并登上历史舞台 D.工人运动急需科学理论的指导6.有学者指出,近现代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推动着各大国的综合国力此起彼伏,塑造、更替着近现代以来英国“鹤立鸡群”、美德法日英“群雄并立”、美苏“两极争霸”和美中欧日俄“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由此可见(  )A.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B.科技革命决定着国际格局的演变C.科技革命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D.科技革命影响认识世界的视角7.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8.西方图像常以耶稣赤裸、上身被刺穿的形式来表现耶稣受难的主题,但从出土的明清外销瓷器中可以发现,即使是耶稣会定制的瓷器,也几乎没有用人物的图像作为装饰,取而代之的是十字架、梯子、钉和衣服等具有象征性物品的图像。据此可知(  )A.冲突和适应并存于文化碰撞中 B.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日趋僵化C.中西方文化在互动中得到发展 D.对外贸易推动了传统绘画的发展9.“浙里办”是一款基于浙江政务服务网一体化平台的App,随时随地可以办理公积金、医保社保、教育就业等服务事项。相关业务部门通过数据集成和共享,将审批流程由过去的人工审批变为机器审批。由此可见,人工智能(  )A.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 B.拓展了人类的视野范围C.推动政府的变革与创新 D.促进了前沿技术的突破10.《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A.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11.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下列项中与“铁轮小车”相关的信息是(  )A.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B.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C.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D.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12.“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形容的是微派建筑的显著特点。下列有关徽派建筑艺术的描述,正确的是(   )A.宏村至今仍保存着明清村落基本面貌,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B.西递村口的胡文光刺史牌坊是徽派石雕艺术的代表作C.徽派民居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剪纸窗花,显现典雅俊秀之气,尽现独特D.徽派建筑的木雕艺术成就巨大,乐叙堂的《唐肃宗宴官图》就是其中的精品13.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1909年竣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这一时期中国铁路的修建(   )①使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②主要掌握在国人自己手中③与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有关④推动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14.国民政府在内地通过改善旧路和修建新路,形成了以贵阳、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公路网,到1943年西南五省通车里程为1.7万公里。1937年西南空运飞行里程为267万多公里,1943年增至884万公里。政府旨在(   )A.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B.改变偏远地区交通落后状况C.加强对黔渝地区的统治 D.保证战争物资供应补给充足15.15世纪左右,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他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适于长期航行,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然而,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使,这些人所进行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围。下列对这一说法认识正确的是(   )A.当时欧洲经济水平全球领先 B.16世纪后地中海商业更兴旺C.利益驱动下的海洋积极探索 D.英国和荷兰是航海时代先驱16.李庆余、周桂银在《美国现代化道路》中指出,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使人口得以从饱和城市向郊区扩散。这是因为( )A.汽车的普及便利了人们的出行B.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乡村的繁荣C.汽车时代加速了城市人口的饱和D.汽车时代致使城市环境污染加重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美国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现代化的装备与发达的科学技术,以及高效率的管理,创造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由于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大大刺激了农业技术、特别是农业机械的发展。广泛运用农业机械,不仅弥补了劳动力短缺,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剩余的供给能力。……农场是美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1974年以后,销售额在1000美元以上才被认为是农场)。美国农场的农产品销售量占美国的70%以上……美国政府的农业政策主要有对农业资源的保护政策、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农业信货政策等……。在美国的家庭农场和农资市场、农技市场、农产品销售市场之间,有着完善的服务体系,其主体是合作社,完全由农民自发联办,主要活跃在流通及农产品初加工、储运环节,把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联结在一起。——摘编自包宗顺《国外农业现代化借鉴研究》材料二  日本基于土壤贫瘠和耕地面积小等因素,1947年颁布《土地改良法》,通过平整水田、垦田造田等措施改良土地,并实现水利化指标的极大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工业迅猛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大量化肥、农药,农业生产实现化学化;日本政府高度重视通过改良品种来提高土地生产率,通过资金投入支持研发,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良种化服务农业现代化发展;1953年日本政府颁布《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开始其机械化进程,一方面依靠本国先进的工业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适宜的中小型机械,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欧美国家先进的农机具,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摘编自白冰洁高美玲《日本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和经验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农业现代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美、日农业现代化的不同,简析二战后美、日现代化农业发展程度高的共同原因。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在兴衰迭起中维持了千年,1453年被奥斯曼人灭亡。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控制着重要的商路,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地中海地区的商业中心。它的货币是国际标准交换媒介,帝国的出口转运贸易和国内商业达到了西方国家无法企及的水平,不仅推动了本身的经济文化发展,也促进了中世纪西欧贸易活动的复兴和城市的兴起,加快了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商业活跃。拜占庭政府积极吸引各国商人进入帝国境内经营,把征收进出口关税的特权赐给了在东地中海地区进行贸易活动的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为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帝国的商人及其商品,对西欧摆脱其封建的自给自足经济,对意大利城邦走上控制地中海商业的道路,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拜占庭商业的不断进步,使帝国始终保持强大的国力,积累了雄厚财富,传下了由查士丁尼编纂的罗马法、由认真的学者们加以汇集、注释和保存的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的文学、艺术名著和宗教。——摘编自徐家玲《拜占庭在中世纪地中海商业复兴中的地位》材料二唐朝长安城的坊市制度不仅进行了市与坊的划分,而且在市内又设有行与肆。随着商业的繁荣,产生了许多新兴行业,如绢行、肉行、磨行、药行等。市坊制对市坊、行、肆的划分,推动了行业分工的细化。在商业发展的推动下,长安城内出现了南市与北市,城郊草市的繁荣扩大了城市规模,推动了古代城市化进程。市坊的划分将商业贸易空间规定在狭小的范围内,政府还运用行政法律手段限制市的规模的扩大。经考古勘测,长安城面积约为83平方公里,东西两市分别为0.924平方公里、0.956平方公里,仅为长安城面积的2.2%。市坊制下的商业贸易活动范围十分有限,无法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不利于商人扩大经营。市坊之下商业原有市铺已经划定,投身贩卖之业的平民不得不进行灵活性较强的流贩贸易。唐初,对坊市商贩征税为“三十税一”,后来变为“税十之一”甚至“税五之一”。中唐以后,管理者“大索长安城中坊市商贾所有积屯货物,意其不实,辄加榜捶,人不胜苦,有缢死者”,政府越来越腐化,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弊端显露,坊市制度走向瓦解。——摘编自李小虎、卢川《从市坊制度看唐代商业发展》(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拜占庭帝国商业繁荣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坊市制度的积极作用。(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后期市坊萧条和走向瓦解的原因。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由州县派驻守备、把总、千总、外委等武官,而巡检司是进驻市镇的主要官方机构,“以检防有道,讥察有方”。市镇驻防官兵的开支列入地方财政,除武官外,政府另派驻文职人员参与市镇管理。市镇间还设有税关或税课局,赋税上缴州县。市镇“设有乡约、里正,以编保甲而稽赋册”。“保甲,市镇设客长,棚民设棚长,均当堂报名具结,给与腰牌,稽查匪类逃人及违禁等事”。市镇中的牙行及牙人穿梭于客商与本地货主之间,兼任中间商角色,“牙行辈按月朔望莅府,听点受约,乃请于当道,下令以局地为场,以听点之日听民与商负货为市,设耆民以平价……民乐从而集成矣”。在一些市镇中,牙人穿梭于县城和市镇之间,成为市场规划及管理的实权人物。——摘编自任放《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材料二依据宪法,美国政府体系由联邦、州和地方(包括县、市、镇、学区和特区)三级政府组成。在新英格兰地区,虽然镇是处于县之下的地方单位,但是,县不过是一种司法行政区域,地方政府的职责主要是由镇来行使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