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

2024-12-28 · 4页 · 191.5 K

2024-2025学年高一协作期中联考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1.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主要模式表现为“融汇”和“辐射”的双重格局。中原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地处周边众多邦国的包围之中,如同在花瓣的中心,能够博采周围各个区域的文化成就而加以融合发展。由此可知早期文明起源的特点为:A.多元一体 B.多元并存 C.众星拱月 D.民族统一2.据考古报告,商代女军事家妇好墓出土的仅青铜器至少就有126吨,殉葬人数不少于16人,有100多件兵器,其中有两件青铜钺特别大,一件重5千克,一件重9千克,上面铸有妇好的铭文。这反映了商代:A.具备较成熟的文字系统B.青铜器已被广泛使用C.相对发达的手工业文明D.母系氏族色彩较浓厚3.在西周文献中,周公这样的朝廷大臣被说成“勤劳于王家”,而作为王室家族总管的宰却被要求主管“王家内外”。百官的任命都要在王室宗庙前进行,他们往往由宰引导至周王处接受任职。这反映出当时:A.原始民主传统仍有影响 B.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C.政权呈现家国同构特点 D.传统统治秩序走向瓦解4.西周的分封,大体上有褒封和实封两种类型。褒封,主要是对古帝王后裔所属政治势力及各地原有方国的承认或认定;实封,是对同姓宗族成员和部分异姓功臣实行授土领民。可知,分封制:A.将不同族群整合到西周统一政治序列 B.保障了西周的长治久安C.以血缘亲疏作为封邦建国的主要依据 D.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控制5.井田制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土地制度。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土地归全体国人所有B.主要采用奴隶个体耕作的方式C.受封奴隶主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D.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青铜农具6.春秋时,鲁有郊礼,此天子之礼也。季孙氏祭泰山,此诸侯之礼也。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祭祀后天子撤去祭品所唱之诗)彻。这反映了:A.君主专制遭到破坏 B.分封制走向崩溃C.贵族阶级已经出现 D.宗法制得到巩固7.据考古发现,在战国时期各地遗址中犁铧、镢(júe)、锄、铲、镰等铁农具大量出现。这在当时:A.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B.进一步巩固了井田制C.使铁农具得以普及 D.推动金属冶炼业发展8.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A.人的平等权利B.人的善良本性C.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D.人的自由平等9.秦朝乡官中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徽等,职能涵盖百姓的人身、赋役、治安和精神各个领域,其中三老掌教化,有秩掌听讼、收税、差役等,啬夫职掌与有秩相同,游徽掌巡察、逐捕盗贼。秦朝的乡官制度:A.加强了地方基层自治B.形成了权力制衡机制C.实现了农村地区稳定D.完善了地方治理体系10.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A.“所以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B.“四维(指礼义廉耻)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C.“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百姓)”D.“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11.春秋时代的战争,强调“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师出有名”,事先要下战书,对方不同意也不能开战。这表明春秋时代:A.兼并战争日益剧烈B.战争一定程度受到礼的约束C.礼乐制度日益完备D.传统的政治秩序彻底被破坏12.下图是考古学者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潘坤帕遗址发现的博局纹铜镜和神兽铜镜。从形制和纹饰看,铜镜与中国境内发现的汉镜相符,材质分析也显示,它们都是从中国输入的。材料可以用来佐证,古代中国:A.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于世界 B.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交往C.官营手工业注重质量信誉 D.对东南沿海实施有效治理13.汉承秦制,仍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但有所损益,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但同时“扫除烦苛,与民休息”。汉初做出以上改变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国家统一 B.变革中央官制 C.发展社会经济 D.打击地方豪强14.东汉豪强地主占有了大量的土地。荀悦说“今豪民占田或至数百千顷”,仲长统也说豪强地主“膏田满野”,“田亩连于方国”。以此为基础,豪强地主不仅垄断了担任郡县曹掾佐吏的权力,而且可以由此升为政府中的高官。材料最能体现:A.土地兼并导致东汉衰落 B.豪强地主经济实力强大C.政府鼓励豪强土地兼并 D.经济地位影响政治等级15.《齐民要术》中记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胡人在烹饪牛羊肉时加入了米和面;在汉代之前汉民族的饮食中很少有乳制品,此时饮酪也慢慢在汉族中普及开来。”此现象说明:A.汉族饮食更受游牧民族喜爱 B.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C.胡人颠覆了汉族的饮食习惯 D.民族交融丰富了饮食文化16.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为历代军事家所重视。但关于淝水之战的性质,学术界则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有人力主淝水之战具有兼并统一战争的性质;有人则以为淝水之战的性质应该是民族征服战争;也有人提出淝水之战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统一战争的色彩,但本质上是一场民族入侵战争;还有人认为淝水之战具有兼并统一战争和民族入侵战争的双重性质,而主要的一面是兼并统一战争。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A.历史评价须资料确证,如无实证就搁置争议 B.历史结论应以今日之价值标准进行最终判断C.历史观点往往因视角、立场不同而存在差异D.历史现象可有多种叙述但最终必成一家之说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17.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28分)材料一所谓“大一统”观念,就是主张华夏族和四方的“五方之民”在一个统一的政权下共同生活,共同发展。战国时还实现大一统,但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许多著作都讨论了“大一统”这个课题。《禹贡》、《周礼》等主张中国、四夷“四海会同”,统一由“王”来集权专制治理,并借用周代许多“设官分职”的成法制定出统一集权的官僚体制。——《礼记》认识到中国、蛮、夷、戎、狄五方之民各自都有其居、住、吃、穿、用使用器物的特点,这是不同的经济、文化、习俗造成的,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治理各族人民要尊重他们的民族特点,不要随便地改变他们的习俗。——摘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中国史》材料二在皇权高度集中的背景下,汉武帝主导的文化建设迅速推及全国各地,并对各地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俞伟超先生曾经指出,从考古学发现来看,西汉初年各地都存在形态各异且独立发展的文化特质,这些文化特质直接继承自战国时代的六国文化。到了武帝时期,各地文化开始趋同,渐形成一个整体,而六国文化基本消失,真正意义的汉文化出现了。——马孟龙《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材料三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亞”形布局。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1)依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大一统”观念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观念产生的历史影响。(12分)(2)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汉武帝时期出现“真正意义的汉文化”的原因。(8分)(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8分)18.国家政策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律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古代流行的经济思想。——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材料二: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经济主张。(3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文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并概括该政策实施后的成效。(9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当我们重温历史记载的“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万里绝域,一德同心,求之古今,所未闻也”“虽云华夷,欢若亲戚”“万邦述职,无隔华夷”“华夷志同,笙镛礼盛”“天地之际既交,华夷之情允洽”“天地交泰,华夷辑睦”等话语及思想时,禁不住激起这样一种历史情怀;“伟哉,中华民族!”——摘编自瞿林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