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一12月月考高一历史试卷命制单位:新高考试题研究中心考试时间:2024年12月17日上午10:30-11:45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一、单选题:本答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关于早期国家的演进过程与发展阶段,张光直在《中国青铜时代》中介绍了西方按照社会进化的观点将民族学上的各种社会加以分类排列的理论,其演进模式为:游团(地域性的狩猎采集集团)—部落(一般与农业经济相结合)—酋邦(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复杂社会)—国家(阶级社会),按照该学者的观点,下列哪一时期属于最早的国家阶段()A.新石器时代B.仰韶文化时期C.龙山文化时期D.三代到春秋2.《春秋左传注》中记载:“楚人献鼋(大甲鱼)于郑灵公。公子宋(字子公)与子家将见……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夏,(子公)弑灵公。”该事件折射出()A.春秋时期礼崩乐坏B.诸侯纷争十分激烈C.宗法制度走向崩溃D.士大夫地位的提高3.云梦出土的秦简《为吏之道》中有这样的记载:“和平毋怨”,“慈下勿陵,敬上勿犯”,“施而喜之敬而起之,惠以聚之,宽以治之”,“刚能柔仁能忍”,“正行修身”等。由此可见秦朝()A.严刑峻法治国B.治安问题严重C.儒法思想并用D.儒学正统确立4.封国问题是西汉前期的严重问题,西汉学者多认为王国尾大不掉之祸突出,主张大力削藩,而汉朝中央政府也基本采纳了削藩的主张。高祖时期奉行“强本抑末”方略;文帝时期采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之法;景帝时期行晁错“削藩”之法;武帝时期颁行“推恩令”等措施。据此可推知,西汉“削藩”事业可能()A.是出于“惩亡秦孤立之败”B.为外戚干政提供了方便C.使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D.造就了外重内轻的局面5.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以永嘉之乱、淝水之战等事件为契机大规模南下,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后,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民南迁()①受到重大政治事件推动②突破了士族政治的限制③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开发④加强了南方的集权统治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6.665—669年间日本的两次遣唐使都表示要同唐朝和亲。702—752年间的四次遣唐使把全面吸收唐文化放在首位。777—838年间的三次遣唐使则带着劝诱迎回尚滞留在唐的日本学者、留学生、学问僧的使命。这一变化反映()A.唐朝对外国策走向保守B.日本受唐影响发展迅速C.社会状况影响中外交流D.中日关系迅速走向恶化7.表1为唐朝中期租庸调岁入预算总量的指数变化情况。表中租庸调制在国家预算中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表1年份课丁总数(人)租庸调预算指数7558208321100760298988936.4763239191129.1A.国家税收结构的调整B.税制改革的推动C.土地国有制难以为继D.中央集权的弱化8.《世说新语》记载了很多魏晋名士的逸闻趣事,其中有些是展现他们反抗名教,展现个性的故事。他们在人格上追求独立、自由,反对礼教,追求隐逸;在交往中喜好清谈;喜好服食药、酒;在服饰上追求洒脱。影响魏晋风度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商品经济发展B.社会政治环境C.儒学地位动摇D.士人群体扩大9.北宋初确立“以儒立国”,崇文抑武成为祖宗之法,但绍兴中期,武臣以军功入仕途者甚多,一改压抑之态,甚至韩世忠常称文人为“子曰”与“萌儿”,据此推之,这一变化表明当时()A.崇文抑武政策被摒弃B.士大夫阶级衰落C.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D.军队战斗力大增10.从元朝开始,地方行政区划改变了过去依照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的标准,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经济区域联系,人为制造犬牙交错。这种做法旨在()A.促进民族间的交流B.构建政权合法性C.实现中央军事控制D.增强华夏认同感11.婚姻观念的变化可以折射社会的发展。宋代在婚聘上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视门阀世族,而看重金榜题名;二是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这表明()A.婚姻自主观念得到加强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D.门第等级观念日益淡化12.下表为明清对外政策大致状况,以下信息本质上反映了()时间在位皇帝对外政策公元1368年明太祖厉行海禁《兵律》:“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公元1567年明穆宗隆庆开海,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但仅开放福建漳州偏僻的月港。公元1684年清康熙1683年台湾归附后逐渐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允许沿海商民下海贸易,但仍有一些限制。公元1757年清乾隆加强闭关锁国,颁布《防夷八条》,仅开放广州一处口岸,由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A.明清对外政策因时而变B.西方殖民影响中国开放C.对外政策总体趋向保守D.传统自然经济根深蒂固13.明朝及清初,官员向皇帝奏事,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这两种文书都具有公开性,要经过通政司预览,登录,内阁票拟。康熙时,开始出现新的文书——奏折,上奏人撰写后不得泄密,不经过其他机构、官员,直达御前。从社会形态演变趋势看,奏折制度的形成()A.预示着君主专制体制即将走到尽头B.利于提高决策科学性C.标志着古代政治体制不断走向成熟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4.明朝中叶以后,江南三角洲地区无法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不得不从外部输入稻米。与此同时,位于长江中游流域的湖广地区飞快地开垦了耕地,并将生产的粮食输往江南。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高产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B.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C.长途及大额贸易得到发展D.地理、气候环境的变化15.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人称作为“通商战争”,源于中国与西方的通商制度的冲突,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为中国的禁烟政策和贸易制度妨碍了英国奉行的自由贸易主义。英国人如此看待这场战争是为了()A.肯定战争的正义性B.强调战争爆发原因C.粉饰侵略战争性质D.纪念这次战争影响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16题14分,17题15分,18题14分,19题12分,共55分。16.【历史地图与时代变迁】(14分)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反映了时代特征。——选自中国历史地图集(1)结合图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图二蕴含的时代变迁信息。(6分)(2)根据图三,指出与汉代相比,宋代主要经济区分布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成因。(8分)17.【政治制度与地方管理】(15分)材料一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摘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实行督抚制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地方管理制度的认识。(7分)18.【唐宋政治与经济】(14分)材料一唐初,面对各个部门之间出现严重分歧,政令难以得到顺利贯彻的问题,朝廷设立了政事堂制度,每遇到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到了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名为“中书门下”,并在政事堂后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以对口分理各项行政事务。包括皇帝诏命在内的一切政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方能生效颁行。随着盛唐时代政事堂工作重心向分理行政倾斜,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正式在皇宫内设立了翰林学士院,选任擅长文学的亲信充任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和属员,不计官阶品秩,主要负责起草任命将相大臣、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并承担起了参与决策机务的工作。——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材料二唐宋时期是我国茶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唐宋茶叶生产为当时人们的生活消费提供了新的产品。作为备受欢迎的饮品,茶叶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变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人们的相互交往。唐宋茶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大大减少了自然经济的“地盘”,而且使得围绕着茶叶商品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人们的社会交往变得复杂起来,进而逐渐克服了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狭隘性。宋政府通过控制茶叶互市贸易、赏赐茶叶给少数民族首领、赏赐茶叶给军队官兵等方法增强军队力量,换取和平。由于少数民族嗜好茶茗,所以茶叶成为民族间交往的媒介之一,成为协调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摘编自孙洪升《论唐宋时期茶叶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初至盛唐中央决策机制的发生的变化与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时期茶叶经济发展的影响。(8分)19.【民族关系与国家发展】(12分)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依存寸,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材料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采取了一定的民族政策,其中主要有战争与和亲这两种对立的形式。从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关系处理得好则国家兴盛,处理得不好则国家容易走向衰亡。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中华民族内部矛盾“尖锐—缓和—交融”的循环之中,尽管有过几次大规模的民族冲突,但民族团结和民族交往、交流始终是主流,国家统一始终是总趋势。——摘编自吴东风《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民族关系与国家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2024-12-28
·
6页
·
203.5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