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段考高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30题,共60分)1.考古学家在安徽芜湖人字洞遗址共发现200多件远古时期以打制刮削器为主的石器和骨制品,以及剑齿虎、江南中华乳齿象在内的8000多件哺乳动物化石标本。该遗址可用来研究( )A.旧石器时代人类生产B.长江流域古老文明的互动C.新石器时代农业发展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2.考古学证明,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大地上有的邦国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以下史料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临潼姜寨遗址有较为完整的聚落结构B.陶寺遗址有规模宏大的城址建筑及礼器C.大汶口文化遗址随葬品数量多寡不均D.良渚文化遗址群出土了水稻等植物遗存3.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工具,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其出土的日用陶器有灶、鼎、碗、杯、盆、罐、瓮等。陶器主要呈红色,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国家形态初步显现B.中原彩陶文化领先全国C.原始农业得到发展D.手工业生产呈现专业化4.周代实行以宗法制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重“功绩”而轻视“祖荫”。如管仲被齐桓公立为相,拜仲父,是以才得拜,以功得贵。这一变化反映了( )A.分封宗法制彻底瓦解B.官僚政治制度的确立C.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D.社会转型趋势已出现5.秦律规定:从事商业买卖,必须标明商品价格。不遵从这一规定的,罚制作一件铠甲。这一规定( )A.反映法律制度完备B.推动重农抑商形成C.有利于商业的发展D.促进了手工业进步6.汉文帝出行途中马匹被人惊吓,文帝因其“差点伤及皇帝性命”主张重判。廷尉张释之认为罚金即可,并解释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上曰:“廷尉当是也。”该案件的审判结果反映了汉代( )A.君主权力受到限制B.外儒内法的行政理念C.廷尉有司法解释权D.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7.汉初的混合政体在理念上凸显对“周政”和“秦政”优势的正当继承。但这种以血缘和硬实力为基础的平衡缺乏稳定性。要求变革的呼声甚高,直到汉武帝时,才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等重大领域大胆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该变革是( )A.建立中朝制度B.设立刺史制度C.颁布“推恩令”D.实行郡国并行制8.汉初法律规定:“有私盐井煮者,税之,县官取一,主取五”。至汉元狩时,又规定“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注:煮盐器具)……敢私煮盐者,缺左趾(用脚镣锁住左脚),没入其器物”。据此推知,汉朝这一政策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财政收入B.践行休养生息思想C.削弱藩国力量D.镇压地方豪强势力9.秦始皇“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越人遁逃”;汉武帝元鼎五年,一路军队利用灵渠航道“出零陵,或下离水”“南越已平矣。遂为九郡”。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伏波将军马援南下,也曾修整灵渠,运送军粮。这表明秦汉时期( )A.军事征服提升了岭南农业水平B.西南地区治理面临重大挑战C.民族交融的程度影响战争进程D.交通建设有利于国家的统一10.北魏拓跋先世信仰的神祇混杂繁复,北魏前期每年举行的“祀天于西郊”仪式,就源于拓跋鲜卑族的原始信仰。至孝文帝下诏“减省群祀”,废除了西郊祀天仪式,转而采用汉地帝王的祭祀天地仪式。北魏祭祀的这一变化( )A.推动了国家的政治认同B.铲除了鲜卑旧制的影响C.旨在缓和民族间的矛盾D.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11.《史记·货殖列传》中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晋书·食货志》记载的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却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这种变化( )A.说明江南条件优越B.推动经济重心南移C.缘于北方人民南迁D.导致北方经济落后12.魏晋时期出现了这样的一批士人旅者,他们往往只注重旅行过程中的自我感受,“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这体现出魏晋时期( )A.士族势力走向衰落B.玄学影响士人生活C.江南经济得到开发D.儒学正统地位动摇13.古代中国历朝都重视官员的选拔,下列文献史料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②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③是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④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A.④①②③B.②③④①C.①②④③D.④②③①14.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逐渐形成魏博、成德、幽州、义武和横海五大藩镇格局。其中,前三者通称河朔三镇,属于典型的拥兵割据性藩镇,而后两者夹在三镇之间,是唐王朝在开展反割据斗争中建立起来的,节度使基本为朝廷派遣。一般情况下,河朔三镇节度使不论是世袭还是军士拥立,都要得到朝廷形式上的认可,否则容易导致军心不稳,造成兵变。这表明中唐以后( )A.国家治理体系日益完善B.中央集权体制适时调整C.朝廷权威得以有效维系D.藩镇割据局面得到控制15.唐朝中期推行的一项经济制度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入之”。这一制度( )A.强化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可纳绢和布代役以保证农时C.以资产差别为主要的纳税依据D.以均田制的实施为前提条件16.据沈括《梦溪笔谈》载,唐天宝十三年(754年),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燕)乐。此外,在唐代的乐舞中,舒缓闲雅的中原汉族舞蹈风格很少,更多的是胡乐中雄壮铿锵的音乐风格。这折射出唐朝( )A.异域文化占据主导B.中外文化交流活跃C.民族政策开放包容D.市民生活丰富多彩17.唐代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有条件地迁移,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民)有了迁徙自由。这表明宋代( )A.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B.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C.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固化D.南方经济优势日益明显18.下表列举了不同时期知识分子对王安石的评价,以下解读最准确的是( )人物评价司马光“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黄庭坚“余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梁启超“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A.后人掌握丰富史料因而评价更为全面B.我们不应参考有利害关系人物的评价C.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条件D.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加准确19.在宋以前,体育活动主要为王朝的统治者服务,带有政治或军事性。至宋代始,体育活动渐渐向休闲、娱乐、观赏化转向,兴盛于宫廷上流社会和民间社会。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阶层流动性增强B.商品经济的发展C.统治者积极推动D.主流价值观动摇20.北宋时期,在荆湖南路等地“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在广南西路“田家自给之外,余悉粜去,曾无久远之积”。在紧邻州县城郭附近,大大小小的环城草市不断涌现,并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市区。据此可推知,北宋时期( )A.城市经济职能强化B.货物流通渠道多元并进C.传统抑商政策废止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21.宋代文化一改汉唐雄浑、博大、外向的特性,审美观念表现出平淡、细腻和宁静的特色。在色彩上,宋代绘画由重彩向淡彩转变;在境界上,追求萧条淡泊、荒寒、雅意。宋代审美观念和绘画风格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A.道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B.宋代市民文化开始兴起C.艺术精神受到理学影响D.商业发展影响绘画艺术22.元朝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元成宗以后被限定在一千锭以下;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军队布置、调动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这表明元朝( )A.地方有较大独立性B.行省权力受到中央制约C.地方监察体系完备D.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23.与汉唐王朝通过册封和朝贡控制边疆不同,元朝统治者的边疆管理体现在“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据此可知元朝( )A.灵活变通因地制宜B.推行各民族平等政策C.注重地方行政效率D.加强了边疆管理力度24.明朝在经济上给予宗室成员优厚的待遇,在政治上却对其进行严格限制:规定宗室不得干预兵事、政事,不许入仕做官,藩王就封后未经特许不得入朝,甚至与宗藩联姻的人也不得选任高官。这些举措( )A.基于维护皇权政治的需要B.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C.意在提高中枢决策的效率D.缓和了皇室成员的内部矛盾25.明朝政治体制发生变化的主要表现是“胡惟庸案”之后废除宰相,逐渐形成“内阁”并逐渐成为实际上的行政中枢。这一现象( )A.体现了皇权的渐趋衰弱B.源于君主集权的加强C.标志中枢决策出现质变D.反映了首辅权力失控26.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对郑和下西洋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体现了中国人的和平友善B.彰显了朝贡体制的优越性C.推动了当地商品经济发展D.扩大了中国对外交往范围27.明清时期,大量士人走出书斋,社会上逐渐形成了诸如著述行医的医生群体、操琴为业的琴人群体、以绘画写字为生的画家群体、以撰文为生的作家群体等。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群体间流动频繁B.商品经济的发展C.重农观念受到了冲击D.贫富分化的加剧2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A.皇帝直接统辖六部B.通过八股取士选官C.国家实行特务统治D.责任内阁有名无实29.清朝对蒙古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设官建制;在青海、西藏等地区实行政教结合的治理模式,并从中央派遣官员监督管理。这体现了统治者( )A.坚持满汉一体B.奉行华夷平等观念C.实行改土归流D.推行因俗而治政策30.1689—1727年,中俄先后签订《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布连奇斯条约》,除乌第河待议区外,基本划定中俄东、中段边界。这些条约还规定俄国可定期派商队往赴北京,但清政府视这些商队为朝贡使团。由此可见,清政府( )A.寻求拓展对外贸易的新路径B.形成现代国家主权观念C.力争与俄国的对等外交D.在国际交往中仍存宗藩观念二、非选择题(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戚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有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它从侧面也反映了边城范阳(安史叛军大本营)之地位的不断提升,即范阳作为横跨“华夷”政治中心地位的开始显赫,最终依次作为契丹——辽帝国的副都南京、女真金帝国的首都中都、蒙古世界帝国的首都大都。换一句话说,它意味着这不平凡的六百年孕育并实现了“中华”从“小中国”变型为“大中国”的“一次漂亮的转身”。——摘编自(日)杉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夏金元》材料三清朝皇帝曾得意地宣称:“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摘编自《清世宗实录》(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初的制度创新,并选取其中任一制度创新说明其影响。(6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辽、金、元三个政权为“大中国”发展所采取的措施。(6分)(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为管理“幅员极广”的疆域专设的管理民族事务机构的名称,并简述清政府边疆治理的原则。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
广东省肇庆市广信中学、四会市四会中学等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4-12-28
·
6页
·
84.3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