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学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1章~第4章。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支原体肺炎患儿肺部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此处不可能发生( )A.血浆蛋白外渗B.肺水肿C.淋巴液增多D.血浆渗透压升高【答案】D【解析】【分析】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人体各器官协同、协调一致的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如果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详解】肺部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渗出,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使组织液从组织细胞和血浆中吸收水分,最终导致组织液增加,形成肺水肿,进一步导致血浆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淋巴液增多,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2.人体内环境中,甲、乙、丙三大成分之间的转化模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中的铁含量降低会引起贫血B.乙中生活着大量的淋巴细胞C.丙中的物质都能够被重新吸收进入甲中D.健康人体内丙的生成与回收保持动态平衡【答案】C【解析】【分析】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约占2/3)和细胞外液(约占1/3),细胞外液又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等。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详解】A、甲、乙、丙是内环境的三大成分,根据乙是单进单出可知,乙是淋巴,丙是组织液,甲是血浆,血浆中的铁含量低会影响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合成,影响对氧气的运输,进而出现贫血,A正确;B、乙是淋巴,淋巴液中生活着大量的淋巴细胞,B正确;C、丙是组织液,丙是组织液,甲是血浆,二者可以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换,丙中的大部分物质能被重新吸收回甲液中,C错误;D、健康人体中丙(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收保持动态平衡,所以组织液的量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C。3.突触是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互接触,并借以传递信息的结构,突触的亚显微结构如图所示,其中M表示神经元的局部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M的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B.③中含有神经递质,④是突触前膜C.⑤是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D.一个神经元往往有多个突触小体【答案】C【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3)传递形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详解】A、M是轴突,轴突的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A正确;B、③是突触小泡,其中含有神经递质,④是突触前膜,B正确;C、⑤是突触后膜,通常是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也可以是肌肉或腺体细胞膜,C错误;D、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因此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能形成多个突触小体用于兴奋的传递,D正确。故选C。4.运动员在进行100米短跑比赛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会发挥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脑干是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分别是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C.心跳与呼吸的变化是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受意识控制D.跑步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瞳孔和支气管收缩,心跳加快【答案】A【解析】【分析】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详解】A、脑干是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A正确;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组成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又称为内脏运动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B错误;C、心跳与呼吸的变化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是不随意的,C错误;D、跑步时人体处于兴奋状态,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瞳孔和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D错误。故选A。5.条件反射的建立提高了人和动物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人和动物生存必不可少的。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B.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C.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D.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答案】B【解析】【分析】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条件反射是习惯形成的基础。【详解】A、条件反射是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反复多次结合的结果,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A正确;B、感觉是大脑皮层的功能,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属于反射,B错误;CD、条件反射建立后的维持,需非条件刺激的强化,否则会消退,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CD正确。故选B。6.将某动物的神经纤维游离出来,刺激神经纤维某处,用电流表测得的其电位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电流表的两极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B.b和d过程都主要由K+的外流引起C.降低细胞外Na+浓度,N点可能上升D.e过程需要消耗细胞内产生的ATP【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详解】A、据图可知,未受到刺激时静息电位不为0,说明电流表的两极分别位于细胞膜的内、外两侧,A错误;B、b过程时形成动作电位的过程,主要由Na⁺的内流引起,d过程主要由K⁺的外流引起,B错误;C、N点是动作电位的峰值,动作电位与钠离子内流有关,升高细胞外Na+浓度,钠离子内流较多,N点可能上升,C错误;D、e过程主要是钠-钾泵活动增强,该过程需要消耗细胞内产生的ATP,D正确。故选D。7.某同学早餐过后血糖浓度发生波动,如图所示,在9—11时,发挥调节作用的主要激素是()A.胰高血糖素 B.胰岛素C.肾上腺素 D.甲状腺激素【答案】B【解析】【分析】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胰岛B细胞的活动增强,胰岛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等;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这样既增加了血糖的去向,又减少了血糖的来源,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的活动增强,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详解】由图可知,早餐后由于消化吸收导致血糖浓度上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降低机体血糖,因此9——11时,早餐一段时间后血糖浓度降低是因为胰岛素的调节作用,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都可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血糖浓度,ACD错误,B正确。故选B。8.某研究人员以雄性小鼠为材料进行了与性腺相关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切除幼年小鼠的垂体,会导致小鼠性腺发育减慢B.给切除垂体的小鼠注促性腺激素后,其性腺功能恢复C.切除成年小鼠的性腺后,其生殖功能减退D.给切除垂体的小鼠注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其性腺功能恢复【答案】D【解析】【分析】下丘脑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产生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性腺产生性激素,当性激素过量时,可负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其分泌相应的激素,最终使性激素的含量减少。【详解】AB、垂体能够分泌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的发育,给切除垂体的小鼠注射促性腺激素后,补偿其缺失的促性腺激素,其性腺功能将恢复,AB正确;C、切除成年小鼠的性腺后,性激素分泌减少,生殖功能减退,C正确;D、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垂体,切除垂体后,性腺功能不能恢复,D错误。故选D。9.尿崩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多饮、多尿、脱水等症状,尿崩症根据致病机理可分为中枢性尿崩症(抗利尿激素缺乏)和肾性尿崩症(肾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缺乏)。下图是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抗利尿激素由垂体合成并释放B.尿崩症患者渴觉的产生来自下丘脑C.P蛋白和靶蛋白相当于受体蛋白,缺乏会引起中枢性尿崩症D.可采用抗利尿激素类似物来缓解中枢性尿崩症【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抗利尿激素与P蛋白结合后,空间结构改变,激活G蛋白,激活后的G蛋白作用于靶蛋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详解】A、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A错误;B、渴觉是由大脑皮层产生的,不是来自下丘脑,B错误;C、由题图可知,抗利尿激素和G蛋白相当于传递信息的分子,即信号分子,而P蛋白和靶蛋白分别是抗利尿激素和G蛋白的受体,缺乏会引起肾性尿崩症,C错误;D、中枢性尿崩症是由于抗利尿激素缺乏,采用抗利尿激素类似物可以缓解症状,D正确。故选D。10.下列人体免疫过程中不涉及特异性识别过程的是()A.抗体与病原体结合抑制病原体的增殖 B.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C.HIV攻击人体内的辅助性T细胞 D.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特异性识别是指免疫细胞能够特异性地识别特定的抗原。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免疫反应中,不同的免疫过程涉及的识别机制有所不同。 【详解】A、抗体与病原体结合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的过程,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病原体表面的抗原,A不符合题意;B、抗原呈递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抗原呈递细胞可以非特异性地吞噬病原体,此过程一般不涉及特异性识别,B符合题意;C、HIV侵染人体内的辅助性T细胞的过程,HIV能够特异性识别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C不符合题意;D、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需要特异性识别靶细胞上的受体,D不符合题意。故选B。11.外界的细菌或病毒侵入时,机体可通过三道防线防御病原体的攻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体液中含有的溶菌酶,属于机体的第二道防线B.大多数细菌或病毒在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下死亡,属于机体的第二道防线C.机体感染某种细菌后产生的抗体对病毒也有一定的防御作用D.第三道防线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具有特异性【答案】C【解析】【分析】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巨噬细胞;以上两道防线的特点是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这三道防线是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实现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详解】A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例如溶菌酶)和巨噬细胞属于机体的第二道防线,AB正确;C、抗体具有特异性,机体感染某种细菌后产生的抗体对病毒没有防御作用,C错误;D、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
广西合浦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4-12-28
·
21页
·
1.7 M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