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1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5-01-02 · 7页 · 23.2 K

2024年秋季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高中联考协作12月月考高一历史试题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考试时间:2024年12月25日10:30—11:45★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制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秦朝的文书制度的实施方式非常严格和规范。例如,在撰写文书时,官员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和结构进行撰写;在谏、疏等文书中,官员必须对君主的不当行为进行批评和劝告,但是也必须注意措辞,不能过于直言,更不能有任何的攻击性言辞。这样,官员的言辞和行为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由此可见,文书制度的实施( )A.有利于保障君主决策的科学性B.增强了政府的管理和控制能力C.导致了政府行政运行的保守性D.明确了君主和臣子的权利义务2、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元狩五年(前118年),“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元鼎六年(前111年),“又遣浮沮将军公孙贺出九原,匈河将军赵破奴出令居,皆二千余里,不见虏而还。乃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这些措施( )A.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B.提供了充足的军粮供应C.推动了统一国家的建立D.杜绝了匈奴的军事威胁3、北宋中央的收入分为两部分,除政府收入之外,还有皇帝的内藏库。如神宗的封椿库,可用于收复幽云十六州;如庆历二年(1042年)六月一次拿出内藏银二百万两、绢二百万匹,以补三司经费的不足。太祖、太宗、真宗等时期,政府收入超过支出或收支平衡。这些情况可以说明北宋( )A.边防压力巨大 B.“积贫”之说有待商榷C.国力十分强盛 D.行政官僚机构较为臃肿4、纵观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特别是从唐代以后,南方多是愈分愈细,北方则很少分细而只见归并。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北宋后期人口数超过20万的州郡,南方占44处,北方占11处;南方的44处中,江浙占了23处。这说明( )A.南方政权鼓励移民 B.江南的区域位置优越C.南方经济稳定上升 D.南北方人口数差距大5、在尼布楚谈判之时,中俄两国统治者都感受到语言隔阂带来的种种弊端,因此开始着手培养外交翻译人才。俄国既在国内兴办满蒙文学校,又向北京派遣东正教布道团和留学生,全面展开对华语言研究工作。清朝则拒绝派遣留学生赴俄,仅在国内开设学馆培养俄语人才。这反映出( )A.沙俄政府钦慕中国文化而主动向清朝学习B.清朝的外交惰性催生出其天朝上国的观念C.清俄交涉初期即体现中国社会转型的阻力D.语言人才是国家外交政策成败的决定因素6、王夫之认为秦朝“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宋朝杯酒释兵权,崇文抑武,最终惨败于女真和蒙古,“生民以来未有之祸,秦开之而宋成之也”。王夫之意在( )A.批判君主专制的弊端B.强调宋朝对秦制度的继承C.宣扬经世致用的主张D.探讨地方行政制度的优劣7、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广东虎门之战后,省城各官家眷,先行逃避,人心惶惶。御史骆秉章奏曰:“城乡内外民铺户十迁八九,内地匪徒肆行劫掠,难民有被抢去财货者,有掳去妇女勒赎者,伤心惨目,不可言状。各处会匪乘机扰害,或千人,或数百人,白昼抢劫村庄。”这能够说明( )A.政府职责缺位加剧了战乱B.英法联军引发社会危机C.政府腐败造成了内忧外患D.阶级矛盾导致民族危机8、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出版后,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表示难以接受其思想主张,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在维新变法的高潮阶段,甚至遭到支持光绪皇帝变法的两位大臣陈宝箴和孙家鼐反对而饬令毁版。《新学伪经考》之所以遭到反对,是因为它( )A.竭力倡导君主立宪制 B.触动了清朝统治根基C.并不是科学的历史观 D.有悖于传统主流思想9、武昌起义消息传到广西后,当地旧官僚连夜制作“广西全省人民恭请沈大都督领导广西独立”三角旗。随后,广西咨议局开大会推选沈秉堃为都督,王芝祥、陆荣廷为副都督并通电各府县,宣布广西省独立,成立广西军政府。这一现象的出现最能说明( )A.地方督抚支持革命 B.清廷陷入空前孤立C.立宪派具有软弱性 D.走向共和成为共识10、有学者指出,“新青年”群体打破西方传统中“下去”是堕落的观念,他们克服独善其身、自我封闭的局限,体现了社会担当意识。这种“意识”主要表现为( )A.探索出新的革命道路B.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C.摒弃了西方近代文明D.对民族独立、民主权利的追求11、1934年1月,中共召开的六届五中全会通过政治决议案,要求在军事上大量扩军,御敌于国门之外;在土地问题上,实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在统一战线方面,主张中间派是最危险的敌人。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重视团结各阶层力量B.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C.未能正确判断革命形势D.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12、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林默涵回忆在《解放》周刊上读到一本书的情景时说道:“我看到的时间也就是1938年七八月的样子,我是在武汉郊区的山上一口气读完的,越看心里越亮堂,越看越高兴,中国不会亡,但也不会速胜,我从心底里呼出了这句话。”据此可知,林默涵强调的是这本书( )A.利于坚定国人抗战必胜的信念B.见证了武汉失守后的衰败景象C.推动了正面战场走向积极抗战D.不利于积极争取国际社会支持13、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以“不当李自成”为主题,在党内立了六条规矩:不祝寿,不送礼,不敬酒,不鼓掌,不准用党的领导人名字作地名,不要把中央领导同志与马恩列斯并列。这六条规矩( )A.展现了中国命运的光明前景B.彰显了党内团结的重要意义C.确立了独立自主的施政方针D.体现了革命胜利前夕的警醒14、毛泽东看到外交部填写的联大表决结果的报告时说:“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都当了‘红卫兵’,造美国的反,在联合国投我们的票。”从中可以看出,推动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原因是( )A.第三世界的崛起 B.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C.自身实力的增强 D.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15、近年来,澳门特区政府实现了全澳包括教会学校及国际学校在内的所有学校升挂国旗全覆盖,成立学界升旗队;以及新设立家国情怀馆、青少年爱国爱澳教育基地等场所,丰富学生对国家、澳门历史的多元学习体验。澳门特区政府的这一系列举措( )A.实现了与内地教育的高度融合B.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C.拓宽了中小学学生的国际视野D.强化了“澳人治澳”理念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3分)材料一 鉴于唐后期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宋朝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创建了路制。宋代统治者从唐代转运使的设置得到启发,将这一临时差使变成固定官职以转输地方财赋。宋初在方镇取消之后,中央政府无力直接管理三百多个统县政区,于是设路来实行间接管理,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漕司)、提点刑狱司(宪司)、提举常平司(仓司)和安抚司(帅司)。漕、帅、宪、仓四监司是宋代的重要发明,自郡县制成立以来千余年,各级政区都有单一首长,认为到了宋代才一反成规,分割事权于各平行的地方长官之手,使它们相互牵制,彼此监督,各向中央直接负责,其官员由中央朝官担任。——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 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刑狱等民政事务,成宗即位后,行省还具有了领本省军队的权力。行省在权力行使上要受到中书省乃至枢密院的节制。没有中书省和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一定时期内还要去觐见皇帝,尽述职之责。为保证行省官尽职,除由监察机构监督外,元廷还采取了省官互迁和奉旨宣抚的方法。元代行省没有重蹈两汉刺史、魏晋都督、唐节度使的覆辙,无疑应主要归功于行省制的特点。——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路制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指出行省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4分)材料一 明初的官僚体系内,有些是召自元朝归附的旧吏,元末时的官场贪污腐败之风和种种恶习随之袭来,朱元璋决心“革前元姑息之政,治旧俗污染之徒”。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告诫来朝见的府州县官:“天下新定,百姓财力俱困,如鸟初飞,木初植,勿拔其羽,勿撼其根。然惟廉者能约己而爱人,贪者必朘人以肥己,尔等戒之。”在洪武朝陆续编定《大明律》和《大诰》,还先后颁布《祖训录》《臣戒录》《醒贪简要录》《为政要录》等敕令。他说:“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据周谷城《中国通史》、张丕显《论明初吏治改革》等整理材料二 据《明史》记载:“凡三诰所列凌迟、枭示、种诛者,无虑千百,弃市以下万数。”朱元璋还建立“皮场庙”,即在各府州县和卫所衙门左首,都设立一座庙宇,既用来祭祀土地神,又作为对贪腐官吏剥皮场所;他还“重绳赃吏,揭诸司犯法者于申明亭,以示戒”。洪武十八年(1385年),他亲自编定的《御制大诰》三篇颁示天下,其中多是重惩贪官污吏和豪强作恶的案例。他还规定,凡贪官恶吏,允许民将其“绑缚赴京治罪”“其正官、首领及一切人等,敢有阻挡者,其家族诛”。——摘编自张丕显《论明初吏治改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元璋整顿吏治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整顿吏治举措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4分)在争取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五四运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材料一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至国内,国人的爱国情绪空前地蔓延开来,受到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学生情绪尤为激烈。5月4日下午,北京三千余名学生手持写有“拒绝和约签字”等内容的小旗,发表演说,沿途向群众散发传单。以游行示威为开端的罢课、罢市、罢工风潮席卷全国,蔚为壮观的五四爱国运动以中国代表拒签《凡尔赛和约》而宣告结束。——摘编自李喜所、李来容《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材料二 在6月3日北京学生运动再掀高潮之际,上海的学、工、商界群起响应,成为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对政治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使政府再不能完全轻视社会民意的表达。——摘编自张海鹏主编《近代中国通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辛亥革命相比,五四运动具有哪些新的历史特点。并分析新特点的成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促使五四运动“转折”的历史事件;指出这一事件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4分)材料 1953年8月,周恩来提出了改进财政管理体制的方针和指导思想:“在中央统一领导和计划下,确定财政制度,划定职权范围,分级管理,层层负责。”1954年,邓小平概括了财政预算工作的“六条方针”,一方面强调统一领导和逐级负责;另一方面又给予地方一定的机动财力和管理权限。1954年国家对央地财政关系做了调整:财政支出属于中央的列入中央预算,属于地方的列入地方预算;将国家的财政收入划分为固定收入、固定比例分成收入和调剂收入三类;地方预算每年由中央核定;地方财政的年终结余,由各地在下年度安排使用,不再上缴。1955—1957年,央地财政关系每年都有一定的变化,主要根据当年的财政工作情况进行局部调整。党和政府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保证了新中国央地财政关系能够基本适应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国家建设的需要。——摘编自刘晓泉、吴焱军《新中国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探析(1949—1959年)》(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50年代我国财政体制调整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我国财政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