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12月学情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农村,农业,农民永远是文学的活水之源和生存母体。没有个性的农民集体一定不能成为农业文明的支点,自然也就无以构成乡土文学的核点。鲁迅说,必须“将农民的生与死,移到纸上”,农民的生死就是土地的生死,就是农业文明的兴衰,就是乡土文学的枯荣。故此,接力鲁迅衣钵的汪曾祺说,他毕生都在用充满温情的眼睛看那些农人,去发掘普通耕作人身上的美和诗意。他以敬畏的、朴素的,不带任何理论色彩的人道去关注,尊重,并欣赏在他看来代表天道的农民。乡土文学是一卷流动的农民合照剪影。此与赵树理的理论一脉相承,赵树理说,“我所生活过来的劳动人民大海,时时刻刻起着变化,变化得使我的生活本领不适用起来。我所熟悉的海,是痛苦不堪的苦海,而后来的海渐渐甜起来”。农民是中国文化奋斗精神的根性,这种精神就是生成文学的根性,这也是全部乡土文学之根。发轫于鲁迅时代的中国乡土文学寻根的动机乃源于此。一个缺失改变命运意识的群体其本身也无文学的冲动性。乡土文学的地方主义与世界乡土文学的“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体系如出一辙,即农村的颜色。农村的自然颜色构成了农业文明的底色,是乡土亲情民族集体的物理家园的镜像,也是中国文化生长精神的养成所,更是中国乡土文学的生成源。在农村集合下的乡土,不仅是农民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孵化的暖巢,而文学乡土更是民族集体文化象征与文化信念的组合,踏于农村的乡土之上,如同立于民族文化的命根。绵延千年的农业文明不仅是散发着“泥滋味,土气息”种植精神的进化,更是根植于土壤的所有生命影像的寓意。徐霞客《游记》里“人之瑰丽常在于奇远”的自然与人文的哲学注释,郦道元在《水经注》描写的“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山川河流、动物植物相生相成的鬼斧神工之妙,陆羽《茶经》中“令人有力、悦志”的有着仙风道骨之绝的茶名,贾思醒在《齐民要术》提及的“稼穑不修,桑果不茂,畜产不肥,鞭之可也”;甚至“她落(篱笆)不完,垣墙不牢,扫除不净,答之可也”等一系列亦政亦农亦工亦文亦哲亦术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写作,写尽农业文明中的中华哲学思辨,农业治理结构,民族科学智慧。中国从古至今都处于以农立国的体系治理社会,无论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如何融入并影响这个体系,始终无法避免被农业文明的惯性驱动。这也是中国写作知识分子自始至终沉浸在作为农耕文化枢纽的乡土文化内容体系的原因。中国农村的生长精神,农民的奋斗精神,农业的种植精神,就是中国文学的源动力。三大精神与乡土文学作品输出的感召力相互支持,为中国农业文明未曾中断的延伸发挥着巨大的光合作用。这也是中国作家群体得以赓续与农民同辉同频的理由。因此理由,中国的优秀作家从未忘记自己“地之子”的身份认同,随便一抹,尽是将泥土涂在脸上做标签的中国作家。莫言,陈忠实,贾平凹,张炜、韩少功等批判继承了“坚实的土之力”的乡土反思,以全新的农村制式框架和混合着都市气体的当代农民的人文冲突矛盾为主体叙事,将带有血腥味却又依旧残留着农民土腥味的乡土场景进行解剖,他们以暴露创口的方式为乡土之情疗伤,用伤痕、改革、反思的文学手段为特殊时代的文明进行悲剧性的探路。他们刻画的人物就是他们的思想寄生,坚信“人文发展与文化自由虽然并不承认所有的习惯或习俗,但都代表着一种权利。”他们执着认定他们所有的语境与话术都是价值取向表达的使用工具,随时可以置于当代历史的现场进行清晰的考辨。他们在作品中尽管有着对故乡父老以及古老淳朴民风、文化的热爱与挽留,但却是以彻底批判的反向审美达成乡土文学的写作目的。这是全新的乡土写作美质,将农民性的民族心灵与心灵抛向谷场进行虔诚的晾晒。他们集体称之为这是非余光中式的乡愁。一如鲁迅先生曾言,乡愁是批判者的思想陆地。也正是这种渗透着批判之爱的乡愁才成就了曾几何时繁荣昌盛的中国乡土血性写作。随着新时代乡村序幕的展开,周立波式的乡土文学催生了山乡巨变的新乡土对表。周立波乡土写作现象并非应运这种巨变的时代性而生,相反,是时代性需要,从历史中乡土作家群体里精选出又一位如茅盾、郑振锋、冰心式的写作旗手。周立波笔下寄寓的时代巨变主体不是黄土黑瓦向钢筋水泥的转场,也不是黄狗布衣向宠物名牌的位移,更不是贫农向富豪的包装,而是以农业文明的精神土质向城乡文明的精神气质升级,是红色农业文明兼及绿色农业文明向新时代新生态递进的复合式三农文明。坚信在这种巨变灯光的聚焦下,中国会涌现一大批担负这种新使命的写作者。但真正的乡土写作不仅于向物理性的乡村投射灯光,更要承担向涅槃性的农村叫醒的功能。乡土,乡情,乡愁,乡恋,一定是永恒不变,不可或缺的乡土写作闭环。(摘编自向阳《乡土文学与农业文明的接续》)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个性的农民集体成为农业文明的支点,构成乡土文学的核点,于是乡土文学成了一卷流动的农民合照剪影。B.农村乡土给农民和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了空间,文学乡土则是民族集体文化象征与文化信念的组合。C.乡土文学应是百科全书式的大写作,表现农业文明中的中华哲学思辨、农业治理结构和民族科学智慧等。D.周立波乡土写作现象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其笔下寄寓的时代巨变的主体是农业文明的递进升级。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接力”“一脉相承”体现鲁迅、汪曾棋和赵树理有关乡土文学创作的主张紧密关联。B.“如出一辙”表明东西方乡土文学的地方主义与“地方色彩”“风俗画面”体系一致。C.“血腥味”和“土腥味”形成对比,突出部分作家作品中尖锐的城乡人文冲突和矛盾。D.“非余光中式的乡愁”强调渗透着批判之爱的乡愁的内涵与那种思念故乡的愁情不同。3.下列说法中,最适合作为文章第三段论据的一项是(3分)()A.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C.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4.“乡土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样态,许多作家坚持对乡村的书写,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4分)5.学校文学社开展“乡土作家与时代使命”主题讨论活动,假如你是文学社成员,请列出你的发言要点。(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棉袄孙犁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得俯到地面上、砂石上。云并不厚,可沉重得怕人,树叶子因昨夜初霜的侵凌而焦枯了,正一片片地坠落。我同小鬼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在强登那峭峻的山顶时,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顾林在我眼前,连打了三个寒噤。我拉他赶紧走下来,在那容易迷失牧羊人的路上一步一步走下,在乱石中开拔着脚步。顾林害了两个月的疟疾,现在刚养得有了些力气,我送他回原部队。我们还都穿着单军服,谁知一两天内天气变得这样剧烈。虽说有病,这孩子还是很矜持的。十五岁的一个人,已经有从吉林到边区这一段长的、且大半是一个人流浪的旅程。在故乡的草原里,他拉走了两匹敌人放牧的马,偷偷卖掉了,跑到天津,做了一家制皮工厂的学徒。事变了,他投到冀中区的游击队里……“身子一弱就到了这样!”像是怨恨自己。我看到那发白的而又有些颤抖的薄嘴唇,觉得他这久病的身子是不能支持了。我希望到一个村庄,在那里休息一下,暖暖身子。①风还是吹着,云,凌人地往下垂。我想,要下雨了,下的一定是雪片吧?天突然暗了。远远的在前面的高坡上出现一片白色的墙壁,我尽可能地加快了脚步,顾林也勉强跟着。这时,远处山坡上,已经有牧羊人的吆喝声,天气该不早了,我知道应是拦羊下山入圈的时分。爬上那个小山庄的高坡,白墙壁上的一个小方窗,透出了灯火。我叫顾林坐在门前一块方石上,自己上前打门。门很快地开了,一个姑娘走了出来。我对她说明来意,问她这里有没有村长,她用很流利的地方话回答说,这只是一个小庄子,总共三户人家,过往的军队有事都是找她家的,因为她的哥哥是自卫队的一个班长。②随着她就踌躇了。今天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妈妈去外婆家了,哥哥还没回来。她转眼望一望顾林,对我说:“他病得很重吗?”我说:“是。”她把我们让到她家里,一盏高座的油灯放在窗台上,浮在黑色油脂里的灯芯,挑着一个跳动不停的灯花,有时碎细地爆炸着。⑭姑娘看着有十五六岁,穿着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很平,动作很敏捷,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我想,屋里要没有那灯光和灶下的柴火的光,机灵的两只大眼也会把这间屋子照亮的吧?她挽着两只袖子,正在烧她一个人的晚饭。我一时觉得我们休息在这里,有些不适当。但顾林躺在那只铺一张破席子的炕上,显然已是筋疲力尽。我摸摸他的额,又热到灼手的程度。“你的病不会又犯了吧?”顾林没有说话,我只听到他牙齿发出的“得得”声,他又发起冷来。我有些发慌,我们没有一件盖的东西。炕的一角好像是有一条棉被,我问那正在低头烧火的姑娘,是不是可以拿来盖一下。姑娘抬着头没听完我的话,便跳起来,爬到炕上,把它拉过来替顾林盖上去。一边嘴里说,她家是有两条被的,哥哥今天背一条出操去了。把被紧紧地盖住了顾林的蜷伏的身体,她才跳下来,临离开,把手按按顾林的头,对我蹙着眉说:“一定是打摆子①!”她回去吹那因为潮湿而熄灭的木柴了,我坐在顾林的身边,从门口向外望着那昏暗的天。我听到风还在刮,隔壁有一头驴子在叫。我思索着明天顾林是不是能走,有些愁闷起来。姑娘对我慢慢地讲起话来。灶膛里的火旺了,火光照得她的脸发红,那件深红的棉袄,便像蔓延着火焰一样。夜晚静得很,顾林有时发出呻吟声,身体越缩拢越小起来。我知道他冷。③我摸摸那条棉被不只破烂,简直像纸一样单薄。我已经恢复了温暖,就脱下我的军服的上身,只留下里面一件村衫,把军服盖在顾林的身上。这时,锅里的饭已经煮好。姑娘盛了一碗米汤放在炕沿上,她看见我把军服盖上去,就沉吟着说:“那不抵事。”她又机灵地盯视着我。我只是对她干笑了一下,表示:这不抵事,怎样办呢?我着见她右手触着自己棉袄上偏左边的纽扣,最下的一个,已经应手而开了。她后退了一步,眼睛笑盈盈的,对我说:“盖上我这件棉袄吧。”没等我答话,她便转过身去断然地脱了下来,我看见她的脸飞红了一下,但马上平复了。她把棉袄递给我,自己退到角落里把里衣整理了一下,便又坐到灶前去了,末了还笑着讲:“我也是今天早上才穿上的。”她身上只留下一件皱褶的花条布的小衫。对这个举动,我来不及惊异,我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孩的动作,是幼年自己病倒了时,照顾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一时,她又讲话了。她问我从哪里来,尽走过哪些地方,哪里的妇女自卫队好。这时我才知道,在去年,平山县②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我看着那暗红的棉袄,听见她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来一次检阅?④姑娘凝视着那灶膛里一熄一燃的余烬,她的眼里好像也闪烁着火光。(写于1941年,有删改)【注】①打摆子:方言,指疟疾。②平山县: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是著名的革命圣地西柏坡的所在地。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描写“荒草”“峭峻的山顶”“乱石”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为后文写二人到村庄歇脚作铺垫。B.《百合花》和《红棉袄》都没有直接描写战斗场面,而是着力表现人情美、人性美,与一般战争小说不同。C.小说以现实主义为基,又兼具浪漫主义色彩,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再现了战争时期的时代风貌。D.《百合花》中新媳妇和《红棉袄》的姑娘有相似性,虽然没有具体的姓名,但都有鲜明的个性,也是革命根据地普通群众的代表。7.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云,凌人的往下垂”中“凌”字富有表现力,写出了云层低垂,给人一种威压感,反映出“我”沉重焦急的心情。B.句子②中“踌躇”写出小姑娘因独自在家而犹豫不决的心理,但后来她最终因顾林病重而接待二人,表现了姑娘的善良淳朴。C.句子③说明姑娘家境艰难,“棉被像纸一样单薄”引出下文盖“军服”“红棉袄”等情节,使故事
江苏省扬州市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学情检测语文试题
2025-01-02
·
8页
·
32.8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