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省2025届高三“八省联考”考前猜想卷历史02全解全析

2025-01-02 · 13页 · 70.4 K

2025年1月“八省联考考前猜想02历史(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考古发现,距今5300—4800年的郑州西山城遗址平面略近圆形,城内原面积2.5万余平方米,若将城墙城壕计入,则面积超过3.4万平方米。城墙采用方块版筑法,墙外有壕沟。城内发现地面式房基200余座,其北侧有面积达数百平方米的广场。这说明当时该地A.建筑技术世界领先 B.氏族之间联系紧密C.贫富分化较为严重 D.文明曙光已经显现【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距今5300—4800年的郑州西山城遗址面积较大,城墙外有壕沟,城内有房基、广场等建筑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该地文明曙光已经显现,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显示世界其他地区建筑技术的信息,无法得出当时该地建筑技术世界领先,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氏族之间的联系,排除B项。材料只是笼统地说到房基,没有进一步说明其状况,无法得出贫富分化较为严重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2.(原创)司马迁《太史公自序》总结了王朝兴衰的重要历史经验——“非兵不强,非德不昌,黄帝、汤、武以兴,桀、纣、二世以崩,可不慎欤?”司马迁强调的是A.文治武功不可偏废 B.政治一统可以立朝C.既要法治又要得知 D.文化一统可以立教【答案】A【解析】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通过列举黄帝、汤、武等因“德”而兴,桀、纣、二世等因“德”而崩的例子,强调了文治和武功两者都不可偏废,故A项正确。B选项只强调了政治一统,C选项的法治并未在司马迁的论述中明确提及,D选项只涉及文化一统,都不够全面。3.金朝在地方设置了路、府、州、县四级。路设转运司,掌规措钱谷:府设府尹,而总管府则设兵马都总管,统领本府军民;州分节镇州、防御州、刺史州,其职分别为镇抚地方、防御盗贼、兼治州事;县设县令,掌管本县事务。金朝这些举措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征 B.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管理C.奠定了南下灭宋的基础 D.推动了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答案】B【解析】据题干可知,我们可以看到金朝为每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都设定了明确的职责,并且这些机构之间有一定的层级关系,这有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金朝是否根据地方习俗来设定这些行政机构和职责,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金朝的行政制度与南下灭宋有何直接关联,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金朝的行政制度如何推动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4.(原创)北宋蔡襄说:“民有智能者,乘时趋利,为农则兼并,为商则高下,取天时人力之大者,遂以富强,奢靡冒法,出于王公之上,此古所谓乱俗之民,可诛者也。”由此可知A.北宋时期兼并现象较普遍 B.兼并之家属于权贵阶层C.政府应抑制庶民间的兼并 D.宋士大夫主张贱商政策【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蔡襄强调了兼并现象,但不能直接得出兼并现象较普遍,A选项不够全面。题干只是说兼并的人可能比王公还奢靡冒法,但不能说明兼并之家就属于权贵阶层,B选项不准确。蔡襄将这类兼并者视为可诛者,说明他认为政府应该抑制庶民间的兼并,C选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了对兼并现象的看法,并没有直接体现宋士大夫主张贱商政策,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5.(原创)清代诸多纪念重大军事胜利的纪功碑四面往往分别用不同文字刊刻,一般为满文、汉文、蒙古文和藏文。不少官方编纂的大型辞书,也是多语种合璧本。如康熙时期开始编纂的《满洲蒙古合璧清文鉴》,经一再增订,至乾隆时期成为包括满、汉、蒙古、藏、回5种文字的《御制五体清文鉴》。这表明A.清朝统治者尊重各民族的文化 B.清政府在推动大一统国家观的构建C.清代形成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 D.清政府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答案】B【解析】尊重各民族文化只是表象,没有体现出其深层次的目的,排除A选项。通过使用多种文字刊刻纪功碑和编纂多语种合璧辞书,体现了清政府在推动大一统国家观的构建,强调各民族的统一,符合题意,选B。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但没有突出清政府的主观意图,排除C选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清政府对多民族文化的整合和利用,而非单纯接受传统文化的主体,排除D选项。故选B项。6.19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丝、茶两大项货物的出口总值还足以抵销外国输入的棉制品总值而有余。但到19世纪80年代以后,外国棉制品进口值突增,已经超过丝的出口值。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超过茶的出口值,继而超过这两项的总值。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出口货物种类增多 B.民族棉纺织业发展迅速C.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D.对外贸易处于不利地位【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19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对外贸易基本处于平衡状态,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呈现逆差趋势,故D项正确。A项符合史实,但材料未提及出口货物种类增多的情况。中国关税主权于鸦片战争后开始丧失,C项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外国输入的棉制品不断增加,导致洋布、洋纱充斥中国市场,并以其低廉的价格占据销售优势,从而促使中国民族棉纺织业的发展步履艰难,B项错误。7.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公民权利义务”作为正文,并将“人民”作为第二章,置于“国家公权力机关”之前。这一安排体现了南京临时政府A.强调国家权力的根本来源 B.践行“以法治国”的政治理念C.积极维护公民的政治权利 D.对封建思想统治地位的否定【答案】A【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公民权利义务”作为正文,并将“人民”作为第二章,置于国家公权力机关之前,这种安排突出了人民在国家中的核心地位,故选A项;南京临时政府这一安排并不表明南京临时政府积极维护公民的政治权利,故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以法治国”政治理念无关,故排除B项;南京临时政府这一安排并未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故排除D项。8.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只承认“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动民众和他们的家属”可以享有政治上的自由权利,对一切“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则只能采取阶级专政的办法,不给他们任何的自由和权利。上述规定A.有利于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 B.适应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意在强调国共政权根本对立 D.体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要求【答案】C【解析】中国革命新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已经在1928年井冈山斗争期间开辟出来,与材料时间“1931年”不符,A项错误。1927—1931年,国共阶级矛盾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B项错误。材料强调了苏维埃政权与国民党政权阶级属性的根本不同,故C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豪绅、资本家”仍旧属于中国民主革命的进步力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剥夺“豪绅、资本家、富农”的政治权利,说明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D项错误。9.毛泽东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和建设性的革命与建国理论,如《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理论著作。这些理论著作的发表意在A.指引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B.提供建国的理论基础C.构建国家政权的基本框架 D.着手建国的准备工作【答案】B【解析】《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1940年1月在陕甘宁边区发表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系统地分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对象、性质、动力、前途等,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开创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纪元。《论联合政府》是毛泽东1945年4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该报告完整地阐述了党的三大作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对于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建立新中国具有重要意义。《论人民民主专政》是毛泽东1949年6月撰写的,该论著回答了“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国家?”“各个阶级在这个国家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是什么?”等问题,为统一认识,准备建国奠定了思想基础。综上所述,这些理论著作的发表为中共奠定了建国的理论基础,故B项正确。A项与题述论著无关,排除。自1949年初起,中共开始了有步骤、有计划地建国准备工作,顺利接管了国民党统治的各大城市,稳定经济与社会生活,实行向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与各民主党派协商,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构建国家政权的基本框架与政策体系。其中对中共建国准备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是1949年3月5日至13日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C、D两项错误。10.从1979年到2005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共在中国实施了70个无偿援助项目,提供资金逾10亿美元。《2005年度国际粮食援助监测报告》显示,中国当年对外共提供了57.5万吨粮食援助。这一历程说明A.消除饥饿是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 B.中国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C.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D.国际合作是应对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1979—2005年中国获得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无偿援助。在中国粮食问题得到缓解的情况下,中国也积极对外提供援助,这一历程说明国际合作是应对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故选D项;消除饥饿是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主要目标,但不是所有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中国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粮食问题,而不是食品安全问题,故排除C项。11.史载,一般希腊城邦的公民在战场上并肩战斗,生死与共,他们有公共的宗教生活、文化生活等。在斯巴达,公民构成城邦的职业军人和统治者集团;在雅典,公务活动非常繁忙,政治生活成为每个公民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见,在古代希腊A.公民民主生活亟待完善 B.直接民主制的优势明显C.公民是城邦政治的核心 D.城邦积极干预个人生活【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公民对于城邦政治的重大作用,即成为职业军人保卫城邦,公民“轮番统治”,参与公务活动,政治生活是公民的核心生活,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公民生活的缺陷、直接民主制的优势和城邦干预公民个人等结论,排除A、B、D三项。12.13世纪末,欧洲教会的司法体系形成。中世纪的英格兰拥有一个数量可观的教会法庭系统,它们对宗教体制有关的事项以及纯粹宗教职能方面的事务具有专属管辖权,在普通民事诉讼领域,也与世俗法院享有并行管辖权。这反映了A.司法成为教权强化的手段 B.世俗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C.法律推动了社会经济繁荣 D.欧洲宗教改革的顺利开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中期教会的司法体系形成,教会法庭与世俗法院享有并行管辖权,这反映了司法成为教权强化的手段,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教会的司法,与世俗法律体系的完善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社会经济无关,排除C项。宗教改革是从16世纪开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3.有学者认为,16-19世纪,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逐渐变成黄金,逐步实现向金本位制过渡之际,中国的货币体制则采用银本位制,且当时中国保持世界经济中心地位,但金银兑换的差价也使中国成为西方国家掠夺财富的对象。要验证该学者的结论,可进一步查证当时A.西方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 B.中国纸币流通范围的变化C.澳门地区的商品交易状况 D.中国在朝贡贸易中的得失【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澳门成为中国广州对外贸易的中转港,海外贸易繁荣,故可用来研究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体制,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西方自由贸易政策,排除A项;材料说明中国货币的银本位制,与纸币流通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国际贸易中中国的货币体系,并未说明朝贡贸易,排除D项。14.19世纪初,在欧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