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学期高三年级第四次阶段性考试生物试卷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肺炎支原体是引起人类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阿奇霉素是首选的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药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肺炎支原体的遗传物质是DNAB.肺炎支原体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C.戴口罩可以减少肺炎支原体通过飞沫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D.溶菌酶与阿奇霉素混合使用,可以增强阿奇霉素治疗肺炎支原体的效果【答案】D【解析】【分析】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细胞壁,原核生物无核膜包被的成型的细胞核,遗传物质形成拟核裸露在细胞质,仅核糖体唯一的细胞器。【详解】A、支原体是原核生物,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A正确;B、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无核膜包被的成型的细胞核,B正确;C、肺炎支原体是引起人类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可通过飞沫传播,戴口罩可以减少肺炎支原体通过飞沫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C正确;D、溶菌酶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支原体不具有细胞壁,所以溶菌酶和青霉素联合使用不能增强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效果,D错误。故选D。2.“早餐是金”,学校食堂提供了牛奶、面包、汉堡、肉包子、鸡蛋和凉拌蔬菜等营养早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早餐中的淀粉、糖原和纤维素三类多糖均由许多葡萄糖连接而成B.鸡蛋煮熟后蛋白质变性,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容易被消化C.牛奶中的钙可以预防抽搐症状发生,胆固醇可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D.凉拌菜里的香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包子里的肥肉富含饱和脂肪酸【答案】C【解析】【分析】动物细胞的多糖是糖原,分为肌糖原和肝糖原,植物细胞的多糖有淀粉和纤维素。脂肪是最常见的脂质,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还是一种良好的绝热体,起保温作用,分布在内脏周围的脂肪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详解】A、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都是由由许多葡萄糖连接而成,A正确;B、鸡蛋煮熟后蛋白质变性,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肽键暴露出来更容易消化, B正确;C、胆固醇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而维生素D可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C错误;D、凉拌菜里的香油为植物脂肪,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包子里的肥肉的动物脂肪富含饱和脂肪酸,D正确。故选C。3.LRRK2是一种内质网膜上的蛋白质。LRRK2基因在人成纤维细胞中被敲除后,导致细胞内蛋白P在内质网腔大量积聚,而培养液中的蛋白P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蛋白P以边合成边转运的方式由核糖体进入内质网腔B.线粒体参与了蛋白P在细胞内的合成C.LRRK2蛋白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细胞通过胞吐释放蛋白PD.积累在内质网腔的蛋白P与培养液中的蛋白P结构不同【答案】C【解析】【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详解】A、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在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多肽链→肽链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其合成过程→边合成边转移到内质网腔内,进一步加工、折叠→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胞吐释放到胞外,所以蛋白P以边合成边转运的方式由核糖体进入内质网腔,A正确;B、线粒体是真核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可以为细胞内的需能反应提供能量,蛋白P的合成是一个耗能过程,需要线粒体的参与,B正确;C、LRRK2基因被敲除后,蛋白P在内质网腔大量积聚,培养液中的蛋白P含量显著降低→蛋白P为分泌蛋白,没有LRRK2蛋白的参与,蛋白P无法运出内质网→LRRK2蛋白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蛋白P在粗面内质网的合成、加工及转运的正常进行,而不是促进细胞胞吐释放蛋白P,C错误;D、积累在内质网腔的蛋白P是未成熟的蛋白质,培养液中的蛋白P是成熟的分泌蛋白,二者的结构不同,D正确。故选C。4.胃酸可杀灭随食物进入消化道内的细菌,分泌过程如图所示。胃酸分泌过多,可导致反流性食管炎等疾病。药物PPls在酸性环境下与质子泵发生不可逆性结合,从而抑制胃酸的分泌,当新的质子泵运输到胃壁细胞膜上才可解除抑制。药物P-CAB竞争性地结合质子泵上的K+结合位点,可逆性抑制胃酸分泌。下列有关推测不合理的是()A.药物P-CAB可影响K+从胃壁细胞分泌到胃腔速度B.使用药物PPIs可能会产生细菌感染性腹泻的副作用C.药物PPIs和药物P-CAB不会改变质子泵的空间结构D.药物PPIs的抑酸效果比P-CAB更持久【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可知:Cl-通过Cl-通道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K+通过K+通道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运输方式也为协助扩散;质子泵水解ATP将K+运进细胞和H+运出细胞,K+进细胞和H+出胃壁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详解】A、药物P−CAB可抑制K+进入胃壁细胞,会降低胃壁细胞与胃腔K+的浓度差,影响K+流出胃壁细胞的速度,A正确;B、由于PPIs的抑酸效果持久,可能导致胃酸长时间较少,随食物进入消化道内的细菌繁殖使个体出现细菌感染性腹泻,B正确;C、药物PPIs与质子泵上不可逆结合,会改变质子泵的空间结构,C错误;D、由于药物PPIs是与质子泵不可逆的结合,而P−CAB是与K+竞争性结合质子泵上的结合位点,当K+分泌增加时P−CAB的竞争作用会减弱,而使用PPIs需要细胞膜上再生质子泵才可解除,所以药物PPIs的抑酸效果比P−CAB更持久,D正确。故选C。5.生物实验中常用酒精处理实验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常用酒精处理花生子叶,是为了便于染色B.在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常用酒精和盐酸混合处理根尖,使组织细胞分离开C.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常用无水乙醇来分离四种色素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常用酒精吸引小动物【答案】B【解析】【分析】酒精是生物实验常用试剂之一:1、如检测脂肪实验中需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2、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都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对材料进行解离;3、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需用无水酒精来提取色素;4、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需用无水酒精来固定获取的小动物。【详解】A、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常用50%酒精洗去浮色,A错误;B、在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中,用酒精和盐酸混合处理根尖,使组织细胞分离开,B正确;C、无水乙醇可用于提取色素,不能用来分离四种色素,C错误;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常用70%酒精固定小动物,D错误。故选B。6.鸟苷一三磷酸(GTP),是一类嘌呤类核苷三磷酸,与ATP结构类似,其中的高能磷酸键比ATP更易水解,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GTP中的所有高能磷酸键水解后可以在DNA转录过程中作为RNA生物合成的底物B.GTP中含有三个高能磷酸键C.GTP比ATP的结构更稳定,在医学上可以作为缺乏ATP患者的治疗药物D.GTP的水解过程,往往伴随着放能反应的进行【答案】A【解析】【分析】1、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2、GTP与ATP的结构相似,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GTP的结构是为G-P~P~P,去掉2个磷酸基团后是鸟嘌呤核糖核苷酸,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A正确;B、GTP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B错误;C、GTP更易水解,因此应该比ATP更不稳定,C错误;D、GTP的水解释放能量,所以往往伴随吸能反应发生,D错误。故选A。7.从密闭发酵罐中采集酵母菌时,酵母菌接触O2的最初阶段,细胞产生的H2O2浓度会持续上升,使酵母菌受损。研究者在无氧条件下从发酵罐中取出酵母菌,分别接种至0mmol/L、3.75mmol/L和5mmol/LH2O2的培养基上,无氧培养后菌落数分别为96个、25个、0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与乳酸菌细胞呼吸方式不同,酵母菌细胞无氧呼吸产物为酒精和CO2B.酵母菌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消耗第一阶段产生的丙酮酸和NADH,无ATP生成C.该实验说明随H2O2浓度的持续上升,酵母菌受到的损害程度逐渐加深D.该实验能证明酵母菌接触O2的最初阶段,细胞产生的H2O2浓度会持续上升【答案】D【解析】【分析】无氧呼吸的全过程,可以概括地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需要不同酶的催化,但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第一个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个阶段完全相同。第二个阶段是,丙酮酸在酶(与催化有氧呼吸的酶不同)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成乳酸。无论是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是转化成乳酸,无氧呼吸都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出少量的能量,生成少量ATP。葡萄糖分子中的大部分能量则存留在酒精或乳酸中。【详解】A、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A正确;B、酵母菌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消耗第一阶段产生的丙酮酸和NADH,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不产生ATP,B正确;C、依题意,H2O2浓度分别为0mmol/L、3.75mmol/L和5mmol/L时,培养所得的菌落数依次是96个、25个、0个,说明随H2O2浓度的持续上升,酵母菌受到的损害程度逐渐加深,C正确;D、依题意,该实验接种的酵母菌取自无氧条件下培养的,接种后也是无氧条件培养,故无法证明酵母菌接触O2的最初阶段,细胞产生的H2O2浓度会持续上升,D错误。故选D。8.细胞呼吸时,氧接受电子传递链传递的电子并与H⁺结合生成水。在此过程中,电子传递链的中间复合物会直接将电子传给氧形成自由基(ROS)。正常情况下,ROS可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清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上述的电子传递链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内膜上B.ROS攻击线粒体膜上的磷脂分子后会抑制自由基的产生C.一般情况下,线粒体DNA发生突变的概率高于细胞核DNAD.功能受损的线粒体可能会启动自噬程序,避免在细胞内堆积【答案】B【解析】【分析】自由基产生后,即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最为严重的是,当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磷脂分子时,产物同样是自由基。这些新产生的自由基又会去攻击别的分子,由此引发雪崩式的反应,对生物膜损伤比较大。此外,自由基还会攻击DNA,可能引起基因突变;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下降,导致细胞衰老。【详解】A、据题意可知,氧接受电子传递链传递的电子并与H⁺结合生成水,这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生理过程,该场所在线粒体内膜上,A正确;B、根据自由基学说,ROS攻击线粒体膜上的磷脂分子后会促进自由基的产生,B错误;C、线粒体DNA是裸露的,不与蛋白质结合,发生突变的概率高于细胞核中的双链DNA,C正确;D、功能受损的线粒体可能会启动自噬程序,形成自噬小泡被溶酶体包裹进而降解,避免在细胞内堆积,D正确。故选B。9.科学家在果蝇唾腺细胞中发现了多线染色体。多线染色体的形成是由于染色体复制10次,每次复制产生的染色单体直接分离形成子染色体并行排列,且同源染色体发生配对,紧密结合形成非常巨大的染色体,多线化的细胞均处于永久间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多线染色体含有210条子染色体B.多线染色体的形成通常会进行着丝粒的分裂C.多线染色体与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相比,染色质丝螺旋化程度要低D.多线化的细胞中会发生核膜、核仁周期性出现和消失的现象【答案】D【解析】【分析】依据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进行分析做答:1、间期: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3、中期: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位置;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并移向细胞两极;5、末期: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形成。【详解】A、由题干“多线染色体的形成是由于染色体复制10次,每次复制产生的染色单体直接
甘肃省平凉市第一中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性考试生物答案
2025-01-07
·
20页
·
586.5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