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 史【命题:河北启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东周时期,周桓王、周顷王曾先后派人向鲁国“求丧葬费”“告饥”“求车”。周襄王接受晋侯召唤,参加诸侯召开的会议。周简王时期,晋国的大夫与周王室争田,双方各不相让,最后在晋侯的支持下,周王室获田。据此可知,当时 A.奴隶社会土地经营方式确立B.传统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C.权力和财产的分配制度缺失D.天子与诸侯经济关系紧密2.汉高祖推行了“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赋税政策;汉文帝即位之后,“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减轻刑罚,化行天下。可见,与秦朝相比,汉初统治集团A.施政方针出现重大调整B.注重政治经济制度创新C.追求盛世的恢宏与壮美D.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3.唐朝时期官员统计表(部分)姓名出身官职契苾何力铁勒部族可汗镇军大将军高仙芝高句丽人河西节度使李光弼契丹人太尉兼侍中元稹鲜卑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彦升大食人翰林学士上表信息可以用来说明,唐朝A.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B.民族政策呈现因俗而治的特点C.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初步显现D.统治政策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4.1270年,忽必烈将国内商税定为“三十分取一之制”,以银四万五千锭为额。到1289年,腹里商税增为二十万锭,江南商税增为二十五万锭。元武宗更是直言:“海道里官粮交运将大都里来的,(是)最打紧的勾当。”这侧面反映出元朝时A.海外贸易获得长足发展B.全国性道路网初步形成C.南方经济占有重要地位D.白银成为基本支付手段5.徐光启认识到数学是一门“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的学科,便决定与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他与传教士熊三拔翻译《泰西水法》,一边翻译,一边制器。该书雕版之前,其中一些工具已经在农田中开始运用了。徐光启的译书活动A.蕴含着“经世致用”思想B.旨在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C.彰显了“工商皆本”观念D.推动了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变6.和约签订之后,洋人南返。切身感受西方“舰炮”的湘淮军将领有着仿效西方军事建设的冲动,清政府面对强敌,主张“以和好为权宜,以战守为实事”,寻求挽救危机之策。这些认识A.引发了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C.推动了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D.反映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7.1901年,清廷颁行上谕,在科举考试内容的设置上,把各国政、治、艺、学、策的考试场次放在测试四书义、五经义之前。1902年各省乡试之后,中央负责考试的官员对于各地乡试所出题目的评价是:太旧不能,太新又不可。湖北未免太新,山西又不堪入目。这可以用来说明A.近代中国新旧社会嬗变的艰难B.政府改革自救的坚定立场C.科举改革将育人选材合于一途D.西学在中国传播潜滋暗长8.20世纪30年代,在江西流传着一首民歌,其部分歌词为:“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注重宣传形式的多样化B.抗日民主政权赢得民众支持C.在实践中贯彻群众路线D.主张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9.第三次长沙会战中,20万民众将新墙镇至长乐街的公路、桥梁彻底破坏,将田地放水成一片沼泽。当地的各党政派别以及宪、警人员和民间团体都积极地投身到保卫战中,与军人一起打击日军,最终会战取得胜利。据此可知,此战获胜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党抗敌策略发生重大变化B.盟军对中国战场的协助C.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走向了联合D.全民族力量的团结抗战10.下图为四川攀枝花某主题博物馆的展品(部分)。这些展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A.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B.改善了国民经济的布局C.旨在应对严峻的经济困难局面D.以民用工业为建设重点11.中世纪欧洲的封建领主拥有城市的管理权,然而随着商人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商人与封建领主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冲突日益增多。商人联合技术经验日益丰富且财富有所增加但被封建领主奴役的手工业者,共同追求城市自治。可见,中世纪城市自治实现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复兴与繁荣B.西方民主传统的影响C.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壮大D.庄园经济的日益发展12.15世纪前欧洲人仅把棉织品用作装饰品、桌布等,从16世纪开始,印度实用、舒适、色彩斑斓的棉纺织品源源不断运到欧洲。到17世纪中期,印度莫卧儿帝国生产了占世界1/4的棉纺织出口品,年获利甚至达到数百万两白银。这可以用来佐证A.海路贸易得到蓬勃发展B.印度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C.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D.欧洲产生价格革命的根源13.美国北方人认为人人生而平等,如果奴役他人,是罪恶的,因此坚决反对奴隶制的推行。相对应,南方种植园主们认为,一个州是蓄奴州还是自由州,是州本身的权利,如果北方人执意干预,就是侵犯了南方各州的自由。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的美国A.启蒙运动理念深入人心B.致力于追求政治自由C.联邦制度弊端日益暴露D.内战爆发具有必然性14.有学者指出,一战后,各个阶层都不约而同地使用“崩溃”来描述战争的惨状,但一种全新的历史正在徐徐展开,中东欧国家相继独立,创造了许多新兴的民族国家,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英国女性获得了普选权,福利国家逐渐出现。该学者意在说明,一战A.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B.奠定了现代国际治理体系的基础C.拓展了文明发展的道路D.强化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15.1983年,美国颁布法案明确声明:有关苏联与东欧各国的知识,对于美国国家安全、对于在对外关系中促进国家利益以及对于审慎处理国内事务,都是最为重要的。发展和利用有关苏联与东欧各国的知识,取决于国家力量的支持。美国此举旨在A.开启“和平演变”战略B.强化对苏联的遏制C.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D.缓和美苏两国关系二、非选择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2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宋朝时期,中国的农业和食物最后成形,宋代垦田面积达到了7.2亿亩,南方水稻亩产约353斤,北方小麦亩产约178斤,无论是面积还是亩产都远远超过前代。北方人民普遍喜食麦粟,而南方则以稻米为主食。南宋时期,北人南迁,使得对麦类需求加剧,引起麦价的增长。同时,政府对租种土地的佃户,只征收秋季收获的禾稻田赋,而夏季小麦的收成,全归佃户。这推进了当时食物生产更为合理化和科学化。华南某些地区几乎全部种植柑橘与甘蔗,口粮解决全部依赖与商贩的交换。农业的生产模式在宋朝得以确立,后世虽有调整,但并未伴有多少技术上的基本变化。辽与金相继统治的北方地区,华北在农业上已趋于成熟,而辽宁已是“州平地壤,居民所在成聚落,新稼殆遍”的景象。——摘编自尤金·安德森《中国食物》(1)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6分)(2)根据所学知识,补充一条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并说明其出现的原因。(6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 一九一二年暑假中,我寄居在湘乡驻省中学学生宿舍,实行自学。每天到三里之外的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我在湖南省立图书馆第一次看到了世界大地图。世界真正大呀,世界既大,人就很多,每一个活人都要生活,既要过物质生活,还要过文化生活。据我看,一般人的生活应该是过得幸福的,但我在韶山、湘潭和长沙见到的,广大人民的生活是痛苦的,缺衣少食,挨冻受饿,目不识丁,做一世的文盲,还常常被地主、豪绅和贪官污吏勒索压迫,被卖被杀。为什么广大人民的生活过得这样痛苦呢?在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广大人民的痛苦生活不会变成幸福的生活。因此,我总觉得我们青年的责任极其重大。我想到这里,就下定这样的决心:我将以一生的力量为痛苦的人民服务,将革命事业奋斗到底。所以这回在湖南省立图书馆的半年自学是我读书历史中值得纪念的半年。——毛泽东自述《我的半年自学经历》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围绕“时代与责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 曼彻斯特学派是英国经济政策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团体,主要由工商业者组成。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英国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工业生产急剧增长。但贵族地主却反对完全的贸易自由,矛盾聚集在谷物法的存废问题上。在1832年议会改革后,拥有了选举权的工商业者以废除谷物法、争取自由贸易为口号,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曼彻斯特成为这场运动的中心,并为反谷物法者赢得了“曼彻斯特学派”的称号。在这一学派的宣传与努力之下,英国谷物法于1846年废除,并宣告了经济自由主义时代的到来。——摘编自郭继兰《曼彻斯特学派与英国经济自由主义》材料二 20世纪之前的自由竞争有利于精英阶层的利益,但不利于作为草根阶层的工人阶级,有效率但不够公平。20世纪40年代以来,因为经济危机与世界大战的影响,英国政府信奉凯恩斯主义,实施国家干预政策。主要措施包括: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制定经济计划;利用货币、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努力建立“福利国家”。英国经济的发展显示出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的特征,形成一种混合市场经济。英国的经济得以恢复与发展。但是,进入70年代,面对着“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失灵。进入80年代,英国减少政府开支,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摘编自高新伟《英国的混合经济改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曼彻斯特学派”产生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英国的国家干预政策。(8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英国经济政策变化给你的启示。(4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1867年,奕奏请在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招收30岁以下的科举正途仕人入学,这一问题很快就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翁同龢在日记中详记了同文馆之争的传闻,称增设之议是“胡闹胡闹,教人都从了天主教”,“未同而言,斯文将丧”。但是,随着时代发展,翁同龢知道仅凭民族精神与爱国感情不能解决中国贫弱的现状。1885年,他更是直接提出加强近代海军的主张,并称洋务为“第一急务”。19世纪90年代后期,翁同龢深感“彼合纵谋我,我为鱼肉”,故此他向光绪帝举荐康有为,成为了光绪帝与维新派之间联系的桥梁。可以说翁同龢点燃了年轻皇帝变法的心灯,但是,当翁同龢看了《新学伪经考》后,“惊诧不已”,甚至他因见了《孔子改制考》一书而对康有为大为厌恶。——摘编自吴才兴等《翁同龢政治改革思想的演变形成》(1)根据材料,概括翁同龢政治改革思想的演变过程。(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翁同龢思想演变的原因。(6分)
高三历史试卷
2023-11-20
·
7页
·
2 M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