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12月考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考古学家认为,不同文化的“撞击”是文明起源的形式之一。下面示意图中的“Y”形北方——中原文化连接带,“在中国文化史上曾是一个最活跃的民族大熔炉,距今六千年到四五千年间中华大地如满天星斗的诸文明火花,这里是升起最早也是最光亮的地带”。根据该理论,这一时期最有可能在这条文化带发生“撞击”的是A.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B.仰韶文化、红山文化C.二里头文化、龙山文化D.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2.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弱,齐、晋、楚、吴、越等诸侯国争当“盟主”。获得盟主身份意味着A.拥有分封诸侯的权力B.成为诸侯国的“大宗”C.免除交纳贡赋的义务D.取得号令各国的地位3.读《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具体事项行文时限表(部分),该表反映秦朝原文行文事由上报截止时间出处都官输大内,内受买(卖)之,尽七月而觱(毕)处理国有金属器物七月《金布律》雨为澍(澍),及诱(秀)粟……尽八月之庄稼生长情况八月《田律》稻后禾孰(熟)……到十月牒书数农作物产量收成十月《仓律》A.实行严刑峻法维系统治B.用法律保障行政管理效率C.逐步完善地方治理体系D.推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4.史载:“(西)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后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五曹。”由此可知A.尚书台正式确立为新行政B.汉成帝开始设立中朝削弱相权C.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D.尚书仆射控制中朝威胁到皇权5.南北朝之前,“川”字只有“水道、河流”之意,而《魏书》所载牛川、宁川、敕勒川等地名中的“川”,则是鲜卑语“荒野、荒滩草原”的意思。于是,“川”字有了新的义项,并沿用至今。这主要反映出,民族交融A.缩小了南北差距B.奠定了统一基础C.丰富了文化内涵D.拓展了文学题材6.唐太宗认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之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民衣食有余”;还指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表明唐太宗A.坚持以民为本政得其民B.坚持君为国本隆礼崇法C.善于选贤任能虚怀纳谏D.重视发展生产整顿吏治7.《资治通鉴》记载:“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安史之乱),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据此,唐政府实行A.均田制B.里甲制C.府兵制D.两税法8.唐朝科举考生被录取后要到考官处谢恩﹐自称“门生”。自宋朝以后,殿试时皇帝亲自充当考官,新进士们也因此被称为“天子门生”。宋代改革殿试制度旨在A.重组中枢机构B.强化专制集权C.提高选才标准D.扩大选官范围9.史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立盟书双方是A.北宋和西夏B.北宋和辽C.南宋和金D.南宋和辽10.元杂剧是把音乐、歌唱、舞蹈、表演、念白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盛行于都市与城乡之间的勾栏瓦舍中,具有浓郁市民生活气息,广受民众欢迎。元杂剧兴盛A.源于文化政策的宽松B.得益于士人阶层的推崇C.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得益于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11.唐政府曾广泛吸收社会人士参与历法编制工作,如著名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就曾主持编制过《大衍历》,并且负责制造了不少天文仪器。这体现出A.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生产 B.中国天文技术领先于世界C.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发展 D.政府加强了对文化的控制12.“这些官,在宋代又称监司官,每一路共有四个监司官,即安抚使、转运使、提刑按察使、提举常平使,是中央派去监临指挥地方的。此四司中,以转运使为最重要。地方财政,都在他手,他须把地方全部财富转运到中央去。”可见,宋代监司官A.等级最高的是转运使 B.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节制C.是中央行政机构官员 D.确保了各州赋税全部上缴到朝廷13.宋真宗时期,张贵妃的伯父看中状元冯京,声称根据皇帝的意思,想招其为婿,但冯京“不肯就,力辞之”;北宋末年,大臣王翻、张邦昌都想招初入仕途的进士潘良贵为婿,潘良贵“不肯托昏富贵之家”,最终拒绝。这些现象反映出宋代A.大臣希望通过联姻巩固地位 B.科举出身者享有较大的权力C.依靠婚姻结交权贵受到鄙视 D.社会传统婚姻观念发生变化14.北宋儒学家李靓在《寄上孙安抚书》中明确指出:“茶盐之禁,本非便人……当少缓之。”并认为:“当弛一切之禁,听民自便。”这些主张A.奠定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B.推动榷场贸易的兴起C.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 D.启迪“工商皆本”思潮15.《金史·兵志》记载,金国常备军不多,每到战时,“民家丁男,若皆强壮,或尽取无遗。”金世宗在平定契丹起义,结束对南宋战争后,裁军归农。金朝裁军归农A.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B.促进了民族交融C.表明南北对峙局面结束 D.解决了边患问题16.元代的王祯通过实际考察研究,花费十多年时间编写完成《农书》。全书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个部分。其中,《农器图谱》篇幅占全书的80%左右,有306幅图,大部分是当时农具、农业机械、灌溉工具、运输工具、纺织机具等的实物写真。据此可知,《农书》A.改变了农学发展方向 B.完善了农业科学理论C.强调农业科技的创新 D.重视农业技术实用性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材料一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学概要》材料二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陆续灭了六国,并采用以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思想的做法,追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格局。——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材料三秦朝作为中华帝国的开端,确立君、臣、民三层一元的政治结构,君主与官僚构成统治阶级。他们对千万小民的控制和支配,是其最突出的特点。秦汉政治体制规范了最基本的特征、倾向。隋和唐初的制度,是在总结前代制度的基础上,适应新的时代特点而形成的三省制。元由三省简化为一省制,明制追唐,元承宋制……——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二,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并概括秦统治者创新制度所具备的历史条件。(2)依据材料三,分析秦统治者所创制度的影响。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诸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与此同时,各地豪强势力大为膨胀,他们利用封建宗法关系结成强宗大姓,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兼并土地,横行乡里。富商大贾、豪强地主往往占有山海,或采矿冶铁,或煮海制盐,垄断了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冶铁煮盐业。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乘楚汉相争之机,占领了河套地区,控制了中国北部、东北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汉武帝即位后,由于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空前雄厚,反击匈奴贵族的条件完全成熟了。针对材料反映的西汉王朝所面临的问题,请你为即位之初的汉武帝提两条治国建议,并分析理由。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邦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利断的标准,反映亲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材料二儒道两家的环保思想虽然都极其关怀自然环境,但儒家主张顺应自然,合理地可持续性地利用自然,其态度是积极的,而道家则一任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态度是消极的。儒家学说的核心范畴是“仁”,仁既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也是用来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范畴,道家的核心范畴是“道”,其特点就是自生自灭、自然而然、自由自在、无为而无不下为。正由于儒道两家的学说基础不同,导致了两种环保思想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儒家继续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而道家则发展成道教。儒家提出许多具体可行的环保思想,而且越来越具有实用性,而道家则试图从根本上解决,较少提出具体主张,其可操作性不强。—摘编自方明星《中国古代环境立法略论—从儒道环保思想出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及成因。(8分)(2)根据材料二,简要指出儒道两家环保思想的区别。(4分)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考察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基本上可以认定,文明之间交光互影的信息、能量与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乃是它们得以存续和演进的重要外因之一。在论及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对于文明变迁的重要性时,史学家许倬云以考古学成果为基础,甚至这样断定:“外在因素的重要性不会逊于内在因素;两者都是促进人类文化演变的动能。”——摘编自袁行霈主编的《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中华文明的演进发展”就某个时段或总体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就材料所示的一个角度或两个角度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晰)BDBCCADBCCCBDCAD17(1)举措:首创皇帝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历史条件:国家统一;百家争鸣提供了各种治国学说。(2)对秦朝:巩固了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后世的政治制度在秦朝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权力的统一与集中成为后世王朝的总体趋势。18建议1: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理由: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七国之乱被平定后,王国势力初步削弱。建议2:实行刺史制度,监察地方郡国和豪强势力。理由:王国和豪强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土地兼并激化了社会矛盾。19.(1)特点:注重对治国安邦的研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崇尚实际和实用(或以经世致用为主题)。(4分,每点2分,对其中2点即可)成因: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的促进;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环境的推动;自然经济的产物。(4 分,每点2分,对其中2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的,可酌情给分) (2)区别:儒家主张顺应自然,积极利用自然,而道家则强调任其自然,无为而治;儒家环保思想具有实用性, 提出许多具体可行的主张,而道家则更注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缺乏具体可行的主张;儒家环保思想世俗化,而 道家则发展成道教。(4分,每点2分,对其中2点即可)20要求:史实须在题目限定的时间范围内:中国古代史层次得分示例论题0-2论题出现外在因素“中外交流促进”“兼收并蓄促进”等或类似关键词或类似表述,内在因素“民族交流促进”“继承发展促进”等或类似关键词或类似表述,内外因素“吸收、传承和创新促进”等或类似关键词或类似表述,且表述合理,不出现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错误的可得分。论题表述明显不正确的,且脱离材料主旨的,不得分。阐述层次10-3史实不准确,或无史实只写意义不给分;只有1个史实,且史实准确,1个史实得1分;只有1个史实,且史实准确,并论述其产生的意义且符合题意的,1个史实得1分,意义得2分;以下要求同此。层次24-6有2个史实,且归纳其意义完全符合题意的,6分(每个3分),基本符合题意的4分。层次37-8有3个史实,且归纳其意义完全符合题意的,8分,基本符合题意的,7分。总结层次11有表述,但逻辑不清晰。照抄论题的不得分层次22表述清晰,逻辑严谨,回应论题且符合题意升华的,2分
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2025-01-14
·
6页
·
59.2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