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选科指导联合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5-01-14 · 12页 · 38 K

山东省高一选科指导联合测试语文2024.12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隔”与“不隔”的分别,曰: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姜白石“格韵虽高,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依我看来,隔与不隔的分别就从情趣和意象的关系中见出。情趣与意象恰相熨帖,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意象模糊零乱或空洞,情趣浅薄或粗疏,不能在读者心中现出明了深刻的境界,便是隔。比如“谢家池上”是用“池塘生春草”的典故,“江淹浦畔”是用《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典故。谢诗江赋原来都不隔,何以入欧词便隔呢?因为“池塘生春草”和“春草碧色”数句都是很具体的意象,都有很新颖的情趣。欧词因春草的联想而把他们拉来硬凑成典故,“谢家池上,江淹浦畔”意象既不明晰,情趣又不真切,所以“隔”。王氏论隔与不隔的分别,说隔如“雾里看花”,不隔为“语语都在目前”,似有可商酌处。诗原有偏重“显”和“隐”的两种。“显”易流于粗浅,“隐”易流于晦涩,这是大家都看得见的毛病。但是“显”也有不粗浅的,“隐”也有不晦涩的,持门户之见者似乎没有认清这个事实。我们不能希望一切诗都“显”,也不能希望一切诗都“隐”,因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一切要能用眼睛看得见,所以要求诗须“显”,须如造型艺术。也有人接受诗偏重听觉与筋肉感觉,最易受音乐节奏的感动,所以要求诗须“隐”,须如音乐,才富于暗示性。所谓意象,原不必全由视觉产生,各种感觉器官都可以产生意象。不过多数人形成意象,以来自视觉者为最丰富,在欣赏诗或创造诗时,视觉意象也最为重要。因为这个缘故,要求诗须明显的人数占多数。显则轮廓分明,隐则含蓄深永,功用原来不同。说概括一点,写景诗宜于显,言情诗所托之景虽仍宜于显,而所寓之情则宜于隐。梅圣俞说诗须“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就是看到写景宜显,写情宜隐的道理。写景不宜隐,隐易流于晦;写情不宜显,显易流于浅。谢朓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以及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诸句,在写景中为绝作,妙处正在能“显”,如梅圣俞所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温庭筠的《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在言情诗中本为妙品,但是收语就微近于“显”,如果把“肠断白蘋洲”五字删去,意味更觉无穷。他的《瑶瑟怨》的境界与此词略同,却没有这种毛病:“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我们细味二诗的分别,便可见出“隐”的道理了。(摘编自朱光潜《诗的境界的几种分别》)材料二:“不隔说”是王国维整个诗学体系的一部分,应与“境界说”彼此融合,“不隔”或“隔”可以看作是作者与读者能否达成很好的交流。因此,“隔”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作者与作品之隔;二是读者与作品之隔。首先是作者与作品之隔。若作者的感情不能真切地表达,那么作者与作品之间便隔了一层,尽管读者可以通过呈现出来的作品进行想象,但已体会不到作者的感情。如“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叶嘉莹认为这二句过于“造作”了,因此作者的感情就无法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尽管读者可以想象饮酒与赏花的情景,但“清愁”与“英气”过于直白,读者无法体会到“愁”有几分,“英气”有几何,因此也就造成了“隔”。然后是读者与作品之隔。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其想象空间受到了阻碍,便是“隔”了。如“谢家池上,江淹浦畔”二句化用了谢灵运和江淹的典故,对不熟悉典故的人来说,不明所以;对熟悉典故的人来说,只去考虑典故必然会限制想象的自由,从而窄化了作者想表达的“情”与“景”。需要说明的是,作者与作品之隔、读者与作品之隔并非是孤立的,“隔板”其实是既夹在了作者与作品之间,也夹在了读者与作品之间。同时,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脑海里会有一个“隐含的读者”,使得自己也是读者的一员;而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对词句加以揣摩和想象,实际上是对作品的一种“再创作”,使得自己也是作者的一员。因此谈论作者与作品之隔、读者与作品之隔,实乃方便起见。(摘编自郝子靖《从作者、作品与读者的关系来看王国维的“隔”与“不隔”》)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光潜从意象与情趣关系中解读“隔”与“不隔”,比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的解释更为具体。B.材料一对“隔”与“不隔”的研究限于读者与作品之间,材料二则将其扩大到了作者与作品之间。C.依据材料二的观点,一首作品中,作品与作者之“隔”和作品与读者之“隔”有时会同时存在。D.朱光潜认为,之所以更多的人主张诗意要“显”,与意象需要依靠丰富的视觉才能建立密不可分。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写王国维的“隔”与“不隔”,旨在直接引出“显”和“隐”这个作者想论说的话题。B.从第二段对谢、江、欧作品的分析来看,作者就诗论诗,不将诗人诗名大小带入评价当中。C.从文章三、四段的论述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王国维“语语都在目前”的标准太偏重“显”。D.第四段在阐述“显”与“隐”的不同功用时,采用了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诗句最符合材料一作者“言情时要隐”观点的一项是()A.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D.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4.材料一、二都提到了“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化用典故的例子,请指出其各自阐释了怎样的道理。5.《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句,给人以“不隔”之感。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草戒指铁凝初夏的一天,我受日本友人邀请,去他家做客,并欣赏他的夫人为我表演茶道。这位友人名叫池泽实芳,是国内一所大学的外籍教师。因为不在自己的本土,茶道不免因陋就简,宾主都跪坐在一领草席上。一只电炉代替着茶道的炉具,其他器皿也属七拼八凑。但池泽夫人的表演却是虔诚的,所有程序都一丝不苟。我学着主人的姿态跪坐在草席上,细品杯中碧绿的香茗,想起曾经读过一篇比较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文字。那文章说,日本的茶道与中国的饮茶方式相比,更多了些拘谨和抑制,比如客人应随时牢记着礼貌,要不断称赞“好茶!好茶”,因此而少了茶与人之间那真正潇洒、自由的融合。不似中国,从文人士大夫的伴茶清谈,到平头百姓大碗茶的畅饮,可抒怀,亦可恣肆。或许我因受了这些文字的影响,跪坐得久了便也觉出些疲沓。是眼前一簇狗尾巴草又活泼了我的思绪,它被女主人插在一只青花瓷笔筒里。①我猜想,这狗尾巴草或许是鲜花的替代物,茶道大约是少不了鲜花的,但我又深知在我们这座城市寻找鲜花的艰难。问过女主人,她说是的,是她发现了校园里这些疯长的草,这些草便登上了大雅之堂。一簇狗尾巴草为茶道增添了几分清新的野趣,我的心思便不再拘泥于我跪坐的姿态和茶道的表演了,草把我引向了广阔的冀中平原……②要是你不曾在夏日的冀中平原上走过,你怎么能看见大道边、垄沟旁那些随风摇曳的狗尾巴草呢?要是你曾经在夏日的冀中平原上走过,谁能保证你就会看见大道边、垄沟旁那些随风摇曳的狗尾巴草呢?狗尾巴草,茎纤细、坚挺,叶修长,它们散漫无序地长在夏秋两季,毛茸茸的圆柱形花序活像狗尾。那些小女孩揪下这草穗,编结成兔子和小狗,兔子和小狗都摇晃着毛茸茸的耳朵和尾巴。也有掐掉草穗单拿草茎编戒指的,那扁细的戒指戴在手上虽不明显,但心儿已经开始闪烁了。初长成的少女不再理会这狗尾巴草,她们也编戒指,拿麦秆编。麦收过后,遍地都是这耀眼的麦秆。那时的乡村,各式的会议真多。姑娘们总是这些会议热烈的响应者,或许只有会议才是她们自由交际的好去处。那机会,村里的男青年自然也不愿错过,姑娘们刻意打扮过自己,胳肢窝里夹着一束束金黄的麦秆。但她们大都不是匆匆赶制草帽辫儿,在众目睽睽之下,她们编制的便是这草戒指,麦秆在手上跳跃,手下花样翻新:棱形花结的、畚字花结的、扭结而成的“雕”花……编完,套上手指,把手伸出来,或互相夸奖,或互相贬低。这伸出去的手,这夸奖,这贬低,也许只为着对不远处那些男青年的提醒。于是无缘无故的笑声响起来,引出主持会议者的大声呵斥。但笑声总会再起的,因为姑娘们手上总有翻新的花样,不远处总有蹲着、站着的男青年。戴戒指,每个民族自有其详尽、细致的规则吧。但千变万化,总离不开与婚姻的关联。惟有这草戒指,任凭少女们随心所欲地佩戴。无人在乎那戴法犯了哪一条禁忌,比如闺中女子把戒指戴成了已婚状,已婚的将戒指戴成了求婚状什么的,这里是个戒指的自由王国。③会散了,你还会看见一个个草圈儿在黄土地上跳跃——一根草呗。少女们长更大了,大到了要出嫁的岁数。只待这时,她们才丢下这麦秆、这草戒指,收拾起心思,想着如何同送彩礼的男方“嚼清”——讨价还价。冀中的日子并不丰腴,那看来缺少风度的“嚼清”就显得格外重要。她们会为彩礼中缺少两斤毛线而在炕上打滚儿,倘若此时不要下那毛线,婚后当男人操持起一家的日子,还会有买线的闲钱么?她们会为彩礼中短了一双皮鞋而嚎啕,倘若此时不要下那鞋,当婚后她们自己做了母亲,还会生出为自己买鞋的打算么?于是她们就在声声“嚼清”中变作了新娘,于是那新娘很快就敢于在街口喊男人吃饭了。她们露出那被太阳晒得黑红的臂膀。那草戒指便在她们手上永远地消失了,她们的手中已有新的活计,比如婴儿的兜肚,比如男人的大鞋底子……她们的男人,随着社会的变革,或许会生出变革自己生活的热望;他们当中,靠了智慧和力气终有所获者也越来越多。日子渐渐地好起来,他们不再是当初那连毛线和皮鞋都险些拿不出手的新郎官,他们甚至有能力给乡间的妻子买一枚金的戒指。他们听首饰店的营业员讲着18K、24K什么的,于是乡间的妻子们也懂得了18K、24K什么的。④只有她们那突然就长成了的女儿们,仍旧不厌其烦地重复母亲从前的游戏。夏日来临,在垄沟旁,在树荫里,在麦场上,她们依然用麦秆、用狗尾巴草编戒指:棱形花结的,畚字花结的,还有那扭结而成的“雕”花。她们依然愿意当着男人的面伸出一只戴着草戒指的手。却原来,草是可以代替真金的,真金实在代替不了草。精密天平可以称出一只真金戒指的分量,但哪里又有能够称出草戒指真正分量的衡具呢?却原来,延续着女孩子丝丝真心的并不是黄金,而是草。在池泽夫人的茶道中,我越发觉出眼前这束狗尾巴草的可贵了。难道它不可以替代茶道中的鲜花么?它替代着鲜花,你只觉得眼前的一切更神圣,因为这世上实在没有一种东西来替代草了。(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从闲处落笔,写日本友人家中的茶道,看似离题,实则合题,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B.从冀中女子婚前缺少风度的表现可以看出,贫穷的生活让她们的婚姻不得不以物质条件的满足为前提。C.与《哦,香雪》中塑造的人物相似,《草戒指》中的女性本真、淳朴、随性,散文充满了乡土人情美。D.作者借助狗尾巴草、麦秸、草戒指等诸多朴素鲜活的意象,从女性的视角,表达了对平凡生命的讴歌。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处的句子看似可有可无,实际上在为文章结尾处将鲜花和狗尾巴草对比张本。B.②处用两个问句写出狗尾巴草作为冀中平原最司空见惯的植物,易被常人忽视。C.③处写散会后草戒指即被扔在地上,表现出草戒指在少女们心中无足轻重的地位。D.④处写出在母亲与女儿的生命轮回和继承中,草一样自然和美好的人性不会消失。8.文章最后为什么反复强调草不可取代?9.本文借助草戒指表现了女性精神成长的过程,请结合文章内容加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