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下期高2025届入学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殷商青铜器铭文纪时语言和纪时方式受甲骨卜辞影响较大。春秋早期,纪时单位采用“从大到小”的顺序组合,多使用“年+月+月相+日”;春秋晚期开始,铭文纪时放弃使用月相,转而以四季来标示时间。如《昭王之即鼎》的“佳正孟春吉日唯庚”。上述变化()A.是分封制趋于瓦解的反映B.体现了地域文明走向整合C.印证青铜冶铸工艺的高超D.对农耕生产具有指导作用2.下表为汉初采取的部分措施列举表,这些措施()“军吏卒会赦,甚亡罪而亡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上於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以赋於民。”“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A.体现了道教的无为思想B.有利于提升政权认同感C.形成政治传统长期沿袭D.关注民生缓和阶级矛盾3.如表为西晋、唐前中期、北宋三个时期的战争数量对比表(部分)由此可推知,西晋到北宋()西晋唐前中期北宋(266年—316年)(618年—763年)(960年—1127年)战争总数219350579北方地区战争数176295408A.阶级矛盾较为尖锐B.人口地理格局发生显著变化C.政治中心逐渐东移D.黄河流域农耕经济急剧衰退4.“一座中都城(位于今张家口张北县),半部元朝史。”元中都是元朝的陪都,兴建于1307年。中都建成后,以往王朝的北方疆界变成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由此可见,元中都的兴建()A.加强了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交融B.有助于边患问题的解决C.有利于草原丝绸之路的兴起与发展D.推动了国家统一的进程10.如图是当代著名油画家陈可之于1985年创作的《又一春》。这幅画表现了中国农业经济复苏,喜迎“春天”到来的场景。这一场景出现主要得益于()A.农业生产技术的突破B.土地所有制发生变革C.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D.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11.史料记载苏美尔人形成了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形成一整套宗教礼仪和宗教制度,其后的阿摩利人、亚述人、加喜特人和迦勒底人对苏美尔人的宗教信仰几乎全盘接受。阿卡德人接受了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其使用的文字符号、书写材料及书写习惯与苏美尔人基本一致。这主要体现了,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具有()A.开放性和包容性B.保守性和承袭性C.连续性和创新性D.竞争性和征服性12.11至13世纪,法兰克时代由领主直接统治农民的结构逐渐解体,村落共同体以全新的姿态出现。欧洲各地纷纷向村落共同体发放文书,承认其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和审判权。这一变化()A.瓦解了封建秩序B.拓展了民主权利C.促进了社会发展D.冲击了教会束缚13.1648至1815年间,欧洲各国派遣常驻外交使节的数量大幅增加。英国由原先8位提升至30位,其中25位在欧洲各国;法国的常驻外交使节则遍布全欧洲。这一现象()A.构建了大国协调国际关系体系B.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法律基础C.开辟了和平解决争端新的途径D.完善了欧洲各国集体安全体制14.如表为1821—1903年巴西五种主要出口商品在出口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统计表(%)。表中数据变化表明巴西经济()棉花蔗糖咖啡橡胶可可1821—182325.823.118.70—1871—187316.612.350.20—1901—19032.62.455.722.52.5A.产业结构不断优化B.殖民影响持续存在C.发展水平日益提升D.自主发展能力增强15.1948年6月,美、英、法在德国占领区单方面宣布实行币制改革,用“B”记马克代替当时流通的帝国马克。作为回应,苏联占领区发行“D”记马克,并以柏林位于苏占区为由,把“D”记马克作为整个柏林的通用货币。上述币制改革()A.加快了德国分裂步伐B.动摇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稳定C.促使美苏矛盾公开化D.加重了苏联国内的经济压力16.“石油武器”在1973年阿拉伯国家反对以色列侵略的中东十月战争中得到运用。阿拉伯国家把石油变成了第三世界国家反对大国霸权主义的强大武器,反对经济剥削和政治控制。阿拉伯国家的上述斗争()A.确立了本国经济自立的基础B.表明区域集团化已成为潮流C.长期占据了国际石油定价权D.有助于改造国际经济旧秩序二、材料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从先秦经秦汉到曹魏,随着令的编集和完善,律由原可不断增减的开放性体系,变成大致固定和封闭的体系。《魏律》是秦汉法典体系演变成果的集中体现。《法经》是一部法学著作,而不是一部法典;盗、贼、囚、捕、杂、具,是法学意义上的分类。所谓“汉律九章”,是在《法经》分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三类,同时也泛指汉律篇章之多。从文本上看,律、令都有一个由原始的诏书到改写成精密的法律条文的过程。无论是内容还是法律效力,秦汉时期的律、令似乎并无不同。——摘编自孟彦弘《秦汉法典体系的演变》材料二公元前27年,屋大维废共和而行帝制。皇帝敕令开始显示力量,并逐渐成为罗马法的渊源之一。在帝政前期,皇帝敕令并不经常被使用,而是借由元老院之手颁布法律。以公元235年塞维鲁斯遇刺为起点,罗马帝国开始分崩离析。政治动荡使皇权愈发集中,皇帝操纵了立法权。皇帝敕令几乎成了唯一的法律渊源,甚至被直接称为“法”。在查士丁尼的支持下,东罗马帝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典编纂(汇成《罗马民法大全》)。在《法学阶梯》(查士丁尼时代的法学教科书)一书中,保留了大量的皇帝敕令。——摘编自沈超《从皇帝敕令的演进过程看罗马政治与法律的关系》材料三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制定一部民法典的条件已经具备。基于这样的政治经济背景,经由学者的呼吁以及最高决策层的决断,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纂民法典的法治任务与目标,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工作由此拉开帷幕。“我国民法学界以后讨论的问题也不再是“中国为什么需要民法典”,而是“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民法典”。”——摘编自李星、王利民《中国民法典的定位与编纂》(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汉法典与古罗马法律的相同之处。(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汉法典与古罗马法律演进的历史背景。(10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制定民法典的意义。(7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经纬73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见证了民族纺织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长史书。经纬纺机厂成立于1941年,抗战期间辗转西迁重庆,后来又搬到上海,因为战乱一直没有投产。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纺织比较落后,所有的纺织机械全部依赖进口,要想发展自己的纺织工业,必须先解决设备问题。1950年3月,国家以上海经纬纺织机械厂为基础,进行大规模扩建。同年11月,根据新的战略安排,将经纬纺织机械厂内迁到山西榆次。1954年8月1日,国营经纬纺织机械制造厂正式建成投产。20世纪50年代末其代表中国纺织机械行业参加缅甸、东德举办的博览会。20世纪60年代,国营经纬纺织机械制造厂承担起我国纺织机械工业的重任,为很多纺织工厂提供设备,同时为纺织机械工业培养和输出了大量人才。1995年,国营经纬纺织机械制造厂实施改制。2000年,经纬将总部搬迁到北京。——摘编自《经纬七十年宣传纪念册》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两个信息,分别指出所反映的重大历史史实,并加以阐释。(要求:信息明确,史实准确,表达清晰,论证充分)19.“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现代化很快被中央纳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首次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1959年10月党中央在批转农业机械部的报告时指出:“从1958年起以10—15年的时间实现农业现代化”。——摘编自齐彬《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材料二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我国农业现代化,不能照抄西方国家或苏联一类国家的办法,要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情况的道路。”——摘编自《邓小平文选》材料三不同于西方对农民进行“羊吃人”式的残酷剥夺和对外殖民扩张的“掠夺式积累”,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转型走的是以公有制和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型积累”道路;不同于西方现代化以工农业和城乡不平衡发展为逻辑进路,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始终将解决不平衡发展问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目标。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成功为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道路贡献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摘编自林密等《〈资本论〉中的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及其当代意义》(1)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一中新中国提出实施农业现代化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走合乎中国情况”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史实依据。(4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农业现代化与西方农业现代化模式的差异。(5分)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入学考试历史
2025-02-19
·
6页
·
3.7 M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