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古诗文阅读(46分)(一)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引用了曹操《短歌行》的两句诗,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声衬无声,营造出一种和谐、安宁的意境,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3)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花朵的凋谢,同时隐喻词人心境,寓意深远。(4)秋风是文人墨客笔下常用的意象,谈起秋风,你会想到的古诗文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列课内文言文,完成2-4题。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蹬,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祖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B.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照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逐渐D.其远古刻尽漫失弥漫3.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A.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C.何为其然也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4.下列对文章内容额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乾隆三十九年年末,作者独自在云雾弥漫的日观亭等待日出,最终如愿以偿,目睹了泰山日出的雄伟壮丽。B.作者连用“乘”“历”“穿”“越”四个动词叙述自京师到泰安的历程,既说明路途不易,又表现旅途豪情。C.第一段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描绘了作者登上泰山后,见到的雪山晚晴图,景色壮观,意境开阔。D.文末作者多用短句,寥寥几笔,就把泰山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色描写出来了,语言洗练,信息丰富。(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5-9题。材料一:长乐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贞观六年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征奏言:“昔汉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岂得同于先帝子乎可半淮阳王。前史以为美谈。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殊,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公主,理恐不可,实愿陛下思之。”太宗称善。乃以其言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敬重魏征,殊未知其故,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主之情,真社稷臣矣!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妻,曲蒙礼敬,情义深重,每将有言,必俟颜色,尚不敢轻犯威严,况在臣下,情疏礼隔?故韩非谓之说难,东方朔称其不易,良有以也。”(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材料二: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然则奚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此理而谕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此势而禁之也: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此利而诱之也;范雎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此激而怒之也;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①。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软?(节选自苏洵《谏论》)注:①唐魏郑公:魏征曾被封为郑国公。5.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昔汉明帝A欲封其子B帝C曰D朕子岂得E同F于先帝子乎G可半淮阳王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史以为美谈”的“以为”与《孙权劝学》中“自以为大有所益”的“以为”意思相同。B.“其说盖出于仲尼”的“盖”与《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的“盖”意思不同。C.“实愿陛下思之”的“之”与《劝学》中“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之”意思相同。D.“范雎以无王耻秦”的“耻”与《师说》中“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的“耻”意思相同。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原本准备给长乐公主陪送的财物,比当年长公主出嫁时所陪送的财礼高出一倍。B.皇后将自己与魏征作比较,赞叹魏征能用道义来抑制帝王的私情,是真正的社稷之臣。C.苏洵认为这五种谏法是“相倾险诐之论”,既然这样,让臣子来运用,就能取得成功。D.苏洵认为魏征掌握了进谏的方法,昔日大臣在进言必被听从等方面,没有人比得上他。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既加长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殊,义无等别。((4分)(2)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此隐而讽之也。(4分)9.材料二苏洵提出了进谏的五种方法,谈谈魏征使用了哪种进谏方法说服了唐太宗?(3分)(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①周紫芝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②。不应③霜塞晚,横槊看诗成。注:①光州,在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此词为作者送别即将到光州赴任的朋友而作。②青冥:青天,代指“朝廷”。③不应:不顾。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先回忆武陵相见及六年来不堪回首的往事,再叙写如今垂老沧桑,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及人事变化的感伤。B.“谁知”一句运用反问,写词人又要与故友分别,尽显不舍。深情厚谊,蕴含在临别举酒对饮的场景中。C.下片实写边塞景象与使君活动,“铁马红旗”给人以孤寂凄冷之感,反衬使君寄身边地、矢志护国的决心。D.“只愁飞诏下青冥”,词人笔下的使君不惧守边,只是担心天子降下诏书召其回京,不能留在边城抗敌。11.试结合“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中的典故,分析使君形象与词人寄托的感情。(6分)二、现代文阅读(2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发端于五四新文学革命的新诗运动是一次跨越整个20世纪、迄今尚未终结的古与今、新与旧的诗学转换的重大事件。1915年,当时正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在与友人的通信中写道:“诗国革命何自始?要须作诗如作文。”这是胡适对中国诗歌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他由旧诗的文胜于质的问题深入寻找诗歌变革的突破点。他终于决心向着中国传统诗歌的“立命之基”的传统形式开刀,“用那活的白话文学来代替那死的古文学”。但是,中国新诗在它的草创期就留下了许多弊端。几乎是在新诗草创的同时,一些诗人便已感到了新诗在艺术表现方面存在的严重匮缺,从而开始了关于诗的艺术的思考与呼唤。周作人拥护白话新诗的产生,自己也写过像《小河》那样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但他对新诗也有较为尖锐的批评。“我只认抒情是诗的本分”“新诗运动的起来,侧重白话的一方面,而未曾注意到诗的艺术和原理的一方面”。面对新诗普遍的忽视诗性的现象,创造社成员在倡导诗的浪漫主义的同时,便开始了对诗的艺术性的关注。穆木天的《谭诗》涉及对诗的音乐性和节奏的研究和提倡。为此,他对胡适有“不敬”的言说:“中国的新诗运动,我以为胡适是最大的罪人。胡适说,作诗须得如作文,那是他的大错。”在这篇文章中,他批评了当时流行的“给散文的思想穿上了韵文的衣裳”的现象。王独清的《再谭诗》提出新诗表现音、色感觉等纯艺术的问题,他指责“中国现在文坛审美薄弱和创作粗糙的弊病”。同一期的《创造月刊》还发表了郭沫若的《论节奏》,也是探究诗的艺术表现的专门性的文章。这在当时成为一道鲜丽的风景。以徐志摩和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几乎可以说是专为艺术的探究而诞生的一个群体。他们在重视诗的艺术性方面,堪称是创造社的盟友。也许不同的是,“新月派”在“唯美”方面比创造社走得更远。徐志摩宣称“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一件认真事情做”“我们信我们这民族这时期的精神解放或精神革命没有一部象样的诗式的表现是不完全的;我们信我们自身灵里以及周遭空气里多的是要求投胎的思想的灵魂,我们的责任是替他们构造适当的躯壳。这就是诗文与各种美术的新格式与新音节的发现”。这些言论传达了一个明确的意向,就是:新诗的实践已经从“破坏”转向了“建设”。所谓“创格”,意在表明诗的格律以及与格律有关的一切艺术实践不可废。新诗史上一篇公认为重要的文章是闻一多写的。在《诗的格律》这篇文章中,闻一多从游戏规则的角度称,“我们尽可拿下棋来比作诗,棋不能废除规矩,诗也就不能废除格律”。这种论点从表面上看,是从五四当年的目标“后退”了——因为它重新肯定了曾经被认为是“束缚思想”而要予以破除的格律——但闻一多在这里提出的“带着镣铐跳舞”的思想显然是非常重要的。要说这是一支箭,那么,这箭所要射中的靶心就是胡适的“作诗如作文”。它昭告人们:诗是一个精致致的艺术品种,是不可随意写的。当然更值得重视的是,他在这里提出的诗要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的关于声音、色彩以及从音节到段落的立体的和综合的审美构想。这些言论的提出,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对新诗运动进行反省。这里包含着一个浅显的诗学道理:对于作为文学金字塔的顶尖的诗来说,单是“明白如话”是远远不够的——尽管存在着“明白如话”的好诗,然而那毕竟只是一切为文的起点——诗应当有更高的属于自己的艺术要求。(摘编自谢冕《百年中国新诗史略》)12.下列关于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胡适对中国诗歌长期观察后提出“作诗如作文”的新诗主张,力图变革中国传统诗歌的“立命之基”。B.周作人认为,抒情是诗歌的唯一功能,并认为新诗运动对传统语言的抛弃,破坏了诗的艺术和原理。C.创造社和新月派都关注到新诗诗性不足的现象,并重视诗歌的艺术性,只是新月派更追求“唯美”。D.闻一多提出新诗创作如“带着镣铐跳舞”,针对的就是胡适所说的“作诗如作文”,说明诗文有别。13.下列选项中,与结尾段表达的观点最契合的一项是()((3分)A.戴望舒等人融合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与外国现代主义诗潮,创造了许多历时不衰的新诗佳篇。B.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通过追思乳母,抒发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感激与赞美。C.臧克家被誉为“泥土诗人”,其诗直面社会现实,深刻表达了对农民苦难生活的同情与关注。D.余秀华诗作《我爱你》,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对春天的憧憬和对生命的热爱。14.新诗的理论反省与实践创作共同构成了百年中国新诗史,请梳理概括文中关于新诗的主张与反省。(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第二个太阳(节选)刘白羽浓烟还未消散,一股呛得人鼻疼泪流的炸药气味还在回荡。通向武汉的最后一座桥梁,竟然毁于敌人之手了。师政治委员梁曙光一个人站在那被炸毁的桥头上,只见高空之下的滚滚江水,闪着一浪一浪绿波呜咽流去,仿佛饱含着仇恨与惋惜。
广东省东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5-02-21
·
12页
·
33.1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