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5-03-09 · 20页 · 4 M

吕梁市2024-2025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贴条形码区”。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正确地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阅读(70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信息茧房”这个说法,正在从学术研究快速走向日常生活。比如有年轻人吐槽“你们看过爸妈的手机吗?他们刷到的内容和我完全不一样,这简直就是信息茧房”时,这类说法其实混淆了“信息茧房”和“个性化推荐”的概念。当人们使用个性化推荐时,因个人兴趣、场景等因素而得到不同的推荐结果,其实是很正常的,但将千人千面的推荐效果等同于信息茧房,有失偏颇,容易导致信息茧房概念的泛化与滥用。这种近乎直觉式的推断,让人喜忧参半。喜的是,人们对新技术的社会影响保持了认知上的敏感和反思。忧的是,信息茧房概念逐渐泛化,陷入了过于简单化的归因,对算法技术的评判有失公允,并且有可能滑向不利于社会创新的技术悲观论调。为什么算法成了信息茧房的替罪羊?第一,这个替罪羊现象是大众认知仓促简化的结果。算法技术深度嵌入日常生活后,和各样社会问题产生了复杂的勾连。但人们并没有时间或没有心力去进行明辨,就想要寻求一个易懂的、易交流的说法,来描述这种“千人千面”的信息体验,却找不到除茧房、过滤泡这类比喻之外的词汇。于是,在大众讨论中,信息茧房的概念被挪用和滥用,相应地,概念语义也出现了泛化。把对信息茧房、沟通困难等的担忧,都仓促地挪用到了推荐算法上。如果人们不愿意充分全面地去认知算法的原理、信息茧房的含义,就匆匆地将信息茧房完全归咎于算法,也是有失公允的。第二,正如社会心理学的“替罪羊理论”所说,人们往往会把负面体验归因于外群体。在这里,人们把社会问题归因于技术。人们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意义感缺失,更倾向在信息流中花费更多时间,放下手机第1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后,人们就容易将自己的空虚感归因到算法身上。心理学家戈登·W·阿尔波特的“替罪羊理论”Scapegoattheory)提出,当人们经受负面的情绪时,会倾向于把这种感受归咎于另一个群体或个人。如果让算法作为信息茧房的背锅侠,蕴含了一个前提:用户是被动的,没有主动性的,技术为刀俎,网民为鱼肉。但实际上,推荐算法在技术上也给用户的兴趣赋予了很多能动性。例如,用户如果对京剧感兴趣,在京剧类型内容上停留时间长,就会得到更多的推送。其实,就算是在没有算法的时代里,人们也会不同程度地生活在自己构建的同质化信息圈中。报刊时代,也有人只看社会新闻:电视时代,也有人只看体育频道。但人们并没有把这种单一化、同质化的信息消费归咎于报刊和电视。真正能打破信息茧房的,并不是对一个传播技术的讨伐和绞杀,而是对受众或用户的信息素养、社会公共信息生态治理等等多方面能力的考验。可见,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人们总会想寻找一个简化易懂的说法。这个替罪羊可能是另一群人,也可能是技术,而“信息茧房”就成为了信息同质化、娱乐至死和意义虚无等复杂社会症候的简化替罪羊。第三,纵观媒介发展史,算法既不是第一只为负面情绪赎罪的替罪羊,也不会是最后一位替社会问题挡枪的背锅侠。新兴的传播技术带来的变革如果超出了人们能够驾驭的范围,就很容易成为更广泛问题的归咎对象。例如,柏拉图在《斐德罗篇》中猛烈批评“文字”这种当时的新技术,认为它破坏了口头交流增长智慧的方式。如今人们又捉住了算法和大数据,作为信息同质化和观点极化的替罪羊。(节选自仇筠茜《如何理解和破除“信息茧房”的迷思?》)材料二:个人需要提高信息素养,主动拓展信息渠道。信息素养包括对信息的获取、评估、利用和创造能力。我们应该学会批判性地看待所接收到的信息,不盲目相信和传播。同时,要主动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积极探索不同领域的信息。可以通过关注不同类型的媒体、阅读不同观点的书籍和文章、参与各种线下活动等方式,拓宽自己的视野。例如,定期阅读一些专业领域之外的杂志或报纸,参加跨学科的讲座和研讨会与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讨论。科技公司和平台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优化推荐算法,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信息。推荐算法不应仅仅以用户的兴趣为唯一标准,还应该考虑信息的多样性和公共价值。例如,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随机推荐的内容,让用户有机会接触到不同领域的优质信息。同时,平台也可以通过设置专题推荐、热门话题等方式,引导用户关注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和公共事务。政府和社会机构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对信息传播的监管,规范网络信息环境,打击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的传播。同时,通过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促进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理解。例如,在学校教育中增加信息素养课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拓展多元化视角:在社区组织各种文化活动,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和融合。第2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拥抱多元化的信息,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和认知能力,为营造和谐、创新、进步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节选自蔡恩泽《打破信息茧房:在数字时代拓展认知边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信息茧房概念的滥用,原因是人们将个性化推荐效果等同于信息茧房。B.柏拉图认为“文字”新技术带来的变革使他无法驾驭,于是批评“文字”。C.科技公司和平台推荐算法应考虑信息的多样性、公共价值及用户的兴趣。D.政府不仅要规范网络信息环境,而且还应该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信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人们有时间或有心力来明辨算法技术的复杂性,那么就有可能避免将信息茧房归咎于算法。B.将有算法的时代与报刊时代、电视时代的信息消费进行比较,突出了不应把同质化的信息圈完全归咎于算法的观点。C.为了打破“信息茧房”,材料二提出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积极探索不同领域的信息。D.如今算法技术被人们当作信息茧房形成的原因,但随着媒介的发展,算法将不再是信息茧房形成的背锅侠。3.下列做法与材料二提出的“打破信息茧房”的思路不符合的一项是()A.某中学新购置了一批不同领域的科普书籍,供学生阅读后,召开了跨学科读书报告会。B.“今日头条”常给不同用户随机推送科学前沿信息,让不同用户都能了解当今科学动态。C.某大学增设了信息素养课程,拓宽学生视野,培养他们评估不同信息的批判性思维能力。D.王明喜欢阅读一些感叹世态的文章,对其他类型的内容不感兴趣,他总用消极态度看待社会现象。4.结合两则材料,请概括“信息茧房”的特点。5.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及“信息茧房”,两则材料论证侧重点有什么不同?【答案】1C2.D3.D4.①信息同质化。生活在固定的信息圈层中的人,信息来源是“单一化、同质化”的。②圈子封闭性。在信息圈中的人喜欢把自己封闭在“舒适区”不愿与外界沟通、交流、融合。③思维固化性。在圈层中的人被思维习惯所束缚,难以做到关注并探索“不同领域的信息”④接受信息的被动性。处于信息茧房中,“用户是被动的,没有主动性的”,人们不去“主动拓展信息渠道”。5.材料一从信息茧房概念逐渐泛化的现象入手,分析了算法成为信息茧房替罪羊的原因。材料二从个人,第3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科技公司、政府和社会机构等层面,提出了突破信息茧房的思路。【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材料一和材料二,深刻探讨了信息茧房的形成原因及如何打破这种现象。材料一重点分析了信息茧房的滥用与误解,它揭示了人们因懒于深究而将算法误解为信息茧房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历史上的类似现象。材料二则着眼于如何提高信息素养和社会责任,通过个人、科技平台及政府的多层面努力,推动多元信息的获取与传播。文章整体呈现出一种全面的视角,强调反思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原因是人们将个性化推荐效果等同于信息茧房”错,表达绝对且以偏概全,原文是“容易导致……”,且“人们将个性化推荐效果等同于信息茧房”只是“信息茧房概念滥用”的原因之一,材料一中“第一”“第二”“第三”,分析了多种原因;B.“柏拉图认为‘文字’新技术带来的变革使他无法驾驭”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柏拉图反对文字是因为他认为文字“破坏了口头交流增长智慧的方式”;D.“政府……还应该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信息”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科技公司和平台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优化推荐算法,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信息”可知,“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信息”的主体不是政府,而是科技公司和平台。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算法将不再是信息茧房形成的背锅侠”于文无据,原文表述是“算法既不是第一只为负面情绪赎罪的替罪羊,也不会是最后一位替社会问题挡枪的背锅侠”。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D.王明一直凭兴趣阅读文章,信息同质化,不能打破自己的固化思维,走不出“信息茧房”。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第七段“人们也会不同程度地生活在自己构建的同质化信息圈中”“但人们并没有把这种单一化、同质化的信息消费归咎于报刊和电视”,信息茧房的特点是信息同质化。生活在固定的信息圈层中的人,第4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来源是“单一化、同质化”的。②材料二第一段“要主动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积极探索不同领域的信息。可以通过关注不同类型的媒体、阅读不同观点的书籍和文章、参与各种线下活动等方式,拓宽自己的视野”,说明信息茧房的特点是圈子封闭性。在信息圈中的人喜欢把自己封闭在“舒适区”不愿与外界沟通、交流、融合。③材料二第二段“推荐算法不应仅仅以用户的兴趣为唯一标准,还应该考虑信息的多样性和公共价值”“平台也可以通过设置专题推荐、热门话题等方式,引导用户关注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和公共事务”,说明信息茧房的特点是思维固化性。在圈层中的人被思维习惯所束缚,难以做到关注并探索“不同领域的信息”。④材料一第六段“如果让算法作为信息茧房的背锅侠,蕴含了一个前提:用户是被动的,没有主动性的,技术为刀俎,网民为鱼肉”,材料二第一段“个人需要提高信息素养,主动拓展信息渠道”,说明信息茧房的特点是接受信息的被动性。处于信息茧房中,“用户是被动的,没有主动性的”,人们不去“主动拓展信息渠道”。【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材料一先由生活现象入手说明“将千人千面的推荐效果等同于信息茧房,有失偏颇,容易导致信息茧房概念的泛化与滥用”,然后在第三段提出问题“为什么算法成了信息茧房的替罪羊?”,后文分三条进行了原因分析。可见材料一是从信息茧房概念逐渐泛化的现象入手,分析了算法成为信息茧房替罪羊的原因。材料二第一段“个人需要提高信息素养,主动拓展信息渠道”,第二段指出“科技公司和平台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优化推荐算法,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信息”,第三段“政府和社会机构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对信息传播的监管,规范网络信息环境,打击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的传播……”,从个人,科技公司、政府和社会机构等层面,提出了突破信息茧房的思路。(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父亲的土地朱百强我回村,是接老父亲去周城治病的。母亲去世后,父亲独自在村里生活,我曾多次接父亲去周城,过城里人的生活,父亲都以撂不下地为由拒绝了。可这次不同,他的心脏病复发了。父亲问,那地咋办?我心里赌气想,一辈子就活在你那二亩地中,也不想想人重要还是地重要?我开玩笑说,地又不能带着走,不管它了。父亲转过头,瞪了我一眼说:把地撂荒造孽,是要遭雷劈的。我说,那就让别人种吧。第5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父亲想了想说,也只能这样了。父亲嘱咐我,最好找个诚实人,地不能受虐待。我在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