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

2025-03-28 · 10页 · 30.3 K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先秦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产生期。文学理论批评总是后于文学创作的,因为它是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和评论;而人们这种对文学的认识和评论,又是和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和思维能力的水平、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的状况以及文学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分不开的。这时,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内各个不同部门的界限还不很清楚,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合一,还没有明确的、科学的文学观念。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还处于萌芽和产生时期,它们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纯粹的、单一的。当时人们并没有把诗、乐看作为单纯的艺术品,而是把它们作为政治伦理、道德修养方式来对待的。“《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人们在对总体文化的一般性论述中,也包含着许多对文学艺术的重要看法和认识。先秦诸子中有关“言”和“辩”的论述,本是指一般性的语言表达和辩说才能的问题,原也无关乎文学,然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和文字为工具和媒介的,它也是被包括在“言”和“辩”之内的,对“言”和“辩”的要求,也包含了对文学创作的要求。第二,先秦时期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和哲学、政治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各种有代表性的文艺思想派别都是从著名的哲学、政治思想派别中派生出来的,不少重要的文艺思想甚至是蕴含于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中,而不是以论述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例如儒家的“仁政”学说不仅直接导致“与民同乐”美学思想之产生,而且成为后代提倡“风雅比兴”与“实录”原则的思想基础。庄子关于“虚静”“物化”的论述,关于“有无”“形神”关系的论述,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述,都成为后代文艺创作理论的重要依据。第三,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和艺术理论批评,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难于截然分开,而且很多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都是从艺术思想、艺术理论批评中引申出来的。我国早期文字创造中就蕴藏着丰富的文学思想,“文”的概念就是受原始绘画的启发而产生的,早期的画论和文学理论也是相通的,而对诗的评论则几乎是和对乐的评论合而为一的,并且可以说是从乐论中派生出来的。第四,先秦时期虽然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还是一些片段的论述,很多还不是直接的文学理论批评,但是已经涉及具有我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且为文学理论批评的进一步发展,从哲学和美学思想方面埋下了牢固的基石,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先秦找到它的渊源。(摘编自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材料二:先秦时代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萌芽阶段。诸子百家的论著中,包含不少与文学有关的见解,它们虽大都尚未形成完整的篇章,但已有一些较为深刻的原则性的论点,对于后世的文学批评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儒家的创始者孔子很重视文化、学术。他的言谈中有关文学者,一是论“诗三百”,二是论言辞。他赞美“诗三百”“无邪”,认为“诗三百”有兴、观、群、怨,事父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作用,是修身和从事政治、社会活动所必需的教材和工具。在语言表现方面,他首先强调内容,但也重视文辞的表达、修饰。孟子在阅读、理解作品方面,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主张。他的“知言养气”之说,对于后世文学批评也很有影响。荀子非常重视言辞、辩论。他是最早对儒家圣人和经典作崇高评价的学者,他这方面的言论可以视为后世文学批评中明道、征圣、宗经说的先声。《荀子·乐论》和总结孔子后学音乐思想的《礼记·乐记》,都非常重视“乐”。一方面指出了乐产生的基础、乐对社会的反映及其认识作用,另一方面强调乐对人们的教化意义。先秦儒家的乐论谈到了乐与人们情感、心理的关系,比起先秦时纯粹的诗歌理论来,较多地具有审美的因素。而这些论述对后世的诗歌理论又有深远影响。不论孔子还是孟子、荀子,都很重视诗歌、言辞、音乐的社会功能,强调利用它们为教化服务。儒家的文艺思想触及文学的基本规律,故在文学批评史上发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主要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他们都有要求回归上古简质淳朴时代的倾向,因而对音乐、言辞、辩论等都持否定态度,提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八十一章),认为美丽的色彩、音乐使人“失性”。但是《老子》《庄子》却对后世的文艺思想,包括文学理论批评,具有深远的影响。道家崇尚自然无为,那原本不是论文学。但当文学创作、鉴赏实践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崇尚自然的主张被运用到文学批评上,成为反对雕琢、提倡自然之美的理论根据。《老》《庄》书中关于语言局限性、言与意的关系的论述,启发了后世作家、批评家对于含蓄之趣、意在言外那种艺术表现的体会、认识和追求。又如《老》《庄》书中对于“虚静”“坐忘”的论述,原是就体认“道”而言的,但也被借用、引申,用以论述文艺家、作家的思维特点。道家学说之所以会影响到后世的文学批评,与后世知识分子对其热烈喜好,他们的人生观、精神世界受到道家学说的深刻影响是分不开的。(摘编自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新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在先秦时代还处于萌芽期,大都尚未形成完整的篇章,当时还没有明确的、科学的文学观念。B.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使得原本无关乎文学的先秦诸子中有关“言”和“辩”的论述,也包含了对文学创作的要求。C.儒道两家对音乐、言辞等的态度思想虽多有不同,但二者都能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却是相同的。D.先秦时期还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但是一些片段的论述,对于后世的文学批评已经有了很大的启发和影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理论批评是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和评论,且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等多种因素相关联,因而总是后于文学创作的。B.先秦时期很多文学思想及理论批评都是从艺术思想及理论批评中引申出来的,是因为他们难于截然分开。C.先秦儒家的乐论比先秦时纯粹的诗歌理论较多地具有审美的因素,孔子、孟子、荀子都很重视音乐的功能。D.老子和庄子都对音乐、言辞、辩论等持否定态度,但是并不影响道家学说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影响。3.下列评述不能体现材料一中“第二”观点的一项是()A.儒家所讲的“仁”“义”“礼”等思想,大都是为政的基本道理。B.《老子》《庄子》中的思想常有突破俗见之处,有很强的思辨性。C.墨子追求语言浅显、逻辑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也常用反复论说。D.诸子作品以思想阐发为主,包含了现在的文史哲各个学科。4.两则材料都提及《诗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论证方法。5.根据材料一“第四”的内容,谈谈你对“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有哪些层面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鞋的故事孙犁我幼小时穿的鞋,是母亲做。上小学时,是叔母做,叔母的针线活好,做的鞋我爱穿。结婚以后,当然是爱人做,她的针线也是很好的。自从我到大城市读书,觉得“家做鞋”土气,就开始买鞋穿了。时间也不长,从抗日战争起,我就又穿农村妇女们做的“军鞋”了。现在老了,买的鞋总觉得穿着别扭。想弄一双家做鞋,住在这个大城市,离老家又远,没有办法。在我这里帮忙做饭的柳嫂,是会做针线的,但她里里外外很忙,不好求她。有一年,她的小妹妹从老家来了。听说是要结婚,到这里置办陪送。连买带做,在姐姐家很住了一程子。有时闲下来,柳嫂和我说了不少这个小妹妹的故事。她家很穷苦。她这个小妹妹叫小书绫,因为她最小。在家时,姐姐带小妹妹去浇地,一浇浇到天黑。地里有一座坟,坟头上有很大的狐狸洞,棺木的一端露在外面,白天看着都害怕。天一黑,小书绫就紧抓着姐姐的后衣襟,姐姐走一步,她就跟一步,闹着回家。弄得姐姐没法干活儿。现在大了,小书绫却很有心计。婆家是自己找的,定婚以前,她还亲自到婆家私访一次。定婚以后,她除拼命织席以外,还到山沟里去教人家织席。吃带砂子的饭,一个月也不过挣二十元。我听了以后,很受感动。我有大半辈子在农村度过,对农村女孩子的勤快劳动,质朴聪明,有很深的印象,对她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可惜进城以后,失去了和她们接触的机会。城市姑娘,虽然漂亮,我对她们终是格格不入。柳嫂在我这里帮忙,时间很长了。用人就要做人情。我说:“你妹妹结婚,我想送她一些礼物。请你把这点钱带给她,看她还缺什么,叫她自己去买吧!”柳嫂客气了几句,接受了我的馈赠。过了一个月,妹妹的嫁妆操办好了,在回去的前一天,柳嫂把她带了来。这女孩子身材长得很匀称,像农村的多数女孩子一样,她的额头上,过早地有了几条不太明显的皱纹。她脸面清秀,嘴唇稍厚一些,嘴角上总是带有一点微笑。她看人时,好斜视,却使人感到有一种深情。我对她表示欢迎,并叫柳嫂去买一些菜,招待她吃饭,柳嫂又客气了几句,把稀饭煮上以后,还是提起篮子出去了。小书绫坐在炉子旁边,平日她姐姐坐的那个位置上,看着煮稀饭的锅。我坐在旁边的椅子上。“你给了我那么多钱。”她安定下来以后,慢慢地说,“我又帮不了你什么忙。”“怎么帮不了?”我笑着说,“以后我走到那里,你能不给我做顿饭吃?”“我给你做什么吃呀?”女孩子斜视了我一眼。“你可以给我做一碗面条。”我说。我看出,女孩子已经把她的一部分嫁妆穿在身上。她低头撩了撩衣襟说:“我把你给的钱,买了一件这样的衣服。我也不会说,我怎么谢承你呢?”我没有看准她究竟买了一件什么衣服。我忽然想起鞋的事,就半开玩笑地说:“你能不能给我做一双便鞋呢?”这时她姐姐买菜回来了。她没有说行,也没有说不行,只是很注意地看了看我伸出的脚。我又把求她做鞋的话,对她姐姐说了一遍。柳嫂也半开玩笑地说:“我说哩,你的钱可不能白花呀!”告别的时候,她的姐姐帮她穿好大衣,箍好围巾,理好鬓发。在灯光之下,这女孩子显得非常漂亮,完全像一个新娘,给我留下了容光照人、不可逼视的印象。这时女孩子突然问她姐姐:“我能向他要一张照片吗?”我高兴地找了一张放大的近照送给他。过春节时,柳嫂回了一趟老家,带回来妹妹给我做的鞋。她一边打开包,一边说:“活儿做得精致极了,下了功夫哩。你快穿穿试试。”我喜出望外,可惜鞋做得太小了。我懊悔地说:“我短了一句话,告诉她往大里做就好了。我当时有一搭没一搭,没想她真给做了。”“我拿到街上,叫人家给拍打拍打,也许可以穿。”柳嫂说。拍打以后,勉强能穿了。谁知穿了不到两天,一个大脚趾就瘀了血。我还不死心,又当拖鞋穿了一夏天。我很珍重这双鞋。我知道,自古以来,女孩子做一双鞋送人,是很重的情意。我还是没有合适的鞋穿。这二年柳嫂不断听到小书绫的消息:她结了婚,生了一个孩子,还是拼命织席,准备盖新房。柳嫂说:“要不,就再叫小书绫给你做一双,这次告诉她做大些就是了。”我说:“人家有孩子,很忙,不要再去麻烦了。”柳嫂为人慷慨,好大喜功,终于买了鞋面,写了信,寄去了。现在又到了冬天,我的屋里又升起了炉子。柳嫂的母亲从老家来,带来了小书绫给我做的第二双鞋,穿着很松快,我很满意。柳嫂有些不满地说:“这活儿做得太粗了,远不如上一次。”我想:小书绫上次给我做鞋,是感激之情。这次是情面之情。做了来就很不容易了。我默默地把鞋收好,放到柜子里,和第一双放在一起。柳嫂又说:“小书绫过日子心胜,她男人整天出去贩卖东西。听我母亲说,这双鞋还是她站在院子里,一边看着孩子,一针一线给你做成的哩。眼前,就是农村,也没有人再穿家做鞋了,材料、针线都不好找了。”她说的都是真情。我们这一代人死了以后,这种鞋就不存在了,长期走过的那条饥饿贫穷、艰难险阻、山穷水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