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河北卷)生物·全解全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卷共13题,每题2分,共26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系统素是一条多肽链(18肽)。植物被昆虫食害后,体内系统素从受伤害处传至未受伤害处,激活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表达,促进防御蛋白质的合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系统素由18个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B.推测系统素是一种信号传递分子C.促进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表达有助于植物防御能力的提高D.高温处理后的系统素不会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答案】D【分析】1、根据题干信息“系统素从伤害处传遍全身,促进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活化,增加蛋白酶抑制剂的合成,从而防御昆虫的食害”,则系统素是植物细胞释放的使细胞代谢改变的物质,是一种信号传递分子。2、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脱水缩合过程中脱去的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详解】A、系统素为18肽,则由18个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A正确;B、植物被昆虫食害后,体内系统素从受伤害处传至未受伤害处,激活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表达,促进防御蛋白质的合成,由此可推测系统素是一种信号传递分子,B正确;C、促进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表达,促进防御蛋白质的合成,这有助于植物防御能力的提高,C正确;D、高温处理一般不会影响系统素的肽键结构,故高温处理后的系统素会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错误。故选D。2.单细胞生物并没有免疫系统,但是科学家发现细菌中存在消除入侵病毒的功能系统,并发明了基因编辑技术。该系统主要包含单链向导和蛋白两个部分,能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特定的序列,从而引导蛋白到相应位置并剪切,最终实现对靶基因序列的编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蛋白通过切断磷酸二酯键对进行剪切B.基因编辑技术本质上是对靶基因进行编辑引发染色体结构变异C.识别序列与链存在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D.向导的序列越短,会导致脱靶率越高【答案】B【分析】题意分析,CRISPR/Cas9系统基因编辑技术是利用该基因表达系统中的引导RNA识别并结合特定的DNA序列,从而引导Cas9蛋白结合到相应位置并剪切DNA,最终实现对靶基因序列的编辑。由于其他DNA序列也含有与引导RNA互补配对的序列,造成引导RNA错误结合而出现脱靶现象。【详解】A、Cas9蛋白作用对象是DNA,通过切断磷酸二酯键对DNA进行剪切,A正确;B、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本质上是对靶基因进行编辑引发基因突变,B错误;C、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测,识别序列RNA与β链存在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U−A,A−T,G−C,C−G,C正确;D、向导RNA的序列越短,其结合的区域随机性增加,进而导致脱靶率越高,D正确。故选B。3.我国是世界上水稻栽培历史最悠久、水稻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研究发现,当其他条件相同时,一定的播种密度范围内,水稻的播种密度与单位面积水稻产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播种密度小于a时,限制水稻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B.播种密度b是水稻获得最大产量的最佳播种密度C.播种密度为b时的水稻对水分和无机盐的竞争强度大于a时的D.播种密度大于b后,只要加大施肥量就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水稻产量【答案】C【分析】据图分析,图示自变量是播种密度,因变量是单位面积水稻产量,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据图可知,播种密度小于a时,单位面积水稻产量随播种密度增加而增加,说明此时水稻对光能的利用率随播种密度的增加而提高,光照强度不是限制水稻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A错误;B、单位面积水稻产量在a~b点的时候该值(单位面积水稻产量)最大,因此最佳播种密度为a,B错误;C、播种密度为b时的水稻密度大于a时的,播种密度为b时的水稻对水分和无机盐的竞争强度大于a时的,C正确;D、播种密度大于b后,水稻密度过大,单位面积的水稻获得的光照不足,此时加大施肥量可能不能提高单位面积的水稻产量,D错误。故选C。4.中国科学家发展了一种可工作于活细胞环境的框架核酸状态智能机(如图),可以在活细胞中实现人为添加的时序信号调控的CRISPR(基因编辑)系统的分级运输、基因组定位与基因编辑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核仁蛋白不能分布到细胞膜上,参与细胞的识别作用B.有限状态机与向导RNA结合后,进入细胞的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C.cas9(核酸编辑酶:一种蛋白质)/向导RNA复合物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D.向导RNA能够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定位到特定的基因位置并切断磷酸二酯键【答案】C【分析】细胞核的结构:(1)核膜:核膜是双层膜,外膜上附有许多核糖体,常与内质网相连;其上有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2)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3)染色质: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详解】AB、据图可知,有限状态机与向导RNA结合后,与分布在细胞膜上的核仁蛋白接触,进而进入细胞内,进入细胞的过程是胞吞,胞吞需要消耗能量,AB错误;C、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cas9(核酸编辑酶:一种蛋白质)/向导RNA复合物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C正确;D、向导RNA能够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定位到特定的基因位置,但不能切割磷酸二酯键,D错误。故选C。5.科研人员悬浮培养某种动物细胞,定期检查培养瓶中的细胞密度,得到下图所示结果。在培养开始50小时后,采集一部分细胞,对DNA进行染色观察,发现有10%的细胞具有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取培养液中的细胞经过解离-染色-漂洗等步骤制备临时装片B.改变培养温度或定期更换培养液,不影响细胞密度的最大值C.培养液中的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且不同步,分裂间期约为18hD.分裂期的细胞无同源染色体联会,因此染色体不能平均分配【答案】C【分析】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结束的一段时间,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详解】A、取悬浮培养的某种动物细胞在进行观察时,不需要经过解离步骤,可直接用于制成装片观察,A错误;B、温度会通过影响酶活性而影响细胞代谢,同时营养条件也会影响细胞代谢,因此,改变培养温度或定期更换培养液,会影响细胞密度的最大值,B错误;C、结合图示可以看出细胞数目增加一倍经历的时间为20小时,说明一个细胞周期为20小时,此时对DNA进行染色观察,发现有10%的细胞具有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说明培养液中的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且不同步,分裂间期约为20×(1-10%)=18h,C正确;D、图示细胞培养过程中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无同源染色体联会,但存在同源染色体,由于细胞中的染色体由纺锤丝的牵引,因而染色体能平均分配,D错误。故选C。6.科学探究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有关教材实验探究的说法正确的是( )A.“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实验温度属于无关变量,实验过程中无需控制B.“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实验需要设置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其中有氧的为实验组,无氧的为对照组C.设计预实验是为了避免实验偶然性,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D.“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实验后观察落叶分解情况,对照组现象比实验组要明显【答案】D【分析】设计实验方案时,要求只能有一个变量,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是由你所确定的实验变量引起的,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详解】A、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实验的自变量是pH,温度属于无关变量,应保持等量且适宜,并不是无需控制的,A错误;B、“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实验,通过设置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运用对比实验法,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都是实验组,B错误;C、进行预实验的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实验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减少浪费,C错误;D、在“探究自然状态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的实验中,对照组的土壤不做处理(自然状态),实验组的土壤要进行处理,以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实验组中落叶的分解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分解速度,D正确。故选D。7.研究人员在野生型绿叶水稻种偶然发现一个能稳定遗传的浅绿叶突变体pgl,并用X射线处理野生型水稻得到另一个能稳定遗传的浅绿叶突变体y45,分别用pgl与y45进行如下杂交实验:①将浅绿叶突变体pgl与绿叶野生型水稻分别进行正反交,F₁均为绿叶水稻,F2中绿叶与浅绿叶之比约为3:1②将突变体y45与突变体pgl杂交,F₁均为绿叶水稻,F₂中绿叶水稻723株,浅绿叶水稻为564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突变体pgl与y45的出现说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B.根据①实验,浅绿叶突变体pgl为隐性突变C.根据②实验,y45的突变基因与pgl的突变基因为非等位基因D.将②实验的F₁与F₂中浅绿叶水稻杂交,子代表型及比例为绿叶:浅绿叶=17:11【答案】D【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突变体pgl与y45是不同基因突变的结果,说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A正确;B、浅绿叶突变体pgl与绿叶野生型水稻分别进行正反交,F1均为绿叶水稻,F1自交,F2中绿叶与浅绿叶之比约为3:1,说明浅绿叶突变体pgl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B正确;C、突变体y45为浅绿叶,突变体pgl为浅绿叶,将突变体y45与突变体pgl杂交,F1均为绿叶水稻,浅绿叶为隐性,有任意一对隐性基因纯合时,就表现为浅绿叶,F2中绿叶:浅绿叶=723:564=9:7,为9:3:3:1的变式,所以该叶色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y45的突变基因与pgl的突变基因为非等位基因,C正确;D、假设突变体y45基因型为AAbb,突变体pgl基因型为aaBB,F1为AaBb,F2中浅绿叶的基因型为1/7AAbb、2/7Aabb、1/7aaBB、2/7aaBb、1/7aabb,AaBb可产生的配子为AB:Ab:aB:ab=1:1:1:1;而1/7AAbb、2/7Aabb、1/7aaBB、2/7aaBb、1/7aabb产生的配子为Ab:aB:ab=2:2:3,子代基因型为2AABb(绿叶):2AAbb(浅绿叶):2AaBb(绿叶):2Aabb(浅绿叶):2AaBB(绿叶):2AaBb(绿叶):2aaBB(浅绿叶):2aaBb(浅绿叶):3AaBb(绿叶):3Aabb(浅绿叶):3aaBb(浅绿叶):3aabb(浅绿叶),故子代表型及比例为绿叶:浅绿叶=11:17,D错误。故选D。8.野生型果蝇为红眼,偶然发现一只单基因突变体—紫眼甲,为判断红眼和紫眼的显隐性关系做了如图1的杂交实验。为研究控制紫眼甲的基因与另一突变体—紫眼乙是否为同一基因的突变,进行如图2的杂交实验。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由图1可判断紫眼为显性性状B.图1结果说明果蝇眼色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C.若两个突变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则图2中F2比例为9∶7D.若图2中F2比例为1∶1,则两个突变基因为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答案】A【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B、紫眼与红眼杂交,子一代全是红眼,红眼雌雄个体杂交,子代出现紫眼,说明红眼是显性性状,且子二代中红眼∶白眼=3∶1,说明果蝇眼色的遗传符
学易金卷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生物(河北卷)(全解全析)
2025-04-12
·
25页
·
2.6 M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