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1.(3分)B2.(3分)B3.(3分)A4.(4分)材料一肯定了叶朗的“美在意象”理论,认为这一理论是对建立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理论体系的有益尝试。材料二在肯定叶朗的“美在意象”理论意义的同时,认为这一理论遮蔽了中国自身特色,存在不足之处。5.(5分)海德格尔认为《农妇的鞋》与“劳作”“辛苦”有关,意在说明农妇穿着鞋在田间劳作和生活,反映了西方文化重“显”,强调“人”的在场,强调“意识”的在场;郑湧认为《农妇的鞋》是“解开了鞋带的,静静地摆放在那里的,没有穿着的”,可以从“不工作”、休闲的状态、角度去解读这幅画,说明中国文化重“隐”,侧重于“闲”的意趣,更注重对“劳苦”的淡化。(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6.(3分)C7.(3分)B8.(5分)①场景集中,故事始终发生在“我”的办公室里。②事件集中,小说以“我”向査默斯兜售服务为中心事件,用一问一答推动情节的发展,不蔓不枝。③关键词语前后勾连,“纠缠”一词多次出现,有相互照应的效果。9.(6分)①“多重宇宙论”“量子纠缠”“波函数”等已有的科学理论或假说,让查默斯的“多重宇宙退休方案”成为可能,他可以插入另一个宇宙任何一年生活。②反思在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类有选择的权利,也有被科技异化、裹挟的可能;人类拥有生物学上的存在自由,也有与他人产生“纠缠和羁绊”的精神需求;在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时,要考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是多元化的。③自我只能存在于一个宇宙中,如果去了另外的平行宇宙,当下宇宙中的自我就会消失,所以查默斯选择回到前一年。故事符合科学逻辑;“我”想成功兜售“多重宇宙退休方案”,查默斯想陪伴罹患瘤症的妻子,他们的言行举止、心理变化都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3分)BFG11.(3分)D12.(3分)A13.(8分)(1)父子之间的事,竟然要由别人来介入,有智慧的人难道会这样做吗?(2)(管仲)所以改变古代的“司马法”,而制定出了这种简单快速取胜的军队建制,因此我们就看不到他运用古代“司马法”的事迹了。14.(3分)①齐桓公能够称霸,主要是管仲的辅佐,管仲托起了齐国,所以说“国以一人兴”。②管仲临终时没有向桓公举荐合适的继承人,导致齐国发生内乱,同时他没有安排好身后事宜,导致小人作乱,所以说“以一人亡”。③苏洵用“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评价管仲,主要是想说明国家的兴亡关键在人事安排是否得当。参考译文:材料一:先君曾说:管仲九次汇集诸侯,匡扶天下,辅佐齐桓公称霸,连孔子都称赞他的仁义,然而仍然不能阻止五位公子为了争夺君位而相互残杀,使齐桓公死后不能下葬,说:“大概是由于管仲才达到这种地步啊!”管仲自己有三个藏金宝库,齐桓公宠爱的侍妾有六个人,管仲却不劝谏其错误,这本来就是嫡庶争夺君位的祸患的起源。然而齐桓公老了,管仲为齐桓公身后之事打算,知道各位皇子一定会争夺君位,于是把世子托付给宋公。父子之间的事,竟然要由别人来介入,有智慧的人难道会这样做吗?《传》说:“管仲快要病死了,桓公问谁可以任宰相,管仲说:‘了解臣下的,没有人能比得上君主。’桓公说:‘易牙怎么样?’(管仲)回答说:‘杀了自己的儿子,来取悦国君,是不近人情的,不可任用。’桓公道:‘开方怎么样?’(管仲)回答说:‘背弃自己的父母来投合君主,不近人情,难以接近。’桓公说:‘竖刁怎么样?’管仲答:‘他残毁了自己的身体来投合君主,不近人情,难以亲信。’管仲死后,桓公不采用管仲的意见,最终亲近、任用了这三人,仅仅两年祸乱就发生了。”世上不曾没有小人,有君子来阻隔他们,那么小人不能发挥他们的才智。《语》说:“舜得到天下,从众人中选用人才,推举了皋陶,那些不仁德的人就都远离了。汤得到天下,从众人中选举人才,推举了伊尹,不仁德的人也都远离了。”管仲知道小人不能任用,却没有办法阻止他们,对于国家大事又有什么帮助呢?在内不能修养自身,在外又不能任用人才,拿朝代更迭的忧患托付给宋襄公,让祸患已经形成,而后宋人只能用战争来纠正它。这时候就很危险了。材料二:曾经读过《周官》《司马法》等文章,知道了军旅的基层建制的人数,在之后又读过了管仲的书,进而知道了《管子》改变周朝军旅管理制度的原因。凡是王道的军队,除非出于不得已,而绝对不是以战胜敌人为目的。所以在他们制定办法的时候,只是要求不可以战败而已。至于在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时代,除非决战胜利而没有其他办法才能称霸,所以他们制定的办法目的就是必须胜利。只有复杂和曲折的办法,才可以能立于不败之地;而简单和直接的办法,才是能作为必胜的手段。那管仲统领他的军队,可以说是非常直接简单而且容易明白啊。把国家的力量分成三份,用来成就三军。一万人编成一个军,三军共计三万人。非常通畅并且容易透彻理解,即便有智慧的人也没有他施展才能的地方。所有三代的制度,到了春秋战国还有幸存的。等到管仲在齐桓公这里称相,南伐楚国,北伐孤竹国,把九个诸侯国联合在了一起,威震天下,但是他的军事防守和战斗阵法,却是很难真正见到,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管仲想要在很短时间内征服天下,(管仲)所以改变古代的“司马法”,而制定出了这种简单快速取胜的军队建制,因此我们就看不到他运用古代“司马法”的事迹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3分)A16.(6分)①诗歌前两联写清明雨后放晴的明媚春光,这是“扬”;颈联自伤老病,一变之前的明丽欢愉而为寂寞愁郁,由“扬”而“抑”;②尾联在“苦忆旧交友”之时,想象友人此时在京师倾听莺啼、陶醉于美好春光,由“抑”而“扬”;③诗人先以明媚春景烘托其忧郁愁闷和相思之苦,后以自己愁郁寂寥的心境再反衬想象中友人阳光下的明丽形象,虽为短篇,却多见曲折,多方映衬,妙不可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6分)而臆断其有无汩余若将不及兮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小学而大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18.(3分)A跃然纸上 B相映成趣 C蔚然成风19.(3分)C20.(3分)C(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21.(6分)①在古语中使用较多/在古语中不是这样/古语则不然 ②古语能够活在方言里 ③可能被叫做“雨飞飞儿”22.(5分)示例一:①“猴”字,名词作动词,意思是像猴子一样附着在某人或某物身上。既通俗地表达了“骑马”的意思,又将骑马的动作呈现地生动有趣,富有画面感。既体现了王熙凤对贾宝玉的关心爱护,也符合王熙凤的身份,表现了王熙凤泼辣机敏的性格特点。示例二:“怄”字,故意惹人恼怒,闹别扭,生闷气。一个“怄”字传神地表达黛玉此时生闷气的神态,富有画面感,符合林黛玉敏感细腻的人物形象:同时又表现出宝玉对其的关心与关注,以及展现两人的关系的亲密与和谐,能用如此亲昵的方言进行交流。四、写作(60分)23.【答案】例文:孤芳且自赏如一句经典歌词所说:“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世上没有两朵一模一样的雪花,更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是多么独特而珍贵的存在啊!我们不妨孤芳自赏。在我看来,孤芳自赏,实质上是对自身价值的一种肯定和对庸俗生活的反抗。世界很大,我们每个人却可能平庸而渺小。但是,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却不能平庸如流水线上生产的工艺品。尽管卑微,但我们却可以做自己精神王国的国王!世界是残酷的,孤芳自赏注定是一条少有人走的崎岖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感受孤独,更会遇到众多的嘲笑甚至不公,但请一定不要放弃,因为一个孤独的理想主义者应当坚守自身的价值并守护自己的内心。如果我们没有错,如果我们没有妨碍公众和他人的利益与自由,我们为什么要向世界的不公低头!孤芳自赏,是个人区别于芸芸众生的标签,是自我存在的价值与理由!纵观人类历史长河,有多少倜傥非常之辈在孤芳自赏中闪耀于人类的史册。“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是庄子的孤芳自赏;“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是屈原的孤芳自赏;“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是唐寅的孤芳自赏;“除了才华,我一无所有”是王尔德的孤芳自赏;“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是斯特里的孤芳自赏。他们孤芳自赏,他们为世俗世界所不容,在现实生活中沦为社会边缘人,但人类的星空却因他们的名字而闪耀!因为,在他们的孤芳自赏中,分明镌刻着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以及,人类高贵的灵魂!当然,人终究是社会的人,人的价值最终体现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如果我们陷入孤芳自赏而无法自拔,无异于给自己戴上精神和思想的枷锁,让自己成为一个自怜自怨的自恋者。因此,我们在孤芳自赏之余,又何妨将目光放远,学会去发现世界,去欣赏他人。毕竟,这世上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灵魂、伟大的头脑和美丽的心灵,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发现,去学习,去敬仰!人们啊,让我们的精神在孤芳自赏中高贵,让我们的思想在孤芳自赏中丰厚,让我们的学识在交流互鉴中发展,让我们的心灵在相互拥抱中滋润!孤芳自赏,而又不陷于孤芳自赏,且让我们用一生的智慧去探索,去追寻!
学易金卷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语文(江苏卷)(参考答案)
2025-04-12
·
4页
·
111.1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