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语文·参考答案(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积累应用(10分)1.(5分)①.自是者不彰②.自伐者无功③.艰难苦恨繁霜鬓④.奈何取之尽锱铢⑤.用之如泥沙2.(5分)(1)A(3分)(2)C(2分)阅读70分(一)(16分)3.(3分)D4.(3分)B5.(3分)C6.(3分)答案示例1:M教授您之前说看过昆曲《红楼梦》,《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非常爱读爱听《牡丹亭》《西厢记》,然而在他的父亲贾政眼中,这样的行为无助于科举入仕,是不务正业,“专在秾词艳赋上作工夫”。推崇儒家正统的贾政还曾因宝玉结交唱戏的“戏子”、荒废学业等问题而发怒责打他。作为封建时代士大夫的典型代表,贾政的表现反映出当时文人对戏曲价值的普遍轻视,也就是廖教授所说的“戏曲不入士大夫法眼”。答案示例2:M教授您好。戏剧作品在中国古代不属于精英的文化形态,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杂书甚至“邪书”,不要说士大夫,连闺阁女子读它都是“有失检点”。《红楼梦》中宝玉、黛玉读《牡丹亭》《西厢记》都只能私下偷偷摸摸地看。某次行酒令,黛玉不小心说了《牡丹亭》《西厢记》中的句子,便被宝钗劝说要拣正经书看,以免移了性情。由此可见,在讲究“读书明理”、克己复礼的中国古代社会,戏剧作品在读书人眼中有多么的“不入流”。7.(4分)发言者围绕“中国戏曲的现代意义”展开讨论,充分肯定了中国戏曲在当今世界戏剧文化中的独特意义,关注戏曲文化传承和现代社会民俗生活的关联,倡导挖掘中国戏曲的核心价值/文化精华,增强戏曲在年轻人群体中的影响力;同时指出中国戏曲传承面临着“农村人口变少”,和西方文化冲击等问题,有待后续继续探讨。(二)(16分)8.(4分)示例:以自己的阅读经验、童年憧憬中对蒙古简单、浪漫的认知,自然引出下文蒙古歌的叙述;与下文作者不懂得蒙古歌,认为“蒙古是一个野兽”相照应;从一开始片面的阅读经验与不切实际的憧憬,到最后懂得蒙古人深层情感,体现作者认识的发展变化过程。9.(4分)示例:运用比喻、通感,以视觉形象描摹歌声,没有山水树木,没有霞红天青,只有漫天黄土,又将歌声比喻为迟钝的人叙说迟钝的身世,将抽象的歌声化作具体可感的画面,形象地写出了歌声的沉闷单调。10.(4分)示例:连续两次描写唱歌者严肃的表情,且都独立成段,强调唱歌着郑重其事,体现他对蒙古歌深挚的情感。唱歌者的严肃表情又与听者感觉歌声沉闷单调,与环境氛围格格不入形成鲜明对比,引出下文作者与唱歌者约谈,想深入了解这首歌的内涵。11.(4分)示例:文明人只会贪图猎奇、新鲜的快感,追求炫目、热闹的氛围,无法欣赏蒙古人古朴悠长的歌声,反而认为蒙古人野蛮无趣。唱歌者的话值得现代文明人警醒,快节奏的生活扭曲了人的天性,物质文明的发展加剧了人性的贪婪,如果不能改弦易辙,他们的情感世界更加粗糙麻木,心灵世界日趋狭隘枯萎。(三)(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12.B(3分)13.(5分)参考示例一:我认为应为“闲适诗”。由诗题可见作者于微雪次日往南溪观景小酌,流连至晚,可见沉醉于自然之中,有淡泊闲适之趣;从诗歌内容看,前两联极言对雪景的赞叹以及观景的急切,早起观雪足见其雅兴之高;尽管颔联略及穷困的百姓难堪的窘境,但是,其雅兴并未消除,在暮鸦惊飞雪花飘落中余兴悠长。由此可见,整首诗歌更多表达的是作者在大自然中的闲情雅致,归于“闲适诗”更好。参考示例二:我认为应为“讽喻诗”。诗歌颈联刻画了百姓破屋难眠、饥饿无语的困窘状态,抒发对百姓的深切同情与怜悯,引发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同时,诗人赏雪的雅兴与愉悦与颈联百姓之处境悲惨构成对比,更能凸显百姓之悲苦,所以,我认为应为“讽喻诗”。(四)(19分)14.①.向来②.检点、约束(2分)15.①.B②.C(2分)16.C(3分)17.(5分)(奏章)大概说精神是可以滋养的,初心是可以保全的,君主(应该)把提拔贤能之人,罢免不称职的官员为职责,不应该时间和精力乱花费在亲自处理职能部门的工作上。18.(3分)第③段通过写上章言事,以期助意欲复兴的金哀宗的事件,凸显其忠心为主,以国家为重的担当精神;再通过面对朝臣不同意见,勇于上书主张追击,而最终结果验证其料事如神的事件,体现其有勇有谋。19.(4分)从材料中看,元好问有以墓志文存史的创作自觉。本文名为雷希颜墓志文,却将与其齐名的高献臣、李之纯事迹穿插其中,通过三者品性的比较,突出三人皆有济世之才能,但是,均不得其用,表达对金朝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批判;同时,在对三人事迹的记录中,透露金朝南渡以来,苟且偷安,不思进取,以致衰败的事实。可见,其创作意图还在于探究金亡之原因,以此作为留存金朝历史的依据。(五)(11分)20.A(1分)21.(3分)感叹句“可叹啊”承接上文,作者对中国传统中个人为了家族、子孙的物质生活而费尽心力地谋求产业,感到非常感慨、无奈;但同时用“诚不可禁已”,肯定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具有思辨色彩;为后面论述“货”与“心”的并存关系(相匹配)作铺垫。(或为后面论述若获取财物保有良心则“无掺”,而失去良心则不仅不能保存货还可能祸及子孙做铺垫)22.C(3分)23.(4分)“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原指的是人们在满足自身物质愿望之外,只留一点产业给后代;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留给子孙的产业不在于多少,而关键在于取得产业的心术要正,要将雅正、无争的思想流传下去。即使财产没有留下来,心可以留下。更是通过葛君留与后代的物质产业极少,但寄寓其中的明达礼义、安贫乐道的家风、美德恰恰是子子孙孙可以不断继承的精神财富。这些丰富的含义在物质至上,重视留下物质遗产忽视精神财富的当下,依然有现实意义。只有重视道德修养,才能抵制物欲对心灵的侵蚀,不断完善个人的人格素养,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整个民族的软实力。
学易金卷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语文(上海卷)(参考答案)(需要分值)
2025-04-12
·
3页
·
111.8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