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语文·全解全析(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所在学校及班级等填写清楚。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自见者不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子>四章》)(2)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3)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反问语气否定秦国统治者夺取、使用六国财富的做法和态度。【答案】①.自是者不彰②.自伐者无功③.艰难苦恨繁霜鬓④.奈何取之尽锱铢⑤.用之如泥沙【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彰”“繁”“鬓”“锱铢”等,要通过理解字义去记忆。2.按要求选择。(5分)(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讨论媒介文化必然要讨论消费社会,后者不仅是前者赖以产生的氛围,也是前者必要的社会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费社会的逻辑之中包含着媒介文化的发展逻辑。①因此,解析媒介文化的最佳途径就是解析消费社会②即现代大型技术统治组织是怎样引起无法克制的欲望③而且又是怎样创建了用以取代旧的不同阶级的区分的新的社会等级④消费社会的到来揭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图景⑤而媒介文化正是这一社会图景的最显眼的标志和最突出的表征A.④②③⑤① B.⑤②③①④ C.②③④⑤① D.①④⑤②③(2)以上语段摘自《媒介文化十五讲》,某校图书馆想把这本好书推荐给高三年级的同学们,以下推荐语中不合适的一项是()(2分)A.此书被收录于名校通识课程系列丛书B.此书力图引导读者认识复杂文化现象C.阅读此书必能助力高三学子考入理想学府D.诚意推荐给有志报考新闻专业的同学们【答案】(1)A(2)C【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文段阐述媒介文化和消费社会的关系,空白处重点围绕消费社会作为社会条件对媒介文化的影响,阐释前文观点“不仅是前者赖以产生的氛围,也是前者必要的社会条件”。故要先介绍消费社会的特点,所以④要在首位;②“是怎样”③“又是怎样”紧承阐述社会图景的具体状况;⑤呼应“社会图景”是对前三项内容总结;①为最后总结句,且文段最后内容是对其的阐释。故排序为:④②③⑤①。故选A。【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正确使用推介语的能力。推荐语要达到推介的目的,要写明作品的作者、主要内容,而表达的思想精髓及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但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功用。C.表述过于绝对,“必能助力高三学子考入理想学府”夸大了功用,于生活实际不符。故选C。阅读70分(一)(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以下书籍资料,完成各题。“中国戏曲的现代意义”主题论坛对话录(节选)论坛参与者:戏曲史学专家廖教授澳大利亚汉学家M教授传统戏曲爱好者杜先生廖教授发言1:中国戏曲本身无所谓“现代性”,只能说当下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中国戏曲的现代意义。戏曲不是精英的文化形态,其作品自古不入经史子集,不进入圣贤儒统的政治结构,却是渗透到民间文化的角角落落,与老百姓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情感联系,这是大家喜欢戏曲的很重要的原因。陕西人就爱吼一声秦腔,河南人就爱听豫剧。鲁迅散文《社戏》里的描写是大家都熟悉的,戏曲是社会民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状况至少持续了一千年,曾经一度停止,现在又开始复活。比如在湖南临武县的小山村,傩戏曾停演三十多年,现在每年都演十几次。人类三大古老戏剧样式中的古希腊悲剧、印度梵剧都消失了,中国戏曲却还活着。它还活着,这是最重要的。今天,文化多样性正在成为世界性的呼声,中国戏曲活着,就让我们有一个与西方文化对照的自己文化的鲜活样本,从而可以感受人类不同文化形态的不同质地。M教授发言1:我看过昆曲《红楼梦》《牡丹亭》,它们有一种梦幻般的美,很特别。中国传统戏曲是世界伟大的传统戏剧形式之一,无论是其音乐、舞蹈、歌唱、服装、姿态、化妆或是舞台展现,都值得被欣赏、被分析。但依我看来,戏剧在社会中的角色同样是个十分有趣的、非常值得研究的领域。我们可以更具体地问:为什么人们会想去写作、表演或是欣赏戏剧?是为了娱乐、教育、道德提升、神明崇拜,还是兼而有之,或是有其他的原因?您刚谈到中国戏曲正在复活,我希望您这么说是对的,但我不确定能不能这样说。1953年中国人口普查,农村人口占到90%;而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各占一半。我听说现在城市的人口比农村人口要多。几年前,《戏剧报》上有一些辩论,传统戏剧是否会灭亡。农村人口变少了,他们热爱的戏曲会衰落。我希望这种文化不会因此而灭亡。杜先生发言1:戏曲没有了过去的生长环境,味道就变了。现在农村办红白喜事请人吹喇叭唱戏,热闹就行,不讲究质量。演员也青黄不接,很多都改行了。M教授发言2:很多国家的古典戏剧发展都遇到当代文化的挑战。相比之下,中国戏曲的处境可能更艰难一些。2016年是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然而关注莎士比亚的人远比关注汤显祖的人多。我当然非常肯定莎士比亚是伟大的,但是也会好奇,为什么这两位伟大的剧作家的待遇会有如此的差别?廖教授发言2:汤显祖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与莎士比亚在西方文化中的位置是不同的。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戏剧源头,也是正宗的文学源头,今天仍被称作西方尤其是英语文学的鼻祖。讲英语文学当然要从莎士比亚讲起。英语占领了全球,莎士比亚也就受到了最高推崇。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戏曲处在小道、末技的最低位置,不入士大夫法眼,在这样的风气下,汤显祖的《牡丹亭》也就被认为是“不入流”的。今天我们谈戏曲的影响力,同样离不开时代风尚的托举。要获得广泛认可,就必须走出既定的小圈子,走进主流人群、尤其是年轻人的心中,比如青春版《牡丹亭》的改编,一下子带起来一批“80后粉丝”,已经成为中国戏曲现代化转型成功的典型案例。M教授发言3:我同意廖先生的观点。年轻人是未来的一代,要让他们喜欢戏剧,这一点很重要。但现代化太多,就会丧失传统。青春版《牡丹亭》还是不错的,精华被保留下来了。廖教授发言3:现代版的戏曲与原生态戏曲不一样,要怎么权衡?在中西方文化夹杂的形势下,中国戏曲究竟要走向什么方向?现代文化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多样性,尤其是现代多媒体的传播渠道又给多样化的文化形态增加了一些复杂的因素。要找到戏曲在当代社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方向,让戏曲文化真正传承下去,确实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中国戏曲的核心究竟是什么?杜先生发言2:有些跟风的改编戏曲很像西方的歌舞剧,只是披上了戏曲的外衣,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个味儿。最近刚看过廖教授的新书《气韵与格局》,里面有对戏曲核心价值的分析,说得太对了,中国戏曲最有特点的就是这种写意的美。廖教授发言4:是啊,这种独特的东方美学意蕴完全可以超越时代。3.依据“廖教授发言2”能够作出的一项推断是()(3分)A.汤显祖应该拥有和莎士比亚同样高的历史文化地位。B.《牡丹亭》走红后,汤显祖已获得更高国际知名度。C.演员练好基本功,年龄再大都能获得年轻观众青睐。D.昆曲的影响力并不是完全来自剧种本身的艺术魅力。4.聚焦话题“中国戏曲的现代化发展”,以下对发言者态度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A.廖教授和杜先生不仅满怀期待,还很有信心。B.M教授和杜先生认为有些创新改编令人忧虑。C.廖教授和M教授的看法明显不同,针锋相对。D.杜先生的态度模棱两可,对该话题不想深谈。5.观众在评论区留下了对两位教授发言特点的点评,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廖教授不愧是戏曲史学专家,说起话来就是高屋建瓴、条理清晰!B.M教授发言很真诚也很得体,农村人口比例这个切入点找得真好!C.两位教授都喜爱戏曲,语言都特别抒情,M教授表达更委婉一些。D.两位教授有时都抛出问题不自己回答,看来是要大家一起想答案啊。6.请以《红楼梦》中的人物故事为例,向M教授解说中国古代社会“戏曲不入士大夫法眼”的现象。(3分)7.论坛结束后一般会进行总结、形成报告。请根据对话录(节选),帮助主办方围绕论坛主题,概括发言者的共识及留待未来继续探讨的问题(120字左右)。(4分)【答案】3.D4.B5.C6.答案示例1:M教授您之前说看过昆曲《红楼梦》,《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非常爱读爱听《牡丹亭》《西厢记》,然而在他的父亲贾政眼中,这样的行为无助于科举入仕,是不务正业,“专在秾词艳赋上作工夫”。推崇儒家正统的贾政还曾因宝玉结交唱戏的“戏子”、荒废学业等问题而发怒责打他。作为封建时代士大夫的典型代表,贾政的表现反映出当时文人对戏曲价值的普遍轻视,也就是廖教授所说的“戏曲不入士大夫法眼”。答案示例2:M教授您好。戏剧作品在中国古代不属于精英的文化形态,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杂书甚至“邪书”,不要说士大夫,连闺阁女子读它都是“有失检点”。《红楼梦》中宝玉、黛玉读《牡丹亭》《西厢记》都只能私下偷偷摸摸地看。某次行酒令,黛玉不小心说了《牡丹亭》《西厢记》中的句子,便被宝钗劝说要拣正经书看,以免移了性情。由此可见,在讲究“读书明理”、克己复礼的中国古代社会,戏剧作品在读书人眼中有多么的“不入流”。7.发言者围绕“中国戏曲的现代意义”展开讨论,充分肯定了中国戏曲在当今世界戏剧文化中的独特意义,关注戏曲文化传承和现代社会民俗生活的关联,倡导挖掘中国戏曲的核心价值/文化精华,增强戏曲在年轻人群体中的影响力;同时指出中国戏曲传承面临着“农村人口变少”,和西方文化冲击等问题,有待后续继续探讨。【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A.“同样高的历史文化地位”无中生有。根据原文“汤显祖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与莎士比亚在西方文化中的位置是不同的。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戏剧源头,也是正宗的文学源头,今天仍被称作西方尤其是英语文学的鼻祖”,可知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在各自文化体系中的位置不同,莎士比亚是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戏剧源头,也是正宗的文学源头,是英语文学的鼻祖,可见二人的历史文化地位也不一样。B.“已获得更高国际知名度”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比如青春版《牡丹亭》的改编,一下子带起来一批‘80后粉丝’,已经成为中国戏曲现代化转型成功的典型案例”,可知《牡丹亭》走红只是中国戏曲现代化转型成功的典型案例,并不能说明汤显祖已获得更高国际知名度。C.“都能获得年轻观众青睐”过于绝对。根据原文“要获得广泛认可,就必须走出既定的小圈子,走进主流人群、尤其是年轻人的心中”,可知要获得年轻观众,必须走出既定的小圈子,走进年轻人的心中。实现这一目标,演员练好基本功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A.“还很有信心”错误。根据原文“戏曲没有了过去生长环境,味道就变了。现在农村办红白喜事请人吹喇叭唱戏,热闹就行,不讲究质量。演员也青黄不接,很多都改行了”“有些跟风的改编戏曲很像西方的歌舞剧,只是披上了戏曲的外衣,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个味儿”,可知杜先生从社会环境和演员素养的角度阐述了戏曲变味的现状,体现了他的担忧。C.“明显不同,针锋相对”错误。根据原文“我当然非常肯定莎士比亚是伟大的,但是也会好奇,为什么这两位伟大的剧作家的待遇会有如此的差别?”“我同意廖先生的观点。年轻人是未来的一代,要让他们喜欢戏剧,这一点很重要”,可知二人对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历史文化地位、年轻人对戏曲传承与发展的观点是一致的。D.“对该话题不想深谈”错误。根据原文“最近刚看过廖教授的新书《气韵与格局》,里面有对戏曲核心价值的分析,说得太对了,中国戏曲最有特点的就是这种写意的美”,可知杜先生不仅谈了中国戏剧的现状,而且阐述了中国戏曲的核心价值。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C.“M教授的表
学易金卷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语文(上海卷)(全解全析)
2025-04-12
·
23页
·
160.9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