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易金卷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语文(新高考Ⅰ卷01)(全解全析)

2025-04-12 · 19页 · 156.7 K

2025高考考前押题密卷01高三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本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黄土作为决定农耕文化的关键要素,其优点与缺点同样突出。黄土高原上的黄土,虽然它是一种弱度或没有土层分化的新成土,但它非常适合农业的发展,原因是它的“自我加肥”的作用。黄土地的深度特征较强,且土质均匀。由于土层是经过无数年代的累积而成,腐烂的植物残体变成肥料,雨后通过毛细管的作用,不断把土壤层中的各种矿物质吸到地面。在北方辽阔的黄土带,几千年来,农作物几乎不靠人工施肥都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在这类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往往继续生长到它强大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事物时常存在两面性。黄土的质地疏松,即容易形成水土流失,特别是大陆型气候特点下的东亚季风气候,下雨集中在有限的时间内,极其不均匀,经过开垦的土壤很容易被雨水冲刷,造成生态问题。正是这个问题,才引起了人们对自然环境问题的担忧,促成了和谐共生理念的产生,特别是当人口快速增长之后。黄土支撑了中国农业文明发展的前期,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战乱,大量的人口开始向江南转移,为南方带来了人口、财力与技术,将南方过往的沮洳之地开发为富足之区。到了隋唐时期,经济中心开始南移,至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已开始显现,南方水田农业开始担起支撑人口增长的重任。随着人口持续增加,平原地带的土地已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于是人们开始向山地、沼泽等要地。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这些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如依山势而建的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山巅有涵养水分的森林,山中有采光充分、自流灌溉的梯田,山下有潺潺流动的小溪。“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构成了一种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摘编自徐旺生等《中华和谐农耕文化的起源、特征及其表征演进》)材料二:哈尼梯田地处云贵高原与横断山系分界处、云南南部的哀牢山—红河区域,那里山高谷深,地势险峻。当地哈尼族、彝族等山地民族充分利用地理环境特征,建立了独特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复合稻作系统。据推断,哈尼梯田的开垦历史可追溯到隋唐时代,至今已有约1400年。从生命共同体的角度来看,在哈尼梯田所处的生态系统中,“山、水、林、田、湖、草”一个都不缺,如同一部写在大山上的教科书。以往对红河哈尼梯田的解读主要是“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但我们认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更能够揭示哈尼梯田的生态文明价值。首先,哈尼人的命脉在梯田。据民族史考证,现代哈尼人是古代氐羌族系的后裔。哈尼先民在南迁过程中,通过与百越诸族交流,掌握了种植水稻的技术,逐渐从游牧民族转为农耕民族。当他们迁徙到红河谷地时,当地那些易于耕种的平坝已有其他民族居住,土地紧张,同时因为难以适应红河河谷的干热气候,便转而定居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的中海拔山地,由此开启了开垦梯田的历程。从游牧到农耕,再从农耕到山地稻作的变化,发生了两次巨大转变。相对游牧方式来说,农耕方式虽然生产力更高,但要保证作物的产量,就必须更加高效、可持续地利用土地。与坡耕地相比,梯田保水保土的能力大大增强,水稻等粮食的产量显著提高,成为山地农业耕作的首选形式,这正所谓“人的命脉在田”。其次,哈尼梯田的命脉在水。梯田是山地农业的常见形式,哈尼梯田可以作为山地水田的代表。这里的梯田几乎一年四季都在水里泡着:夏秋时节栽满禾苗,稻浪翻滚;即使到了冬天,稻子收割后仍然放水泡田,此时梯田里水平如镜,黑色的田埂沿着地势和等高线,描绘出疏密不等的曲线,因而哈尼梯田成为让人们流连忘返的天堂。但是,哈尼梯田的水从哪里来?上述问题最直接的答案就是:“哈尼水的命脉在山。”从大地理尺度来说,哈尼梯田所在的云南哀牢山—红河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着低海拔谷地一路北上,在迎风坡的高海拔地带形成降雨。从小地理尺度来说,哈尼梯田下面的红河河谷属于干热河谷,高温促使河水大量蒸发,但是这些水蒸气在高山峡谷中不会很快消散,而是跟随热气团、顺着山坡上升,在哀牢山高海拔地带遭遇冷气团,形成浓雾,进而形成降雨。丰沛的降雨被哀牢山上茂密的森林所吸纳,形成数量众多的山泉和溪流,即使在旱季也能源源不断地流淌。最后,哈尼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草和树。对哈尼梯田这样的山地农业生态系统来说,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水土流失。当土地裸露时,雨水或溪水就会直接冲刷土壤,造成侵蚀。坡度越陡或坡面越长,地表径流的流速就越快,流量就越多,对土壤的侵蚀力也就越强。哈尼梯田地势陡峭,坡度常常达30度,海拔相差可达1000多米。但相关研究发现,哈尼梯田形成了一个精妙的系统,恰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水土流失。即使偶然遭受暴雨袭击,也不会大面积崩溃。(摘编自耿宇鹏《红河哈尼梯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典范》)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地理环境来看,北方黄土带人口稠密,黄土的“自我加肥”性能是关键要素。B.南方农业文明的兴起离不开人口转移;山地梯田等的开发与人口增长密切相关。C.哈尼人的生活方式经历了从游牧到农耕的转变,梯田耕作的发展发挥了“命脉”般的作用。D.哈尼山降水量丰沛、地势陡长,梯田开垦裸露土地,导致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峻。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土土质既适合农业发展,又容易造成生态问题;黄土带生态问题突出,又促成和谐共生理念的产生,这些恰是“事物存在两面性”的有力例证。B.“如同一部写在大山上的教科书”,作者以生动贴切的比喻充分肯定了哈尼梯田所处的生态系统体现出古人的劳动智慧。C.哈尼先民开启山地稻作的转变,客观上是因为红河谷地的平坝土地资源紧张,主观上是因为自身难以适应红河河谷的气候。D.哈尼梯田属于复合稻作系统,是山地水田的代表,与坡耕地相比,保水保土的能力更强,是人们改造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3.(3分)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和谐共生理念”观点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很多思想家主张优先发展农业;很多王侯实施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的政策。B.《孟子·梁惠王上》主张“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则“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C.汉代,出现了“人工肥力观”,认为对肥沃土壤只用不养,就会沦为贫瘠之地,故提倡“用养结合”。D.宋太祖建隆二年二月下诏:“属阳春在候,品汇咸亨,鸟兽虫鱼,俾各安于物性,置栗罗网,宜不出于国门,庶无胎卵之伤,用助阴阳之气。”4.(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该图无法完全诠释“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生态关系。B.从地理尺度来说,①处形成降雨的水汽有的来自④处。C.③处初始阶段,南方水田农业已支撑起人口增长重任。D.在自然气候上,④处或比②处更为干热、降水更少。5.(6分)全国两会上,某位代表提出要更加重视对哈尼梯田文化的宣传与保护。这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D2.B3.A4.C5.①哈尼梯田历史悠久,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彰显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②哈尼梯田系统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对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启示意义。③哈尼梯田立足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景观,对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④哈尼梯田作为一种重要的农耕方式,自身具有优势,对满足人们生存需要、调和人地矛盾、探索农业发展等有现实意义。【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梯田开垦裸露土地,导致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峻”错误。根据材料二第四段“这里的梯田几乎一年四季都在水里泡着:夏秋时节栽满禾苗,稻浪翻滚;即使到了冬天,稻子收割后仍然放水泡田”,第六段“哈尼梯田形成了一个精妙的系统,恰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水土流失”可知,梯田几乎一年四季都在水里泡着,没有裸露土地,形成一个精妙系统,能最大限度避免水土流失。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肯定了哈尼梯田所处的生态系统体现出古人的劳动智慧”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从生命共同体的角度来看,在哈尼梯田所处的生态系统中,‘山、水、林、田、湖、草’一个都不缺,如同一部写在大山上的教科书”可知,作者肯定的是哈尼梯田所处的生态系统体现出“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价值。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体现的是重农思想和政策。不符合和谐共生理念。B.“‘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则‘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体现的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符合和谐共生理念。C.“用养结合”体现的是既用地也养地,既利用也保护,通过循环农业的办法解决耕地质量问题。符合和谐共生理念。D.“属阳春在候,品汇咸亨,鸟兽虫鱼,俾各安于物性,置栗罗网,宜不出于国门,庶无胎卵之伤,用助阴阳之气”指设置狩猎用的网,不出国门,使动物幼虫不受到伤害,意在使人们形成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和习惯,满足人们对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符合和谐共生理念。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南方水田农业已支撑起人口增长重任”错误。该图表是“哈尼梯田四素同构图”,根据原文可知①处为森林,②处为村寨,③处为梯田,④处为河流水系。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哈尼梯田的开垦历史可追溯到隋唐时代”,可知③处初始阶段为隋唐时代;根据材料一第三段“黄土支撑了中国农业文明发展的前期……到了隋唐时期,经济中心开始南移,至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已开始显现,南方水田农业开始担起支撑人口增长的重任”,可知,是在宋代,南方水田农业开始担起支撑人口增长的重任。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从文化层面。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哈尼梯田的开垦历史可追溯到隋唐时代,至今已有约1400年”,材料一第四段“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这些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如依山势而建的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可以概括出哈尼梯田已有约1400年,历史悠久,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彰显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从生态层面。根据材料一第四段“‘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构成了一种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材料二第二段“‘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更能够揭示哈尼梯田的生态文明价值”,可以概括出,哈尼梯田系统四素同构,构成了一种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形成的生命共同体,体现出生态文明价值。从经济层面。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哈尼族、彝族等山地民族充分利用地理环境特征,建立了独特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复合稻作系统”,第四段“此时梯田里水平如镜,黑色的田埂沿着地势和等高线,描绘出疏密不等的曲线,因而哈尼梯田成为让人们流连忘返的天堂”,可以概括出,哈尼梯田充分利用地理环境特征,梯田沿着地势和等高线描绘出疏密不等的曲线,成为让人们流连忘返的天堂,形成独有的农业景观,对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现实层面。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当地那些易于耕种的平坝已有其他民族居住,土地紧张”“相对游牧方式来说,农耕方式虽然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