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02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1.(3分)D2.(3分)D3.(3分)B4.(3分)C5.(6分)①坚持一体化方向,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催化融合之变。②统筹好不同媒体的关系,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③加强新兴媒体的立法管理,净化网络空间。④抓牢文化与传播的接合点,重视传播的文化表述。(每点2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6.(3分)D7.(3分)C8.(5分)①“辫子”是人物身份的标志,头上的“辫子”,标志赖小四是清朝遗民;“辫子”也是赖小四的精神支柱,“辫子”是清朝的象征,他留“辫子”就是效忠清朝,当有人要剪掉他的“辫子”时,他就拼命保护。(3分)②“门槛”是祥林嫂的替身,祥林嫂因改嫁而被歧视和恐吓,她要去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让人们踩踏,为自己赎罪。(2分)9.(6分)示例一:赖小四自杀的结局安排合乎情理。①从情节来看,赖小四忠于清朝,清朝灭亡,自杀成了他唯一的结局。②从人物形象来看,赖小四是为了一句承诺就坚守二十多年的人,他信守承诺的性格决定了他会为清朝殉葬。③从主题来看,赖小四自杀的悲剧结局引人深思,表达了对时代变迁中的人物命运的关注,也表达了对愚忠的反思。(每点2分)示例二:赖小四自杀的结局安排不合情理。①从情节来看,尹默君告诉赖小四,他们都是为国家守江山,赖小四已完成了自己的守护任务,没有必要自杀。②从人物形象来看,赖小四戍边,要对付的不是“国人”,而是“红发的洋鬼”,他信守承偌,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尹默君对他表达了崇敬,对他的功劳进行了肯定,他没有理由自杀。③从主题来看,赖小四一直坚守职责,在时代变迁中成为“一个被遗忘的戍者”,小说表达了对“戍边者”的敬意。赖小四自杀的结局安排无益于主题表达。(每点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3分)BDF11.(3分)C12.(3分)D13.(8分)(1)大凡人们争斗,必定把自己感到憎恶当作辩解,不把自己感到耻辱当作理由。(“凡”,大凡,凡是;“以……为”,把……当作;“故”,理由。每点1分,句意1分。)(2)楚王问道:“有才能的人身处穷困卑微之中时,富贵的人可以让他感到耻辱吗?”(“处”,处于;“贫贱”,穷困卑微;“辱”,意动用法,感到耻辱。每点1分,句意1分。)14.(3分)①俳优等人面对自己同伴,不感憎恶,不争不斗;②被窃者面对窃猪者,奋起抗争,不避死伤;③孔子面对挑衅者,主动避让,恬退自安。(每点1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宋钘先生说:“宣明了被人侮辱而不以为耻辱,就能使人们不争斗。人们都把被侮辱当作为耻辱,所以会争斗;如果懂得了被侮辱算不上是一种耻辱,就不会争斗了。” 回复他说:“这样的话,那么先生也以为人之常情是不憎恶被人侮辱的吗?” 他说:“虽然憎恶被人侮辱,但并不把被侮辱当作是耻辱。”回复他说:“像这样,那就一定达不到先生所追求的目标了。大凡人们争斗,必定把自己感到憎恶当作辩解,不把自己感到耻辱当作理由。现在那些滑稽演员和唱戏的优伶、供人取乐的矮子、被人戏弄的奴仆,受到辱骂欺侮却不争斗,这哪里是因为他们懂得了被人侮辱算不上是一种耻辱的道理呢?然而他们不争斗,是因为他们不憎恶被人侮辱的缘故啊。现在如果有人进入人家的沟中,偷了人家的猪,那么失主就会拿起剑戟去追赶窃贼,甚至不避死伤,这哪里是因为他把丢失猪看作为耻辱呢?然而他不怕争斗,是因为憎恶窃贼啊。这样看来,争斗不争斗,不在于感到耻辱还是不感到耻辱,而在于憎恶还是不憎恶。现在宋先生不能消除人们对被人侮辱的憎恶,而致力于劝说人们别把受侮辱看作为耻辱,岂不是错得很厉害了吗?材料二:楚王问道:“有才能的人身处穷困卑微之中时,富贵的人可以让他感到耻辱吗?”征君回答说:“从前孔子在沂水钓鱼,季孙的车子从这里经过,有个跟随的人拉住孔子的衣服大声叱骂他,孔子扬起钓竿要走。那个随从按住他的钓竿说:‘不要走。’孔子于是背着钓竿歌唱,随从扯裂了钓竿并且拿钓竿打孔子。鲁国人说:‘这是孔丘。’随从说:‘我知道是孔丘,故意击打他罢了。凭借鲁国这么多人,侮辱一个低贱士人,有什么值得说的呢’等到孔丘到鲁国代理国相,鲁国人和季孙的随从争斗。随从差点被打死,季孙听说之后发怒,将上百名从者逮捕,给他们戴上刑具来见孔子。当时,鲁人都相继前去,来看孔子处理政事,因为从者和孔子之间有仇恨,而季氏是鲁国实际的掌管者。不久从者死了,孔子说:‘我听说告状的人死于上天的惩罚,是君子的幸运;罪名还没有确立就被带上刑具,是小人的幸运。’由此看来,穷困卑微的人怎么会被富贵者侮辱呢?穷困卑微却不感到受到侮辱,那么做官就不会结党营私;不做官就会无欲无求,独自实现他的志向而能够保全天性了吧?圣人的心,尽于天命,怎么能追踪到他的想法呢?”楚王说:“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3分)A16.(6分)①以景衬情,以垂柳柳条丰盈柔美来衬托诗人病起赏春的孤单寂寞。②细节描写,以折柳的动作细节来表达诗人无人共赏的寂寞与欲折柳寄人的渴望。③反问,以反问来强化有柳可折而无人可寄的失落感伤。(每点2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6分)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18.(6分)A.这件事情令人忧虑;B.很多食品是高糖的;C.糖醇吃多了也不好。(每句2分)19.(4分)(1)语句②将“则认为很可口”改为“才会让人感到很可口”。(2)语句④将“至少加到15%以上的糖”改为“至少加到15%的糖”。(3)语句⑥将“克制”改为“控制”。(4)语句⑨将“一份冰淇淋如果再加上”改为“如果再加上一份冰淇淋”。(每处1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20.(3分)①心不在焉 ②袖手旁观 ③手无寸铁(每空1分)21.(3分)①“乱糟糟”写出了街上的特点,表现了局势的混乱。“沉稳”写出了卢嘉川的步伐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物的性格。②删掉它们,就削弱了描写的生动性、形象性。(每点2分)22.(4分)李芝庭认为知识分子抗日很难,因为没有武器,但卢嘉川认为爱国不一定拿枪,进行宣传也是抗日。(按要求概括观点各2分)四、写作(60分)23.(60分)例文:关爱是具体的非虚空的一位贵妇人在剧院里为剧中人物的悲惨命运啜泣不已,但她的马夫就在戏院外面冻得快要死去。无疑,贵妇人有仁爱之心,但她的关爱是虚空的,她同情的是虚拟的剧中人物,而对眼前需要实际关爱的马夫视而不见。由此可见,我们要爱具体的人,不要总是想着爱抽象的人。关爱、同情,这些人类普遍有价值的情感需要现实付出,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和思想里。叶公好龙,嘴上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形。关爱农民,就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让他们种粮有收成不愁吃穿,孩子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有保障;关爱工人,就要让他们有班上有活干有钱赚;关爱商人,就要让他们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关爱企业家,就要在融资生产税收上处处提供便利;关爱学生,就要提供教学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作业量;关爱教师,就要减轻各种非校园负担不搞各种形式主义的网络学习……凡此种种关爱,落地见效才是真。否则,只能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噱头,成为某些主事者增添颜面的幌子。关爱是具体的行为,不是漂亮的虚空言辞。爱全人类容易,爱一个人难。去帮助一个人,比宣称我爱人类要困难的多。口头上说爱全人类,这很容易慷慨激昂地来表达,谁都会。不如来一个实实在在的关爱行动,这比大话聊天要好得多。去帮助一位看不起医生的病人,去老少边穷地区帮助一位孤寡老人,去帮助一位孤儿上小学中学大学,去帮助一位陷入生活绝境的人……这些帮助,都很具体很实在,在现实社会中需要大力弘扬。社会上也确实有不少各种志愿者,在身体力行地做着各种关爱行动。一个人,只要有爱心并把这种爱心付诸实践,那么他就有价值也对他人有价值。否则,他就是嘴上有爱行动冷血的人。古往今来,很多战争的发动者,高喊爱国家爱人民的口号,却极力宣传侵略口实骗取老百姓的信任,大举入侵他国,生灵涂炭,万户萧条鬼唱歌。比如俄乌冲突,俄军在所谓正义的旗帜下,战死的军人目前接近七万,乌军也有两三万,这是一个恐怖的数字,多少家庭失去亲人将长期处于悲痛中,数千万乌克兰平民流离失所苦熬岁月。可是,有很多人看不到这些伤痛,天天叫嚣着“乌拉”为战争加油。新航程正开启,社会主义价值观逐步落实到个人头上了,也就能构建好人类命运共同体。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两段材料都在谈论“爱人”,材料一出自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将“梦想中的爱”与“切实的爱”进行比较,材料二实则是对材料一的解读和现实讨论,引导我们在“爱具体的人”和“爱抽象的人”中间做出优选。综上所述,我们要深入人性幽微处观照个体的所思所行,勇敢剖析自己,谦卑地内省,选择关爱真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书本理论和话语。真正的爱,一定是对具体人的关爱,要爱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而不是爱所谓生活的意义。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人对共同体的价值主要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共同体中其他人的生存条件。”也就是说感情、思想行动要有高度的统一,只有感情和思想,没有实践是没有价值的,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写作时,考生既可以着重讨论两种爱的关系;也可以联系现实,深入分析“爱具体的人”如何帮助我们过好一生。在行文思路上,首先可由社会现实或现象引出观点,如关爱是一种具体的行为,而不是一种意识和思想,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采用对比式论证结构,然后运用例证和引证,说明行动胜于空想,如纸上谈兵的赵括,成语故事闭门造车,蜀之鄙二僧的故事中富和尚的南海之梦等,再如墨子的名言“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行者行不果”等,证明只有思想,没有行动,结果概率永远为零。最后归结全篇,重申论点,提出落实由内心到行动的号召。立意:1.行动远胜于思想。2.关爱他人贵在行动。3.行动上的关爱胜过意识的虚无。4.关爱他人让我们从现在做起。
学易金卷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语文(新高考九省卷02)(参考答案)
2025-04-12
·
5页
·
113.3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