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易金卷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语文(上海卷)(考试版A4)

2025-04-12 · 10页 · 137.2 K

2025高考考前押题密卷高三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所在学校及班级等填写清楚。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自见者不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子>四章》)(2)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3)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反问语气否定秦国统治者夺取、使用六国财富的做法和态度。2.按要求选择。(5分)(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讨论媒介文化必然要讨论消费社会,后者不仅是前者赖以产生的氛围,也是前者必要的社会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费社会的逻辑之中包含着媒介文化的发展逻辑。①因此,解析媒介文化的最佳途径就是解析消费社会②即现代大型技术统治组织是怎样引起无法克制的欲望③而且又是怎样创建了用以取代旧的不同阶级的区分的新的社会等级④消费社会的到来揭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图景⑤而媒介文化正是这一社会图景的最显眼的标志和最突出的表征A.④②③⑤① B.⑤②③①④ C.②③④⑤① D.①④⑤②③(2)以上语段摘自《媒介文化十五讲》,某校图书馆想把这本好书推荐给高三年级的同学们,以下推荐语中不合适的一项是()(2分)A.此书被收录于名校通识课程系列丛书B.此书力图引导读者认识复杂文化现象C.阅读此书必能助力高三学子考入理想学府D.诚意推荐给有志报考新闻专业的同学们阅读70分(一)(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以下书籍资料,完成各题。“中国戏曲的现代意义”主题论坛对话录(节选)论坛参与者:戏曲史学专家廖教授澳大利亚汉学家M教授传统戏曲爱好者杜先生廖教授发言1:中国戏曲本身无所谓“现代性”,只能说当下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中国戏曲的现代意义。戏曲不是精英的文化形态,其作品自古不入经史子集,不进入圣贤儒统的政治结构,却是渗透到民间文化的角角落落,与老百姓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情感联系,这是大家喜欢戏曲的很重要的原因。陕西人就爱吼一声秦腔,河南人就爱听豫剧。鲁迅散文《社戏》里的描写是大家都熟悉的,戏曲是社会民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状况至少持续了一千年,曾经一度停止,现在又开始复活。比如在湖南临武县的小山村,傩戏曾停演三十多年,现在每年都演十几次。人类三大古老戏剧样式中的古希腊悲剧、印度梵剧都消失了,中国戏曲却还活着。它还活着,这是最重要的。今天,文化多样性正在成为世界性的呼声,中国戏曲活着,就让我们有一个与西方文化对照的自己文化的鲜活样本,从而可以感受人类不同文化形态的不同质地。M教授发言1:我看过昆曲《红楼梦》《牡丹亭》,它们有一种梦幻般的美,很特别。中国传统戏曲是世界伟大的传统戏剧形式之一,无论是其音乐、舞蹈、歌唱、服装、姿态、化妆或是舞台展现,都值得被欣赏、被分析。但依我看来,戏剧在社会中的角色同样是个十分有趣的、非常值得研究的领域。我们可以更具体地问:为什么人们会想去写作、表演或是欣赏戏剧?是为了娱乐、教育、道德提升、神明崇拜,还是兼而有之,或是有其他的原因?您刚谈到中国戏曲正在复活,我希望您这么说是对的,但我不确定能不能这样说。1953年中国人口普查,农村人口占到90%;而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各占一半。我听说现在城市的人口比农村人口要多。几年前,《戏剧报》上有一些辩论,传统戏剧是否会灭亡。农村人口变少了,他们热爱的戏曲会衰落。我希望这种文化不会因此而灭亡。杜先生发言1:戏曲没有了过去的生长环境,味道就变了。现在农村办红白喜事请人吹喇叭唱戏,热闹就行,不讲究质量。演员也青黄不接,很多都改行了。M教授发言2:很多国家的古典戏剧发展都遇到当代文化的挑战。相比之下,中国戏曲的处境可能更艰难一些。2016年是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然而关注莎士比亚的人远比关注汤显祖的人多。我当然非常肯定莎士比亚是伟大的,但是也会好奇,为什么这两位伟大的剧作家的待遇会有如此的差别?廖教授发言2:汤显祖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与莎士比亚在西方文化中的位置是不同的。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戏剧源头,也是正宗的文学源头,今天仍被称作西方尤其是英语文学的鼻祖。讲英语文学当然要从莎士比亚讲起。英语占领了全球,莎士比亚也就受到了最高推崇。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戏曲处在小道、末技的最低位置,不入士大夫法眼,在这样的风气下,汤显祖的《牡丹亭》也就被认为是“不入流”的。今天我们谈戏曲的影响力,同样离不开时代风尚的托举。要获得广泛认可,就必须走出既定的小圈子,走进主流人群、尤其是年轻人的心中,比如青春版《牡丹亭》的改编,一下子带起来一批“80后粉丝”,已经成为中国戏曲现代化转型成功的典型案例。M教授发言3:我同意廖先生的观点。年轻人是未来的一代,要让他们喜欢戏剧,这一点很重要。但现代化太多,就会丧失传统。青春版《牡丹亭》还是不错的,精华被保留下来了。廖教授发言3:现代版的戏曲与原生态戏曲不一样,要怎么权衡?在中西方文化夹杂的形势下,中国戏曲究竟要走向什么方向?现代文化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多样性,尤其是现代多媒体的传播渠道又给多样化的文化形态增加了一些复杂的因素。要找到戏曲在当代社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方向,让戏曲文化真正传承下去,确实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中国戏曲的核心究竟是什么?杜先生发言2:有些跟风的改编戏曲很像西方的歌舞剧,只是披上了戏曲的外衣,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个味儿。最近刚看过廖教授的新书《气韵与格局》,里面有对戏曲核心价值的分析,说得太对了,中国戏曲最有特点的就是这种写意的美。廖教授发言4:是啊,这种独特的东方美学意蕴完全可以超越时代。3.依据“廖教授发言2”能够作出的一项推断是()(3分)A.汤显祖应该拥有和莎士比亚同样高的历史文化地位。B.《牡丹亭》走红后,汤显祖已获得更高国际知名度。C.演员练好基本功,年龄再大都能获得年轻观众青睐。D.昆曲的影响力并不是完全来自剧种本身的艺术魅力。4.聚焦话题“中国戏曲的现代化发展”,以下对发言者态度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A.廖教授和杜先生不仅满怀期待,还很有信心。B.M教授和杜先生认为有些创新改编令人忧虑。C.廖教授和M教授的看法明显不同,针锋相对。D.杜先生的态度模棱两可,对该话题不想深谈。5.观众在评论区留下了对两位教授发言特点的点评,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廖教授不愧是戏曲史学专家,说起话来就是高屋建瓴、条理清晰!B.M教授发言很真诚也很得体,农村人口比例这个切入点找得真好!C.两位教授都喜爱戏曲,语言都特别抒情,M教授表达更委婉一些。D.两位教授有时都抛出问题不自己回答,看来是要大家一起想答案啊。6.请以《红楼梦》中的人物故事为例,向M教授解说中国古代社会“戏曲不入士大夫法眼”的现象。(3分)7.论坛结束后一般会进行总结、形成报告。请根据对话录(节选),帮助主办方围绕论坛主题,概括发言者的共识及留待未来继续探讨的问题(120字左右)。(4分)(二)(16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6分)蒙古的歌冯至“蒙古是一个野兽,是无愉快的。石头是野兽,河水是野兽,就是那蝴蝶也想来咬人。”在一篇苏联的短篇小说里这样写着,读起来像是一首歌,一首唯一的蒙古的歌,正如古时鲜卑民族所唱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②幻想在陌生的地方盘桓着。小学时候读地理,总以为青海是一片青色的死海,而蒙古只有黄色的旷野的荒沙。后来又听先生讲到沙漠上的幻洲,那的确很有趣味,不可不遭逢一次,骑着马或是骆驼,缠头,身披黄色的、红色的袍,手持长杖:这种憧憬不知怎么又转移到尼罗河畔的金字塔了。只可惜,经验与年岁俱增,自己的世界反倒日见狭窄。抱定志愿说是要到南北冰洋去探险的那样的童心,等到中学毕业时已经做梦都梦不起来了。自此以后,我脑里所萦回的,也无非是些眼前切身的事,而所谓戈壁上的蒙古人会不会对着天空的幻洲唱出歌来的问题,再也无心想起了。③可是后来偶然在一个晚餐席上我却听见蒙古的歌了。那是在H埠,地近寒带,冬天的路上结着很厚的冰,许多不大熟识的人聚在一家饭店里。席间,含笑的主人立起来了:今晚不是容易的事,大家会在一起。请大家留个纪念在今晚的席上。④片时的静默。一个矮而胖的俄国人说话了,用纯熟的中国语:“诸位!这里,关于俄国的歌,大家一定听得很不少了,在街上,在公园,在咖啡店。我今晚要唱一首异乡的歌,愿得主人的允许。”⑤大家都很惊讶,是什么呢?⑥“蒙古歌。”⑦出乎意外,一片鼓掌的声音。⑧不过是新鲜罢了,意义也不懂,声音也很沉闷,比起《四郎探母》《空城计》来,太不能使听众陶醉了。但都很注意地听,不过是新鲜罢了。⑨催眠歌似的,没有抑扬高下,使人如置身于黄土的路上,看不见山,看不见水,看不见树木,只有过了一程又一程的黄土。是的,在这歌里,霞都不会红,天也不会青,——是一个迟钝的人在叙说他迟钝的身世。歌中自然也有转折,无论往哪边转也转不出它那昏黄的天地。⑩唱歌的人的态度却是严肃的。这样的歌,在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境界里,似乎太不生色了。但如果是白日无光,冷风凄凄地吹着的下午,从一个孤孤单单的帐篷里发出来这个声音,也未必不相称吧。——什么事都是因缘,谁想得到呢,这沙漠里的一朵灰色的花,向来不大有人采摘的,也会有今日飘落在光明的电灯光下,洁白的桌布上面,而它的声浪吻着两旁陈列着的西方的雕像。唱歌人的态度始终是很严肃的。席散后,我请求这位俄国人,能够一起出去散一散步吗?他说可以,我们便从这热腾腾的屋里走出来了。我们到了清冷的夜的空气中,感谢的很呢,使我今天听见了这个奇怪的歌。他说并不奇怪,他的故乡是恰克图,同蒙古人做买卖的他的同乡们差不多都会唱这样的歌。“但是,什么意义呢?”“意义是很悲哀的,他们的马死了,他们在荒原里埋葬这匹马,围着死马哭泣:老人说,亲爱的儿子,你不等我你就死去了;壮年说,弟弟呀你再也不同我一起打猎了;小孩子叫声叔叔,几时才能驮我上库伦呢;最后来了一个妙龄的女子,她哭它像是哭她的爱人。”“就意义说,这是一首很好的哀歌呀,真想不到他们也有这样好的歌。但是声调怎么这样沉闷呢?我只觉得蒙古是一个野兽,无愉快的。就是蝴蝶也想咬人呢。像你们的一位作家所说的一样。”俄国人似乎是在笑我幼稚,他说:“那不过是片面的观察罢了。什么地方没有好的歌呢。无论什么地方的人都有少男少女的心呀。不过我们文明人总爱用感情来传染人,像一种病似的。至于那鲁钝而又朴质的蒙古人,他们把他们的爱情与悲哀害羞似的紧紧地抱着,从生抱到死,我们是不大容易了解,不大容易发现的。”夜里非常冷,我们在街上走着,一直走到江滨,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深深吸了一口气。8.分析开头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9.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⑨段描写蒙古歌声的语句。(4分)10.为什么文章中间连续两处说唱歌人态度是严肃的?(4分)11.唱歌者认为:文明人爱用感情来传染人像似一种病态,而我们不大容易了解和发现蒙古人的情感表达。请你评价这个看法。(4分)(三)(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苏轼南溪得雪真无价,走马来看及未消。独自披榛寻履迹,最先犯晓过朱桥。谁怜破屋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惟有暮鸦知客意,惊飞千片落寒条。12.下列关于本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直言南溪得雪之难得,抒发对自然美景的赞叹。B.颔联以“独自”探寻的描述,暗含无人相伴的遗憾。C.颈联化用前人诗句,丰富诗句内涵并深化作者情感。D.尾联以拟人手法写暮鸦,巧妙营造物我交融的意境。13.以下是针对本诗主题的讨论,请你参与讨论,说说自己的看法。(5分)A:我认为本诗以表现作者生活的闲适为主要基调。B:我不认同你的看法。我认为本诗主要表达的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忧虑。(四)(19分)阅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