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01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3分)C2.(3分)B3.(3分)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3分)C5.(3分)D6.(6分)第一问:①甲侧重于研学旅行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系;②乙侧重介绍文物部门是如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研学旅行模式;③丙侧重于研学旅行实际操作的注意事项。第二问:因为三位嘉宾的身份不同。(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7.(3分)A8.(6分)①有生命的动物值得怜惜;②凡事多看多做就会熟悉;③生活中充满趣味。9.(6分)①结构松散:本文不像一般的散文有特定的线索,而是行文散漫率性;②语言朴实:本文语言不像一般散文一样典雅庄重,而是洋溢着地方特色和儿童的活泼浪漫;③主旨浅近:本文主题不像一般散文一样深刻,而是从儿童的视角观察社会,体悟日常。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10.(3分)ACF11.(3分)A12.(3分)B13.(10分)(1)我要使敌军队列不能稳固,后队士兵想逃跑,我军擂鼓呐喊,乘势进攻敌人,(迫使)敌人溃败逃走,这该怎么办?(2)袁尚、袁熙兵败逃往上谷郡,引领乌桓兵多次进入边塞作乱。参考译文: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说:“率领军队深入他国境内,敌我势均力敌,双方相对观望,众寡强弱相等,谁也不敢率先发起进攻。我要使敌军队列不能稳固,后队士兵想逃跑,我军擂鼓呐喊,乘势进攻敌人,迫使敌人溃败逃走,这该怎么办?”太公答道:“要做到这样,就须派遣部队到距离敌军十里的地方,在敌军两侧埋伏起来,另派遣车骑在敌军百里处前后奔驰,多树旌旗,增设金鼓。两军交战后,我军擂鼓呐喊,各路部队同时向敌人发起进攻。敌军将帅必然恐惧,士兵必然惊骇,以致大小部队互相不能救援,官兵不能照应,敌军就必然失败。”武王问道:“假如敌方所处地势不便我军在其两旁设伏,我军车骑又无法在敌阵前后奔驰,同时敌人又发觉了我军行动企图,预先有了充分的准备。我军士气沮丧,将帅心怀恐惧,与敌交战也无法取胜,这该怎么办?”太公答道:“君王所问的问题真是精妙深奥啊!像这种情况,(应当)在交战前五天,就先向远方派出斥候侦察,窥探敌人动静,审察弄清敌人前来进攻的情况,预先设下埋伏等待敌军。一定在险要的地方同敌军相遇,疏散开我军旌旗,拉开我军行列的距离,奔驰到敌军前方与敌人相对抗。刚一交战立即撤退,不停地击锣发出退兵的命令,(诱敌深入),超过我军设伏处三里的地方再回头反击,这时伏兵乘机而起,或抄袭敌军两翼,或攻击敌军前后。只要全军迅猛出击,敌人必败而逃。”武王说:“说得好啊!” 材料二: 凡是跟敌人作战,必须选拔勇将精兵,让他们担任先锋,一方面能够鼓舞我军士气,一方面可以挫杀敌人的威风。兵法说:“用兵打仗没有勇将精兵担任先锋,必然要遭到失败。” 东汉献帝建安十二年,(袁绍之子)袁尚、袁熙兵败逃往上谷郡,引领乌桓兵多次进入边塞作乱。曹操率兵征伐。同年夏季五月,部队到达无终;秋季七月,洪水泛滥,沿海道路不能通行。田畴请求担任向导,曹操同意了,率领军队出卢龙塞,雨水泛滥成灾,塞外道路断绝不畅通。于是开山填谷五百多里,经过白檀,越过平冈,路过鲜卑部落领地,向东奔赴柳城。当距柳城快二百里时,敌人才发觉。于是,袁尚、袁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等率领几万骑兵前来堵击。八月,(曹操)率军登上白狼山时,突然与敌人遭遇,而且敌军兵力众多。曹军的军备物资在后方,披挂铠甲的士兵很少,所以曹操身边的人都很恐慌。曹操登上高处观察敌情,发现敌军阵势紊乱不整,于是挥军出击,并派猛将张辽担任先锋。(结果)大败敌军,斩杀蹋顿及有名号的首领以下多人,收降胡、汉军民二十多万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4.(3分)C15.(3分)①“且待渊明赋归去”借用陶渊明写《归去来兮辞》的典故,传达出诗人志向难酬、不满时政、思乡且欲归隐的想法,表现了作者孤独、不得志的情感;②“共将诗酒趁流年”写出诗人想和友人在流逝的岁月中共同饮酒作诗的期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期待与朋友相聚的温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网罗天下放失旧闻(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3)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17.(3分)D18.(3分)示例:①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是文明交流的精神隔膜”之类也可)②才能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就能让人类文明和谐繁荣”之类也可)③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2分)19.(3分)《千里江山图》中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历经千年而未衰,即使在幽暗的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主创团队正是从这一细节处提炼出“青绿”的意象。20.(3分)①A处引用“连朝浓雾如铺絮,已识严冬酿雪心”不需出处,因为作者把引用的内容化到自己语言中,成为作者语言的一部分,作者只取其意思,没有别的用意。加上出处,反而影响语言的连贯性。②B处的引用需要出处,因为作者的目的是论证中国茶历史悠久,有了出处就表明引用内容的准确真实,有来历,能够增强说服力。21.(3分)构成:“平易近人”“沉睡”赋予文物人的情态动作;表达效果:把无生命的“文物”拟作有生命的“物体”,生动的呈现了文物的数字化传播在拉近文物(文化)与人的距离,增强公众对文物的认知体验等方面的作用。四、写作(60分)例文:人生既是轨道也是旷野人生之路,究竟是一条既定的轨道,还是一片无垠的旷野?这一问题自古以来就困扰着无数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有的人将人生视为一条固定的轨道,执着地沿着它前行;而有的人则将人生视作一片广阔的旷野,勇敢地探索未知,不断定义自己的人生。在我看来,人生既是轨道,也是旷野,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选择与探索。人生如轨道,意味着人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在这个轨道上,我们扮演着各自的角色,遵循着社会的规则与期待。年少时求学,成年后工作,到了一定年龄后进入婚姻,这样千篇一律稳定的生活保证我们的人生不会出错。但是,这种轨道式的生活也容易让我们陷入舒适区,失去对未知的渴望和探索的勇气。可是,人生同样是一片旷野,意味着它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未知性。在这片旷野中,我们可以摆脱既定的轨迹,勇敢地探索未知,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放弃自己中年稳定的生活,毅然追求自己热爱的绘画,病死荒岛之上。已经去世的克兰德最后被世人认可,他的画变得千金难求。他在稳定的生活之外收获不一样的人生,但你能否认这样的人生不精彩吗?这种旷野式的生活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但它也让我们更加充实和成长。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与探索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我们既需要轨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需要旷野的挑战和未知性。只有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实现这一平衡,我们需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同时,我们还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尝试新的事物,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轨道与旷野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写下火遍全网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顾少强毅然决然地辞去稳定的教师的工作,怀揣着仅有的1万多块钱离开了十几年的“轨道”,奔向“旷野”,看遍世界,体验更丰富的人生,这何尝不是她倾听内心之后的选择。这种敢于尝试,敢于偏离轨道的人生往往会收获更多的精彩。 人生既是一条轨道,也是一片旷野。“轨道”给了我们安全感,而“旷野”给了我们不确定性,要真正能享受这种不确定性,能在这种不确定性中找到自己确定的内心,才能在属于自己的人生旷野中自得其乐。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求,在轨道与旷野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理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学易金卷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语文(全国甲乙卷通用02)(参考答案)
2025-04-12
·
4页
·
116.5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