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海淀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5-04-16 · 13页 · 2.6 M

2025北京海淀高三一模语文2025.04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重视“势”是中国人看待自然和社会的一种独特方式。势,古字作“埶”,字形从“坴”从“丸”,“坴”为高土墩,“丸”为圆球,意为圆球处于土墩的斜面即将滚落。《孙子兵法》中“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即是此意。“势”源于土墩斜面给人的倾向感,以及斜面对圆球可能产生的加速作用。一个系统内在的张力或外界的影响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它们对逆势而行者起着阻遏进程或改变方向的作用,对顺势而为者则起到加大运动速率的作用。在中国思想史上,兵家最早系统探讨了“势”的概念。《孙子兵法》中“势者,因利而制权也”,指出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以达成有利“态势”,这是孙武势论的核心。在政治领域,法家势论更强调“权势”等含义。《韩非子》中“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把“势”看作统治者所拥有的优势或特权。自汉末六朝开始,艺术、文学等领域也引入了“势”的概念。东汉蔡邕重视书法的“笔势”,东晋顾恺之提出以静态的画面来表现动态的“气势”,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专章论述“文势”。在长期发展中,“势”融合了多种含义,形成了四个基本内涵。首先是“位置”,相对位置的差异是产生“势”的先决条件,这位置既可指物理空间上的,也可指社会政治中的。其次是“力量”,既指有形的力量,也指潜在的威慑。这种力量由位差带来,又是形成位差的原因。位置和力量反映的是事物在特定时刻下的静态特征。第三是“趋向”,强调“势”蕴含的动态性。这趋向既表示一种微观运动的方向,又表示一种宏观发展的状态;既可能是已经在变动中的过程,也可能是引而未发但已露征兆的积蓄状态。第四是“策略”,“势”体现着结构性与能动性的统一。谈势者必然会论及对“势”的谋划和利用,重视在把握“势”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行动。(取材于张磊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古人将“势”区分为“自然之势”和“人设之势”。如果是自然之势,就要顺势而为;如果是人设之势,就要审时度势。无论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还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中都充满了“谋”的智慧。古人将“势”进一步推广到文学、艺术等领域,是创造性的运用。宋代山水画家郭熙的《林泉高致》中有一段著名论述:“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流则远矣。”一“锁”一“掩”,便形成了艺术的张力,创造出一个回荡不已的空间。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极富节奏感,参差有致,空灵通透。自然山川不会按人的审美意愿存第1页/共13页在,而中国画可以用云雾取舍等手段,自由组合,形成构图上的“势”,以墨线的轻重虚实、力度的强弱刚柔、走势的斜正向背等,使所描绘的苍松翠竹、悬泉飞瀑、崩崖坠石等都呈现出一种趋向、一种性格,这则是笔法上的“势”。这是以绘画手段在自然山水中提炼出的“势”,能引导人体悟出一种“境”。这种“境”,是客观的自然山川所没有的,是审美主体的感悟加之于审美客体而形成的,在中国绘画、诗歌、园林艺术等方面均有体现。“笔势”是书家营造生命联系的一种方式,它使相对孤立松散的汉字组合形成呼应与关联,体现着中国艺术的审美取向。从东汉蔡邕作《九势》,到王羲之作《笔势论》,再到智永作“永字八法”,书家对“笔势”做了深入的探讨。“笔势”就是书法中往来运动的态势,通过造成线条内在的冲突,使本来直来直去、一笔而过的线条,有意一波三折,使线条之间不连而连、连而不连,由此见出线条内部生命的往复回环,成为融通一体又富有节奏的生命之线。“笔势”赋予了汉字线条丰富复杂的变化,书法有了“势”才真正展现出生命来。比如米芾就是通过侧锋刷字、书备八面、往垂收缩等笔法造势,创造了独具个性的书法生命形象。(取材于朱良志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三“势”是中国看待世界和国家关系的重要视角,“谋势”在当代呈现出新的内涵。首先,从“趋势”的角度看,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是基于国际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而对世界发展大趋势作出的科学判断。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各国的利益相互交叉融合,形成相互依赖的紧密关系。同时,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合作才能解决。这些变化共同构成了世界的整体性、联系性的大势,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必然选择。其次,从“形势”的角度看,中国关注大国间的格局变化,重视中国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通过建立新机制以引领势态的走向。与“倚强凌弱”的强权政治关系以及“大国必然陷入冲突”的对抗性观念不同,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在国家关系层面“谋”的是和平、公正、合作、共赢之“势”。为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努力在中美关系、金砖国家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等层面有所作为。最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谋势,需要自身力量作为前提和基础,需要不断提升的“势力”,即应对风险的国家能力,特别是国家韧性能力——有效应对危机而保有自身稳定性的能力。首先要提升国家识别风险的能力,减少外部和内部风险对国家的冲击和损害;还要提升国家应对风险的灵活能力,以应对不确定性的变化,建设“柔软性国家”;同时也要强化“底线思维”,守住底线才能守住国家的根本。这三个方面实际上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谋势”的方向性、关系性和基础性特征,展现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有为之路。(取材于刘雪莲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内外因素相互影响,推动事态沿着一定方向加速发展以后,才形成了“势”。B.中国古人在军事、政治、艺术、文学等领域,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势”的内涵。C.事物的位置差异和力量大小反映了“势”的静态特征,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第2页/共13页D.可能的运动方向、引而未发却已露征兆的积蓄状态,都是“势”的动态性的体现。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战而屈人之兵”属于“自然之势”,强调要顺应天时。B.中国山水画的“势”与“境”都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特性。C.相对孤立松散的汉字组合,因书法“笔势”而呼应关联。D.米芾的“侧锋刷字”突破了古代书论中对“势”的追求。3.根据材料三,下列“谋势”的三个角度与具体做法的对应,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趋势角度②形势角度③势力角度[甲]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乙]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行动纲领[丙]金砖国家扩容与“全球南方”战略合作A.①—甲②—丙③—乙B.①—乙②—甲③—丙C.①—丙②—乙③—甲D.①—甲②—乙③—丙4.根据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势利导”体现出了“势”的策略性内涵。B.“鼎足之势”形象地描述了位差带来的势能。C.“形离势合”可用来说明中国书法艺术的张力。D.“大势所趋”意味着要对发展趋势作科学判断。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以下诗句是如何营造“势”与“境”的。(6分)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节选自李白《蜀道难》)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材料一《春秋•隐公五年》:“宋人伐郑,围长葛。”【1】【2】《谷梁传》:“伐国不言围邑,此其言围,何也?久之也。伐不逾时,战不逐奔,诛.不填服。苞人民,殴【3】牛马,曰侵。斩树木,坏宫室,曰伐。”注释:【1】填:通“镇”,镇压。【2】苞:通“俘”,俘获。【3】殴:驱赶。材料二《春秋•僖公二十八年》:“春,晋侯侵曹,晋侯伐卫。”《公羊传》:“曷为再言晋侯?非两之也。然则何以不言遂?未侵曹也。未侵曹则其言侵曹何?致其意也。其意侵曹。则曷为.伐卫?晋侯将侵曹,假.涂于卫,卫曰不可得,则固将伐之也。”材料三《春秋》之说曰:“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周礼•大司马》九伐之法曰:“贼贤害人则伐之,负第3页/共13页固不服则侵之。”然则所谓伐之者.,声其恶于天下也。声其恶于天下,必有以厌于天下之心,夫然后得行焉。古之守【1】臣,有朘人之财,危人之生,而又害贤人者,内必弃于.其人,外必弃于诸侯,从而后加伐焉,动必克.矣。然犹校德而后举,量力而后会,备三有余以用其人:一曰义有余,二曰人力有余,三曰货食有余。是三者大备,则又立其礼,正其名,修其辞。其害物也小,则诰誓征令不过其邻;虽大,不出所暴;非有逆天地横四海者.,不以动天下之师。故师不逾时而功成焉。斯为.人之举也,故公之。公之,而钟鼓作焉。夫所谓侵之者,独以其负固不服而壅王命也。内以保其人,外不犯于诸侯,其过恶不足暴.于天下,致文告,修文德,而又不变,然后以师问焉。是.为制命之举,非为人之举也,故私之。私之,故钟鼓不作。斯圣人之所志也。周道既坏,兵车之轨交于.天下,而罕知侵伐之端焉。是故以无道而正无道者有之,以无道而正有道者有之,不增德而以遂威者又有之,故世日乱。一变而至于战国,而生人耗矣。是以有其力,无其财,君子不以动众;有其力,有其财,无其义,君子不以帅师。合是.三者,而明其公私之说,而后可焉,呜呼!后之用师者,有能观乎侵伐之端,则善矣。(取材于柳宗元《辨侵伐论》)注释:【1】朘:剥削。6.下列对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诛.不填服诛:讨伐B.假.涂于卫假:借C.动必克.矣克:战胜D.其过恶不足暴.于天下暴:施暴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则曷为.伐卫B.然则所谓伐之者.斯为.人之举也非有逆天地横四海者.C.内必弃于.其人D.是.为制命之举兵车之轨交于.天下合是.三者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负固不服则侵之依恃险固之势而不臣服,就要征讨他B.声其恶于天下向天下宣告他的罪恶C.私之,故钟鼓不作偏爱他,所以不鸣钟击鼓地声讨D.而罕知侵伐之端焉很少有人知道“侵”或“伐”的缘由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4页/共13页A.三则材料都谈到了《春秋》所载的“侵”与“伐”,但是角度有所不同。B.柳宗元认为以“伐”的方式用兵,就要做好“义”“人力”“货食”等方面的准备。C.柳宗元认同《谷梁传》“伐不逾时”的观点,肯定了信义在战争中的必要性。D.柳宗元写《辨侵伐论》提醒后世用兵者重视“侵”与“伐”的区别,减少战争危害。10.根据材料三第二、三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侵”与“伐”的条件。(6分)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3题。(共12分)泛溪【1】杜甫落景下高堂,进舟泛回溪。谁谓筑居小,未尽乔木西。远郊信荒僻,秋色有余凄。练练峰上雪,纤纤云表霓。童戏左右岸,罟弋【2】毕提携。翻倒荷芰乱,指挥径路迷。得鱼已割鳞,采藕不洗泥。人情逐鲜美,物贱事已睽【3】。吾村霭暝姿,异舍鸡亦栖。萧条欲何适,出处【4】无可齐。衣上见新月,霜中登故畦。浊醪自初熟,东城多鼓鼙【5】。注释:【1】此诗为杜甫居草堂期间所作。溪,指草堂边的浣花溪。【2】罟弋:捕鱼捉鸟的工具。【3】睽:背离。【4】出处:出仕与归隐。【5】鼓鼙:指军鼓。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八句写诗人乘舟沿浣花溪游览,描绘出郊野清秋的云影山色。B.中八句摹写了一幅乡间儿童捕鱼采藕、充满童趣的田园图景。C.末八句写诗人日暮泛溪,流连忘返,舟中赏月饮酒,自得其乐。D.全诗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在写景叙事中融入了诗人复杂的情感。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练练峰上雪”两句,运用叠词,描绘出山雪洁白、云霓轻柔的清秋景色。B.“翻倒荷芰乱”两句,巧用“乱”“迷”,写出儿童嬉戏玩耍的稚拙之态。C.“萧条欲何适”两句,以“何适”发问,强化了诗人“出处”两难的感受。D.“衣上见新月”两句,“新月”与“故畦”形成反差,暗含对故园的思念。13.有评论者认为此诗“轻快中有沉郁”,你是否同意?请结合相关诗句说明理由。(6分)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