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三适应性考试(二)历史(选修)试题总分:100分;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要求的。1.秦灭巴蜀后,设立巴、蜀和汉中郡,仍以巴氏首领为当地君长,封子通国为蜀侯,同时以秦人陈壮为相,张若为蜀郡守;又将汉中直接划归秦中央政府管辖。秦占领楚地后,并不剥夺楚人原有爵位,而是改以同级秦爵重新登记。这反映出A.地方行政层级混乱B.官僚政治逐渐衰落C.秦国家治理的弹性D.地方自主权的扩大2.下表为汉初农民赋税负担状况表。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家庭粮食总收入(石)赋税负担(石)赋税支出占农业总收入的比例田亩税人头税更赋总计10034<4<6约1313%A.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注重保护农业生产C.政府收入增加国力强盛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3.唐代的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市中进行,经营同一种类商品的店铺一般集中在一起,叫做“行”。行设行头,对外负责代表各行户与官府交涉和沟通相关事宜,对内调解内部各行户之间的利益冲突。这说明唐朝A.市坊制度日益走向崩溃B.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行会严格管理商人户籍D.民间组织辅助城市治理4.《至顺镇江志》中记载元代镇江侨寓户3845户,其中“蒙古二十九(户),畏兀儿十四(户),回回五十九(户),汉人三千六百七十一((户)等。该记载可用于佐证当时A.四等人制尤为盛行B.边疆治理直接有效C.驿站交通四通八达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5.乾隆四年,都察院左都御史索柱在奏折中详细描述雄县遭受水灾的情况,并称周边邻邑均得赈济,而雄县知县彭体仁只知享乐,在听闻新任总督将亲查水地时,才下令暂时截留部分税粮。最终,彭体仁及其上司因勘灾不实受到吏部弹劾并被革职。这说明A.考课结果决定官员能否正常升迁B.监察制度保证了地方政治清明C.奏折制度强化对官僚体系的监督D.督察院御史位高权重监察百官6.1884年奥地利漫画家创作了《中国的防御堡垒》(如下图)。该作品A.表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B.赞扬了北洋舰队官兵英勇奋战C.彰显洋务运动自强效果显著D.客观上反映列强在中国的争夺7.1912年9月2日,民国教育部公布“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宗旨,为女子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取消读经讲经课,增加算术课、图画课,并将手工、缝纫等实用科目列入课程。据此可知A.南京临时政府重视发展教育B.政府推动了教育向现代化转型C.中国开始推行分科教育方式D.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得到落实8.《抗敌报》编辑孙逊通过连环画《李铁牛》塑造了一位模范士兵李铁牛,很多八路军战士都以为“他”就是真实的人物,急切地等着“他”立功。许多连队还开展了评比“李铁牛式模范士兵”活动。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重视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B.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C.民众的政治觉悟普遍提高D.借助文艺作品加强抗战动员9.大寨原本是山西省一个“穷山恶水”的小山村,农业合作化后,社员们开山凿坡,修造梯田,到1962年粮食连续10年增长。1964年《人民日报》报道了《大寨之路》,号召全国人民学习大寨经验。下列最符合“大寨经验”的是A.自力更生,集体主义B.拼搏奉献,开天辟地C.为国分忧,深入基层D.科技报国,实干苦干10.下表数据依据《中国统计年鉴》等整理绘制。表中数据反映出中国政府研发投入-政府研发投入与GDP比值A.科教兴国战略拉开帷幕B.研发投入结构不断优化C.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D.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11.公元127年,埃及行省总督颁布敕令,要求各城市须及时将本地人口与财产的档案文书上交到亚历山大城的两个档案库保存,同时这些文书需上报给位于罗马的管理全国税收的国家金库和元首金库。这反映了A.埃及文明扩展到欧洲B.拜占庭帝国法律的修订完善C.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D.罗马帝国对关键行省的掌控12.4世纪,阿克苏姆国王厄查纳东征西讨开拓疆域。他改革文字,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进口埃及的谷物、酒类和粗布,印度的农产品、铁和铜,波斯的服装,同时向外输出象牙、黄金、奴隶等。这反映出A.阿拉伯帝国商人沟通东西B.伊斯兰教在非洲得到传播C.东非具有文明交融的特征D.西非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13.17世纪,欧洲一些国家相继成立东印度公司(如下表)。据表可知,这些公司的成立英属东印度公司1600年成立,至1640年共有76艘船,除有与东印度直接贸易的船队外,在印度洋还有在各港口间往来贸易的小船,1874年解散荷属东印度公司1602年成立,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把100万人从欧洲送往亚洲,从红海到日本都有它的贸易踪迹,1799年解散法属东印度公司1644年由法国财政大臣柯尔伯创建,致力于发展东印度贸易,以图在东方殖民霸权争夺中后来居上,1769年解散A.促进全球贸易网形成B.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反映自由贸易的兴盛D.表明欧洲开始瓜分世界14.1871年4月15日,巴黎公社颁布法令,把反动政府走狗的“一切动产和不动产,以及各种有价证券,都由国家管制”,成立商业部、工部局、税务总局等专门办事机构,负责公社对粮、煤和各种日常用品的来源和供销。这些举措A.打碎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B.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C.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D.尝试改造了私有制经济15.1930年国际卫生展览会在德国举办。来宾们在苏联展馆留言簿写道:“撕开面具,展览与卫生无关,都是世界革命的宣传”、“不要忘记苏联人民在商店门口拿着食品票排队数小时”、“德国工人应该遵循列宁精神前进”。这些留言反映出当时A.德国法西斯独裁统治建立B.苏联积极宣传五年计划成就C.国际社会的意识形态对立D.西方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经验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55分,其中第16题15分,第17题15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2分。16.(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康熙年间,在平定噶尔丹的战役中,陕甘绿营战绩甚多,其中除汉族,还有相当比例的回族士兵。云南丽江纳西族土知府木兴等亦主动请缨,派遣土兵五百人随同清军参与统一西藏。在清朝统一台湾之际,包括高山族在内的台湾“各乡社百姓以及土番,壶浆迎师,接踵而至”。雍正帝对前代贬低夷狄不以为然,认为“蒙古及边诸部落,俱归版图,······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在西南改土府为府、州,设流官并派兵镇守;将青海蒙古正式编旗,共置蒙古28旗。-摘编自邓涛《“四个共同”的历史印证--以各族对清代中国疆域统一的贡献为中心》材料二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在边疆民族地区均设置有正式政区,然则朝廷派出的官员大多视边疆为“畏途”而不愿赴任或长期留驻,导致这些政区被弃置,大大削弱了中央王朝对边疆地区持续有效地行使管辖权。清廷拓展出大片迥异于内地的“新辟之地”,亟待能员干吏填补边疆施政空白,“边缺”由此应势而生。该制度以“人地相宜”为宗旨,量地定缺、奖抚并用。雍正九年议准官缺等级制度时,还特别强调沿海、苗疆、烟瘴等缺,不受地方官缺等级和州县等级影响,充分尊重地方督抚的意见,体现出边疆治理的灵活性。此外,“边缺”制度还打破官员循例“推升”常规,缩短了官员的历俸年限,加速了官员升迁,有效提升了“边缺”所在地的吸引力。-摘编自张轲风、戴龙辉《清前期“边缺”与边疆治理述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清朝疆域形成的因素。(7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代“边缺”制度对边疆治理的影响。(8分)1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国成立时的沈阳兵工厂、太原兵工厂等都只能生产少量机枪,弹药年产量仅1万吨,而二战期间美国、苏联的弹药年产量已在200万吨以上。为此,国家将军事工业作为这一时期的建设重点和主要投资方向,“一五”时期军事工业基本建设资金中有90%来源于财政,苏联援建的150个工业项目中,军工项目占比约30%。到1959年底,我国军事工业已建成大中型企业100多个,科研机构20多个,职工70多万人,这一阶段是新中国军事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期,最大的特点是引进吸收。60年代初期,国家常规兵器工业3/4的工厂和航空工业64%的工厂分布在一二线地区,导弹工业大部分科研机构和试制厂在一线地区,经历3个五年计划建设周期,军事工业建设重心完全放到了西部。自1965年到1975年,在近乎封闭的国际环境下自力更生研究军事装备,共建成297个军工厂、42个研究所和一批科研试验基地,初步建成军事工业体系。-摘编自艾克武《新中国军事工业发展历程概述》(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军事工业的发展和成就。(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军事工业发展的意义。(7分)18.(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88年,尼克松呼吁“我们必须为使美国成为下一世纪的领导者做好准备”。然而,学者小约瑟夫·奈说:“世界经济权力是三极的,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产值占世界产值的2/3。中国的发展可能使得在21世纪初出现经济权力四极的局面。”为了应对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重要问题,国际社会的合作意识与共存共赢意识在逐步增强。由于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世界各国也必须最大限度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寻求国际间更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摘编自许晓春《国际格局与中国多极化外交战略的建构》材料二新世纪开局十年之后,国际形势和中国自身发展将中国外交再一次推向新的历史起点,决定了中国外交必须与时俱进地做出新的战略调整,高屋建瓴地提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中国依照“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的新思路,迄今已同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各种伙伴关系,合作共赢道路越走越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代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将继续给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发展与合作机遇。中国积极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举世瞩目的国际大型活动,推广孔子学院的教育交流机制,以外界易于接受的方式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摘编自苏格《国际格局变化与中国外交战略》(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因素。(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今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7分)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图表反映了1953-2001年美国R&D经费投入总额及不同资金来源的R&D投入强度。注:R&D为科学研究与开发,GDP为国民生产总值-据曹玲静张志强《21世纪以来美国科技政策演变特点及启示》提取图表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说明。(要求:信息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历史(选修)试题总分:100分;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要求的。1.A2.B3.D4.D5.C6.D7.B8.D9.A10.D11.D12.C13.A14.D15.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55分,其中第16题15分,第17题15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2分。16.(15分)(1)因素:在前代基础上开拓和巩固(1分);清朝统治者因俗而治的多元民族政策(1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高度发展(2分);国家认同、民族向心力的增强(2分);各族人民共同努力(1分)。(2)影响:缓解了边疆缺官的问题(1分);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加强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1分);使边疆治理更具灵活性(1分);有利于清朝国家疆域的开拓和巩固(1分);有利于推动边疆地区的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2分);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2分)。17.(15分)(1)变化:主要分布从在一、二线地区转向三线地区为主(2分);生产规模扩大(1分);从引进吸收到自主研发为主(2分);军事科研进一步发展(1分);初步形成军事工业体系(1分)在原子弹、氢弹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1分)。(2)意义:改变了重工业发展滞后的局面(1分);一定程度改善工业布局(2分);增强国防实力(综合国力)(1分);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2分);增强社会主
2025届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二)历史试卷(含答案)
2025-04-16
·
7页
·
503.9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