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东茂名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综合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5-04-16 · 21页 · 3.8 M

2025茂名市高三年级第二次综合测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靴”最初流行于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直到战国赵武灵王时期才出于战争的需要而被引入中原地区,并逐渐成为日常鞋履。这可用于佐证()A.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往来频繁B.战争是技术传播的主要途径C.族群间的互动促进了文化融合D.中华文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靴”最初流行于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直到战国赵武灵王时期出于战争的需要,将“靴”引入中原地区,并逐渐成为日常鞋履。这体现了民族间的交融和交流,C项正确;材料仅仅强调“靴”由西北引入中原,没有涉及其他方面的往来,A项以偏概全,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靴”由西北引入中原,是出于战争的需要,而不是通过战争引入,B项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少数民族的“靴”引入中原地区,并成为日常鞋履,由此不能说明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指中国从古至今发展出来的独特文化体系,包括语言、文字、历史、哲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生命力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2.《史记》记载,秦始皇称自己“既平天下,不懈于治”,通过“作制明法”而使“治道运行,诸产得宜”;汉孝文帝认为“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二者都强调()A.国家治理的重要性B.法家思想的实践性第1页/共21页 C.承袭周礼的必要性D.皇帝制度的权威性【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汉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秦始皇强调通过制定法律来使治理之道顺利运行,让各项产业适宜发展,即注重以法治国对国家治理的作用;汉孝文帝认为古代治理天下设置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是为了畅通治理之道、接纳谏言,这表明他重视通过合理的举措来实现国家治理。秦始皇以法治国促进国家治理,汉孝文帝通过特定方式来完善国家治理,二者都突出了国家治理的重要性,A项正确;汉孝文帝的做法并不属于践行法家思想,题干主要强调的是二者的共性,排除B项;题干中秦始皇的举措并不是承袭周礼,汉孝文帝虽提及古之治理方式,但也并非强调承袭周礼的必要性,排除C项;题干重点在于国家治理,而非皇帝制度的权威性,排除D项。故选A项。3.如表为南朝宋、齐、陈三代开国君主的出身背景及掌权路径。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建朝立出身背景掌权路径代者刘彭城刘氏旁支,家贫贩宋北府军将领→权臣→禅代建宋裕履萧兰陵萧氏次房,父为名齐道禁军将领→都督军事→废宋建齐将成陈吴兴寒庶,曾任里司小交州平叛起家→都督中外—→代梁陈霸吏建陈先A.高门士族衰落导致门第观念淡化B.禅让制发展促进寒门庶族崛起C.地方豪强割据造成内轻外重局面D.军事将领推动权力结构的重组【答案】D【解析】第2页/共21页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时期的中国。根据表格中三位开国君主的出身背景及掌权路径可知,他们都是凭借军事力量掌握政权,进而建立新的朝代,这反映出军事将领在这一时期对权力结构重组起到了推动作用,D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门第观念的淡化,且南朝时期门第观念依然浓厚,排除A项;禅让制在这一时期只是形式,实际上是军事力量支撑下的政权更迭,并非禅让制促进了寒门庶族崛起,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军事将领通过自身军事势力掌握政权,未涉及地方豪强割据和内轻外重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4.《旧唐书》记载,大历四年(769年)正月十八日,皇帝敕令有司:“定天下百姓及王公已下每年税钱,分为九等……其见官,一品准上上户,九品准下下户,余品并准依此户等税。若一户数处任官,亦每处依品纳税……其百姓有邸店行铺及炉冶,应准式合加本户二等税者,依此税数勘责征纳。”这()A.扩大了赋税征收的对象B.强化了抑制工商业的政策C.体现“以贫富为差”原则D.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代的征税标准,分为九等,等级的划分是按照财产进行划分的,每个等级承担相应的赋税,特别强调有店铺等财产的百姓提高户等,反映其体现“以贫富为差”原则,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与以前相比增加了赋税征收的范围,无法得出扩大了赋税征收的对象,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工商业的抑制,涉及的是按照财产的多寡征收赋税,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农民的政策,也未涉及赋税制度的变化,无法得出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5.北宋以前,类书知识体系围绕皇权与礼法制度构建,未单列“儒学”门类。南宋类书由官修转为私撰,分类更具活力,“儒学”门类普遍设立。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科举制度日益完善B.理学受到官方尊崇C.书院制度普遍建立D.重文轻武政策实施【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类书是指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并依内容或字、韵分门别类编排供寻检、征引的工具书;南宋后期,理学被钦定为封建正统思想和官方哲学,理学地位的上升,因此类书知识体系由北宋以前的“围绕皇权与礼法制度构建,未单列‘儒学’门类”,发展到南宋时期“儒学”门类普遍设立,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宋朝时期类书中“儒学”门类的设立变化,与科举制的完善(宋朝科举制的完善表现在严第3页/共21页 格考试程序、减少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糊名法等)无关,排除A项;书院制度(传统教育制度)是传承文化的场所,与类书(类书是指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并依内容或字、韵分门别类编排供寻检、征引的工具书)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重文轻武是重视文职官员,轻视武职官员,这是宋代的治国政策,与类书(工具书)门类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6.明代中期起,江南成为全国最大的棉布生产基地,但产地与销售场所脱节。这一时期,江南棉布的主要销售通道之一是经运河,过江涉淮而北走齐鲁大地,供应京师,达于边塞九镇,以山东临清为转输中心。据此可知,当时()A.江南本地民众消费结构发生重大改变B.山东已成为商业资本的集聚地C.运河沿线地区成为全国贸易网络核心D.跨区域贸易推动北方市场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但产地与销售场所脱节”可知,明朝中期以后,江南作为棉布生产基地,商品通过运河销往北方,使山东临清成为转输中心,体现了跨区域贸易带动北方商品经济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南北商品经济的联系,“江南本地改变”片面解读材料,排除A项;商业资本集聚是指大量相互关联密切的商业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从而形成一定区域内商业网点密度和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商业经营场所,材料仅说山东因为运河交通成为转输中心,不属于商业集聚,排除B项;材料强调南北经济互动,运河在这一过程中,只是提供交通的作用,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7.1853—1855年,上海爆发小刀会起义,以闽粤籍水手、船工及商帮成员为主力军,宣称“鞑夷当灭”,要求“士农工商,各安常业,……勿得畏惧播迁”,并“仍与各国照常通商”。这反映了()A.农民阶级救亡图存的探索B.传统从业者对变局的因应C.中外民族矛盾占主导地位D.无产阶级将登上政治舞台历史【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3--1855年(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阶级矛盾尖锐,不堪忍受煎熬的劳苦大众纷纷起义,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1853—1855年上海小刀会就是其典型代表。第4页/共21页 上海小刀会以闽粤籍水手、船工及商帮成员为主力军,目标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鞑夷当灭”),这是传统从业者对变局的回应,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鞑夷当灭”,这说明其目标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是针对清政府腐败统治的反抗,没有涉及到救亡图存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上海的小刀会起义,以推翻清政府统治为目标,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但1860年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威胁到外国侵华权益,因此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属于中外民族矛盾(中外民族矛盾指的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排除C项;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材料中的“以闽粤籍水手、船工及商帮成员为主力军”,属于传统的从业者,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8.1916年,从3月“洪宪帝制”取消至7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恢复期间,南方护国军与北洋系围绕袁世凯退位、总统继任、约法恢复等中央权力归属问题展开激烈争斗,最终形成“黎府段院”这一暂时稳定的权力格局。这表明()A.权力争斗既有妥协又有合作B.北洋军阀在政治上分崩离析C.地方割据势力削弱中央权力D.维护民主共和成为国人共识【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6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方护国军与北洋系围绕袁世凯退位、总统继任、约法恢复等中央权力归属问题展开激烈争斗”体现了权力争斗;“形成‘黎府段院’这一暂时稳定的权力格局”体现了南方护国军与北洋系的妥协与合作,没有引起大规模的混乱。所以材料表明当时权力争斗既有妥协又有合作,A项正确;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崩离析,但这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当时权力争斗既有妥协又有合作的特点,并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洪宪帝制’取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恢复”等信息反映了维护民主共和成为国人共识,但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9.1947年7月,毛泽东指示:除做好必要的军事准备外,还要研究并确定到国民党区域工作的各项政策,包括如何征集粮食和发动群众,如何利用与对付国民党的保甲、税收机关及区乡政府人员,如何对付地主武装等。该指示()A.说明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B.旨在扩大对国民党政治军事压力C.反映了革命工作重心开始转移D.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黑暗和腐败【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年7月(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47年处于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主张做好必要的军事准备和研究国民党区域第5页/共21页 工作的各项政策,其主要目的是扩大对国民党政治军事压力,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B项正确;做好必要的军事准备和研究国民党区域工作的各项政策,这与进一步扩大统一战线范围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提出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民党政府黑暗和腐败等相关内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0.新中国外交话语的历史生成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二次重大外交活动:中印两国政府代表团就中印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以及参加万隆会议。这集中反映了新中国()A.坚定地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B.开展全方位外交的策略和决心C.实现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D.提出并践行和平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