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5-04-16 · 14页 · 4.2 M

2025茂名市高三年级第二次综合测试地理试卷本试卷共8页,1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欧美发达国家城市群的人口增长往往经历中心城市集聚(Ⅰ)、圈层整体增长(Ⅱ)、中心城市复兴(Ⅲ)3个阶段。下图反映美国东北部城市群中心城市与整个城市群人口增速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该城市群人口增长实现由阶段I向阶段Ⅱ的转变,大约在()A.1860年B.1900年C.1940年D.2000年2.该城市群计划再次提高中心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主要为了()A.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效率B.缓解边缘城市环境问题C.分散城市之间交通压力D.推动中心城市产业升级【答案】1.C2.D【解析】【1题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心城市集聚(Ⅰ)阶段为中心城市人口增加,即中心城市人口增速为正值,圈层整体增长(Ⅱ)阶段为城市群人口增长,即城市群人口增速为正值,结合阶段Ⅲ可知,阶段Ⅱ中心城市人口应该在减少,即增长速度为负值,所以该城市群人口增长实现由阶段I向阶段Ⅱ的转变应该是中心城市增速由正值转为负值的时间,即大约在1940年左右,故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2题详解】第1页/共14页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再次提高中心城市对人口吸引力为中心城市复兴(Ⅲ)阶段,核心目标是产业结构升级,所以,提高人口吸引力可能更多是为了中心城市可能需要吸引高技能人才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而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效率,且基础设施效率提升通常在圈层整体增长阶段(Ⅱ)完成,A错误,D正确;提高中心城市吸引力将加剧人口向核心区回流,可能加重中心城区资源环境压力,与缓解边缘城市环境问题无直接关联,且边缘城市环境问题应通过产业疏解、生态修复解决,而非依赖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B错误;增强中心城市吸引力会提升核心区通勤需求,反而可能加剧交通压力,同时,缓解压力应通过“多中心网络化”或智能交通管理,而非单极强化,C错误,故选D。【点睛】城市的虹吸效应是指由于其在经济、资源、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吸引周边中小城市或农村地区的人口、资本、技术等要素向自身高度集中的现象。这种现象类似于“吸管效应”,导致资源单向流动,进一步强化大城市的优势地位,而周边地区可能面临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2024年,东莞市长安镇成为我国第6个GDP“千亿镇”。下表为其中4个“千亿镇”的基本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镇名所属省市支柱产业其他信息电子信息、五金模长安镇广东东莞“智能手机故乡”具家电制造、机器人从“造电饭煲”到“机器人造机器北滘镇广东佛山产业人”;与广州有地铁相连电子信息、高端装玉山镇江苏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与上海地铁相连备茅台镇贵州遵义白酒产业“中国第一酒镇”;国家级文旅集聚区3.东莞市长安镇成为“千亿镇”主要得益于()A.文旅产业赋能经济发展B.传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C.制造业创新链产业链融合D.劳动密集型产业高度集聚4.促进北滘镇、玉山镇融入所在都市圈的关键因素是()A.轨道交通B.资金流动C.人才交流D.信息流通第2页/共14页 【答案】3.C4.A【解析】【3题详解】材料明确指出长安镇支柱产业为电子信息、五金模具,且被称为“智能手机故乡”,均属制造业范畴,未提及文旅资源开发或相关产业贡献,且电子信息产业和智能手机制造这类产业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合作,以及技术创新,长安镇作为“智能手机故乡”,很可能在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上有优势,推动经济增长,故A错误,C正确;五金模具虽属传统制造业,但电子信息(尤其是智能手机制造)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需持续技术创新,而非单纯规模扩张,B错误;虽然东莞过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著称,但材料中提到的是电子信息等产业,这些更倾向于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而非劳动密集型,随着产业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已经转移或升级,D错误,所以选C。4题详解】材料中明确提到北滘与广州有地铁相连,玉山镇的轨道交通11号线连接上海地铁,轨道交通作为实体交通基础设施,直接促进了两地与核心城市的物理连接,方便人员通勤、货物运输,加速经济活动和资源流动,从而促进区域一体化,A正确;虽然资金流动对于经济发展重要,但资金流动通常依赖于已有的交通和通信设施,且材料中并没有提到两地有特别的金融政策或资金流动的数据,资金流动更多是结果而非原因,B错误;材料中没有特别提到两地有特殊的人才引进政策或人才交流的数据,而地铁连接实际上为人才的通勤提供了便利,因此,人才交流可能是轨道交通带来的结果,而非根本原因,C错误;信息流通更多依赖于通信基础设施,如互联网,而题目中提到的是地铁连接,属于交通基础设施,虽然信息流通能促进经济合作,但不是关键因素,D错误,所以选A。【点睛】影响城镇化发展的因素:工业发展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聚集,是城镇化的核心驱动力;人均GDP越高,城镇化率通常越高;第三产业(服务业)比重上升会推动城镇化,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科技)对城市依赖性强;城市交通、住房、水电等基础设施完善度直接影响人口吸纳能力;农村人口过剩推动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生育率和死亡率变化影响城市规模;优质学校和医院集中在城市,吸引家庭迁入;国家级战略直接引导资源分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影响农民进城意愿;宽松的落户政策加速城镇化。降水、风速、植被覆盖和湖泊面积等因素影响湖泊的透明度。查干湖是吉林省最大的淡水湖,其透明度与湖泊面积呈正相关。下图反映1984-2019年查干湖面积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第3页/共14页 5.查干湖透明度的变化特征表现为()A.1984-2001年间波动范围较小B.1995-2005年间的透明度最高C.2009-2019年间呈现波动上升D.1984-2019年间变化呈周期性6.1984--2019年查干湖面积整体呈上升趋势,最可能是因为()A.人类生活用水减少B.跨流域调入水资源C.气候变化趋向冷湿D.地下水的补给增多【答案】5.C6.B【解析】【5题详解】从图中可知,1984-2001年间查干湖面积波动范围较大,并非较小,由于透明度与湖泊面积呈正相关,所以该时段透明度波动范围也较大,A错误。1995-2005年间湖泊面积不是最大的时期,根据透明度与湖泊面积正相关关系,其透明度不是最高,B错误。2009-2019年间湖泊面积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因为透明度与湖泊面积呈正相关,所以透明度呈现波动上升,C正确。从图中看,1984-2019年间查干湖面积变化未呈现明显周期性,所以透明度变化也无明显周期性,D错误。故选C。【6题详解】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生活用水一般是增加趋势,而非减少,A错误。跨流域调入水资源,可增加查干湖的水源补给,使湖泊水量增加,面积整体呈上升趋势,B正确。目前全球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是变暖,并非趋向冷湿,C错误。地下水补给相对稳定,不会使湖泊面积在1984-2019年间整体呈上升趋势,D错误。故选B。【点睛】湖泊透明度的影响因素:非藻类颗粒物和藻类浓度:水体中颗粒物和藻类浓度越高,透明度越低。区域降水:降水增加可能导致地表径流增加,携带更多泥沙和污染物进入湖泊,降低透明度。湖泊形状:湖泊形状影响水体流动和沉积,从而影响透明度。植被覆盖率:植被可以过滤水体中的悬浮物,提高透明度。风速:风速影响水体中的悬浮物搅动,从而影响透明度。双循环经济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粤赣水道、浙赣水道和第4页/共14页 京杭运河水道组成的“新京广大水道”是国家高等级航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示意“新京广大水道”的规划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浙赣水道的开通,受益最大的城市是()A.广州B.南昌C.杭州D.扬州8.“新京广大水道”对双循环经济的作用是()①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促进生产要素跨区流动②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③通过国内市场整合,增强抵抗外部风险能力④深化内陆对外开放,提高产业分工参与深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7.C8.D【解析】【7题详解】广州位于珠江流域,属于“新京广大水道”的南端,但浙赣水道主要连接浙江和江西,对广州的直接受益较小,A错误。南昌位于江西,是浙赣水道的途经城市之一,但并非水道的起点或核心枢纽,受益程度不及杭州,B错误。杭州是浙赣水道的东部起点,连接京杭运河和钱塘江,水运网络的完善将大幅提升其物流枢纽地位,促进贸易和产业升级,C正确。扬州位于京杭运河沿线,但浙赣水道主要影响浙江和江西段,扬州受益有限,D错误。故选C。【8题详解】“新京广大水道”主要是水运通道建设,虽能促进区域联系,但对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促进生产要素跨区流动的作用并非其核心,不是最主要体现,①错误。“新京广大水道”主要是粤赣水道、浙赣水道和京杭运河水道组成,并非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来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②错误。通过整合国内水运网络,加强国内市场联系,能增强国内经济的协同性和稳定性,从而增强抵抗外部风险能力,③正确。该水道建设能深第5页/共14页 化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及其他区域的联系,加强对外贸易和产业合作,提高产业分工参与深度,④正确。故选D。【点睛】交通运输线的布局受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运输需求)包括经济发展、城市和人口的分布等,是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水文等)影响选线;科技因素是克服不利地形因素的保证。冀东地区海陆风季节变化较大。下图示意冀东地区海风深入内陆的位置。下表为冀东地区各站点不同季节海风占比超过50%的时间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站点冬季春季夏季秋季秦皇岛13:00~16:0011:00~17:00?10:00~16:00抚宁无17:00~19:0013:00~18:0017:00~18:00甲无无15:00~16:00无9.秦皇岛站夏季海风占比超过50%的时间段可能是()A.09:00~17:00B.12:00~16:00C.09:00~14:00D.12:00~14:0010.甲站点最可能()A.青龙B.卢龙C.滦南D.曹妃甸【答案】9.A10.B【解析】第6页/共14页 【9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白天陆地升温快形成低压,海洋升温慢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相反形成陆风,夏季太阳辐射强、昼长夜短,陆地升温早,陆地与海洋温差最大且持续时间长,导致海风开始更早、结束更晚;结合材料冬季为3小时,春季和秋季为6小时,所以夏季应该大于6小时,故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10题详解】根据表格可知,甲地冬季、春季和秋季均无海风,只有夏季有短暂的海风,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说明甲地距离海洋较远,只有夏季海风较强、影响距离最远时才有海风现象,其他季节海风影响范围一般或最近时,甲地无海风现象,即甲地位于最远线以内,一般线以外,所以甲地为卢龙,故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点睛】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受热地区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冷却地区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常见于海陆风、山谷风等现象中。腊者村地处黔滇桂交界地带,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个空间组团。组团内部建筑集聚,耕地主要分布在组团之间。下图示意腊者村的空间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耕地分布在组团之间,主要考虑()A.耕作条件B.环境质量C.隔离程度D.交通联系12.腊者村的规模难以继续扩大,主要受制于()A.气候B.水源C.土壤D.地形【答案】11.A12.D第7页/共14页 【解析】【11题详解】根据材料组团内部建筑集聚,组团之间距离村庄近,且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交通便利,耕作条件好,A正确;该地为乡村聚落环境组团内部和组团之间环境无明显差异,B错误;读图不同组团之间的耕地受到交通和河流隔离,不利于集中耕作,C错误;村落距离耕地较近,交通影响不大,D错误,该题选A。【12题详解】读图该地地势起伏大,耕地和建筑主要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