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下期高2025届三诊模拟考试语文

2025-04-22 · 11页 · 57.1 K

注意事项:20242025学年度下期高2025届三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总分:150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中国人过年,过的是辞旧迎新的“时间之年”,更是情意深厚的“文化之年”。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其一,春节是民族精神与情感的聚合。岁末年尾,我们回归故里,在与亲人春节团圆、新年拜贺中获得情感滋养,在回望中体味国与家的发展与进步,让家国情怀在春节文化中得到更牢固的培植。其二,春节文化深刻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伦理价值。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人们通过春节民俗活动与迎春仪式激发生命的活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春节以其蕴含的丰富生态伦理内涵,深度契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尊重自然、善待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深入人心。其三,春节是凝聚全球华人情感信念的重要时机,是全球华人共同的文化符号。随着海外华人数量的增多及其社会影响的扩大,在世界各地凡是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春节都会成为当地中华文化传承和展示的重要时节。春节为遍布全球的中华儿女创造了培植根脉意识的“时间之窗”,让我们对“四海一家”的感受更为深刻与生动。其四,春节走向世界,世界拥抱春节。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春节正在成为世界性的节日符号、跨越地理和文化边界的全球性庆典。 材料二:(摘编自萧放《春节的历史与文化》,《光明日报》) “年味淡了”是近年来许多人发出的感慨,表达的是他们对“年味不足”的感受。何为“年味”?顾名思义,就是年的传统味道。具体来说,就是指过年的氛围和过年的内心体验。过年的氛围主要由过年活动和年节环境营造。到年底,人们就在忙碌着准备过年,赶集买年货等;年节之中,祭祖、拜年、逛庙会等。这些活动及其效果造就了人们身边的年节环境。亲身参与这些活动,处身于年节环境之中,人们就能体验到过年的氛围,获得“有年味”的感觉。从人体的各种感觉来说,过年氛围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形象作用于人的意识,产生“年味”的感觉。其中视觉形象是最主要的,如人们的“忙年”场景、祭祀仪式、夜空中的绚丽烟花等。过年的内心体验指人们对自己实际经历的年节生活的内涵、意义和效果的感受与评价。如果用简单明了的话来概括,可以说它是一种“过年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是建立在中国人对自己所在 社群年俗的文化认同基础上的,它包括两方面:一是出于文化认同的满足感,二是从年俗中荻得身心享受的满足感。前者如拜年,在大家都认真遵守拜年礼俗、自己也参与其中时,就能从中荻得从属于这个群体的出于文化认同的满足感。后一种幸福感即获得身心享受的满足感,比如通过“吃、穿、玩、乐”荻得由年俗而来的身心享受的满足感。为什么人们现在感到“年味淡了"?年味的农炎,主观体验特别重要,“味“本来就是一种感觉。在现代社会,人们平时的吃穿很好,就不能从年俗而来的吃好穿好获得满足感,由此也会感到年味不足,转而更多地需要获得完成文化认同的满足感,这就是体验、参与、观赏传统文化活动的满足感。如何寻找到浓厚的年味呢?可以有多种方式。比如,春节庙会就是能让人感受到浓厚年味的传统习俗,也是春节文化传承的良好方式。(摘编自黄涛、白思敏《年味:春节文化传承的重要指标》,《钱江晚报》)材料三:春节乡愁的核心是基于身体感知的阖家团圆,归乡是国人表达春节乡愁的集体行动。春节乡愁之旅是个人情感的升华之旅,也是集体情绪的宣泄之旅,更是文化情结的认同之旅。长期以来,春节乡愁彰显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农耕文明生活方式的智慧结晶和价值追求。流传了三千多年的春节民俗,是围绕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建立起来的一套节事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的历史演进,春节民俗的保护、活化、弘扬、创化就成为传统节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议题。现代都市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正在不断拓展、转化、调适人们乡愁的情感节奏和表现方式。产业现代化、生活现代化、都市现代化都是指向未来美好生活的想象,而乡愁却是指向过去的。春节乡愁的当代呈现表现出内在矛盾的两种生命时态:物质发展的未来时态和文化乡愁的过去时态。传统的春节习俗,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才有生命力,既要保持传统春节阖家团圆、邻里和谐、四海同心的价值意涵,又要在春节民俗的具体实践中不断融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将春节的符号元素、仪式行为和价值观念充分的时尚化、现代化与国际化,将春节打造为具有浓郁地方味、中国潮和国际范的潮流文化景观。如今,传统的春节文化景观正通过电子红包、网络拜年等媒介朵道,融合文字、图像、影音等媒介形式,突破传统意义上注重身体感的仪式表达,为人们带来多维度、多样化、多层次和疏离化的春节乡愁体验,这一方面扩大了春节乡愁的社会效应,另一方面也弱化了春节乡愁的传统价值。人们在度过春节习俗中所展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正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在个体生活上的日常显现,是具体而真实的生动体现。(摘编自向勇《春节乡愁的文化体验与经济价值》,光明网)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大的节日,它不仅具有辞旧迎新的时间意义,更具有内涵丰富的文化意义。春节在国际社会有广泛传播和显著影响,其原因有海外华人的社会影响和春节文化蕴蓄着的现代价值。物质富足之后,过年的幸福感就更需要从传统文化活动中寻找,从而获得完成文化认同的满足感。传统的春节文化景观注重身体感的仪式表达,如今的春节乡愁体验则通过网络渠道和媒介形式实现。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春节是民族精神与情感的聚合,这一点从当代每年亿万人流动的春运中可见一斑。只要亲身参与过年活动,处身于年节环境之中,人们就能获得身心享受的满足感。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正导致春节乡愁逐渐消亡。从材料一和材料三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源自春节的历史文化传统。下列选项不属于对材料二中过年氛围的感受的一项是(3分)人们用手接触年节物品的感觉,小孩子拿到压岁钱的触觉。家家户户吃团年饭的热闹声音,年三十晚放鞭炮的火药味。人们利用春节假期到外地旅游,感受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过年之前沐浴理发,洒扫除尘,贴春联和年画等活动情景。材料二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请简要概括其表达效果。(4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七种思维方式,包括“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这些思维方式在材料三的论述过程中均有体现。请结合材料三简要说明。(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四十八样冯骥才天津人灵,把药材弄到糖里,好吃又治病,这糖叫作药糖。药糖在清末民初时流行起来,传到北京,广受欢迎。买卖二字,一因一果,有人吃就有人做,有人买就有人卖。于是,津京两地冒出了不少能人干这事,一是想出法来把各种草药弄进糖里,各色各味好看好吃的药糖愈来愈多;一是在“卖”上边想尽花活,或用说功唱功,或使江湖杂艺,为的是招人迎人取悦于人,叫人高高兴兴掏钱把药糖撂到嘴里。天津是市井,百姓心里边就是生活——吃喝玩乐,好吃好喝好玩和有乐子的事都喜欢,还爱看绝活,这卖药糖的本事就五花八门了。①有说段子的,有说快板的,有变戏法的,有献演武功杂耍车技打弹弓子的,连吆喝起来都有腔有调一套一套的。鼓楼前有个卖药糖的叫俞六,宝坻县人,脑瓜好使,两只手特别能干。他和别人不一样,他的功夫不在“卖”上,都在“糖”里边。他在家门口摆摊卖药糖,不说不唱不吆喝,就在一个桌上摆几排长长的带木框的玻璃盒子,中间隔开,每格里边一种糖,你买哪样,他就掀开哪个盒盖,使镊子夹出几块,放进纸兜给你,没有花样,不会哄人高兴;可是他的糖好——色艳,味厚,有模有样,味道各异;不单有各种药材,还把好吃的蔬果也掺和进去。可是做买卖单靠真材实料不行,还得会卖。虽说他的药糖样儿最多,最全,总共四十八样,可是只摆在自家门口,这城里城外能有几个人知道?他的一个街坊刘二爷是位老到的人,读过书没当过官,做买卖赚点钱,早早收手在家坐享清福。一天他碰到俞六便说:“你会做糖却不会卖糖。你不能总守在家门口摆摊呀。”俞六说:“我也想走街串巷,可我嘴笨,说说唱唱全不会,也没别的功夫招人喜欢。”刘二爷说:②“人家有的,你未必再有,学人家就不是绝活了。你不是本地人不知道,天津人认绝活,服绝活。”俞六说:“可这绝活哪找去?”刘二爷说:“没处找。绝活一是琢磨出来的,一是练出来的。” “咋学咋练?”俞六还没全明白。刘二爷笑道;“要我说,琢磨——你就得琢磨使嘛新鲜玩意儿把你这四十八样亮出来;练——你就得琢磨使嘛法子招人来买。比方,你能不能不使镊子,天津卫卖药糖的手里全捏着这么个东西。”俞六不是木头疙瘩。这两句话点石成金。没多久,俞六把刘二爷请到家喝杯茶,吃几块药糖,然后领刘二爷到后院一看,刘二爷立马眼前一亮。院中间放一个挑儿,一根扁担,两个桶柜,柜子上是一圈放药糖的小方盒,每个盒里一种糖。盒上边有个盖儿,带合页,可以掀;这一圈小盒总共二十四个,两个桶柜正好四十八样。桶柜的捯饬前所未见。提梁上边各雕一个龙头,龙面相向,瞪眼龇牙,横梁正中一个锃亮的金珠,这叫二龙戏珠。龙头上还伸出两根弹簧,拴着红绒球,为的是挑起来一走,绒球就随着脚步一颠一颤。不知俞六从哪儿请来一位好漆工,把桶柜漆得油黑锃亮,上边使金漆写着“俞家药糖,四十八样”八个大字。每个糖盒的玻璃盖上还全用红漆写上糖名,玻璃盖下的药糖五颜六色。这样的药糖柜在街上一晃,保管全震!刘二爷看得高兴,③夸赞道:“好赛从宫里挑出来的。”跟着俞六演了一手“卖糖”把式。他左手拿个纸兜,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个小铜勺——他可真不用镊子了。上去,绕着两个桶柜各转一圈,顺手用右手的无名指一挑盒盖,小铜勺就从盒里舀出一块糖到纸兜里;挑盒盖麻利无比,舀药糖灵巧至极,比得上变戏法的“快手刘”的小碗扣球。单看这“卖法”,不吃糖,花点钱也值了。刘二爷从中看得出俞六的用心与练功之苦,高兴地说:“行了,你可以出山了,四十八样要成名了。”第二天,俞六挑这挑子走出家门。城里城外,河东水西,宫南宫北,九个租界一转,立时名满津门。他还制了一身好行头,青裤白褂,皂鞋净袜;他挑着这对天下独有的花桶,一走一颤行在街头,还有洋人拿照相盒子给他照相呢。可俞六没神气多久,就听说河东出现一个担挑卖药糖的,也用两个龙头漆桶,也叫“四十八样”,这一来,他的四十八样可就算不上独门绝技了。他心里发急,去找刘二爷请教。刘二爷说:“你不学人,可挡不住别人学你,你得叫人想学学不去,那才叫绝活。”三个月后俞六亮出一个新把式,叫走八字。原先他从桶柜取糖时,右手拿勺,人总往里怀转,不好看;现在他改成走八字,从一个桶左面绕过去,再从另一个桶右面绕回来,桶和人位置一变,两只手的家伙跟手就换。这一改,走八字,两手换“活儿”,把式出了花样,别忘了——还能吃到他俞六四十八样色鲜味正的药糖呢!这点钱谁不想花?可不久,听说又有人开始练这走八字的把式了。俞六憋了几个晚上,再想出一招,就在每个桶中间加几个糖盒,里边全是半块的糖。他想在四十八样外再奉送半块,这半块由买主自选,人家要哪样,他就上去一掀一舀取出哪样。他拿着这个新主意去请教刘二爷。刘二爷听了笑哈哈,说道:“你这法子早晚还得给人学去。我送你一个法子吧。”说完,给他用纸写了几句词,递给俞六说:“你也不用唱,只要背下来,走着八字时把它踩着点儿念出来就行了。”俞六一看,是六句:“天津药糖家家好,四十八样数第一。一色一味块块香,再饶半块随您意。俞家能耐不传女,谁我儿子谁学艺。”④俞六不是天津人,不懂天津人这几句嘎话的厉害。刘二爷看了出来,说:“放心去用,不会再有人敢招你了。”俞六说:“您开头就帮我,已经多回了。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