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内蒙古包头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在《礼记·月令》中,对“四时之禁”已有明确且完整的表述。例如“孟春之月,禁止伐木”;“仲春二月,安萌芽”;“孟夏四月,毋大田猎”。据此可知,此时( )A.政府加强土地管理 B.工商食官政策基本确立C.儒家独尊局面形成 D.环保思想影响经济活动2.学者巴新生在研究某一制度时谈到:“(该制度)是一种合乎时宜地迈向君主专制政体的过渡性措施。它顺从社会惯性、符合黄老思潮,更多地为中央政权网络士人,是包蕴在这一种政体中的有利于建固政权的良性机制。”上述材料中所论及的制度是( )A.皇帝制度 B.郡国并行 C.中央集权 D.重农抑商3.汉魏之际,百姓购买物品普遍使用粮食或纺织品,有时为了方便交易甚至会把布帛剪碎。北魏孝文帝铸太和五铢钱并推行之,但却收效甚微,竟有“犹以他物交易,钱略入人市”的情况出现。这些材料所示内容充分说明当时( )A.商品经济严重凋敝 B.军阀混战连年不休 C.农业经济急剧衰退 D.民族隔阂不断加深4.唐初,进士科省试仅试时务策五道,贞观八年,加经史策一道;调露二年,加试帖经十帖、杂文两篇,形成“先帖经,然后试杂文及策”的三场考试制度。宋代王安石改革贡举,罢诗赋、帖经、墨义,改为考试四场:初本经大义五道,次《论语)《孟子)大义各三道,次论一首,次时务策三道。唐宋时期,政府调整科举考试内容的目的是( )A.推进三教合一 B.提高考生素质 C.选拔经世人才 D.实现地域平衡5.清朝雍正年间,奏折制度发展完善,其制有三。一是具折人范围大,不仅封疆大吏、提督、总兵、布政使可以上折,甚至一些微末小吏经特许也可径上密折;二是朱笔御批。凡奏折几乎全有皇帝的朱笔批语;三是奏折保密,皇帝一般要求具折人保守朱批的机密,不得声张或转告他人,更不能让他人观看。由此可知,奏折制度有利于( )A.加强皇权专制 B.扩大官员权力 C.实现民主决策 D.缓和社会矛盾6.《点石斋画报》创刊于1884年,曾被誉为“开启了图文并茂因而可能雅俗共赏的‘画报’体式”,且是“晚清西学东渐大潮中的标志性事件。”在画报中曾有一幅题为《轻薄受惩》的图画(如图),所绘内容也是丝厂女工放工后被流氓调戏:图中七位女工,有人被前后拦截,有人被逼至墙角,有人举双手做呼喊或投降状。该画作者却把此现象归因于“碧玉年华,绿珠风格,娇藏无屋,佣赁有工。”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思想解放程度有限 C.妇女地位彻底改变 D.新旧文化激烈交锋7.抗战期间,延安县选出乡级代表1191人,其中工农1071人,地主富农乡绅120人。边区参议会选出参议员170人,按成份分:工人6人,贫农18人,中农69人,富农25人,地主34人,商人9人,资本家3人,小资产阶级3人,城市贫民2人。这些信息所能反映出边区民主制度的特点是( )A.真实性 B.广泛性 C.自由性 D.平等性8.1952年3月,毛泽东谈到:“资本家唯利是图,但‘利’可以分析一下,一部分是国家的利,一部分是工人的利,其余广部分是资本家的利”。6月,周恩来在全国统战部会议上将其总结为“四马分肥”,即把企业利润分成四份:其中国家一份,就是税收;工人一份,就是福利;公积金一份,作为再生产之用;资本家一份,作为私人应得的纯利。由此可知,“四马分肥”政策的出台有助于( )A.消灭私有制度 B.践行按劳分配 C.推进公私合营 D.稳定物价水平9.图是美术家丁一林于2009年所创作的《科学的春天》,其描绘的是1978年参加全国科学大会的科技工作者们激情昂扬地步出会场的场景。下列口号中与此画精神相吻合的一项是(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C.“振兴教育事业,实现科教兴国” D.“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10.历史学家芬利认为“古代世界的绝大部分人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以土地为生”;据研究,在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城市人口从来没有超过总人口的5%;且在号称工商业发达的希腊地区,土地多少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富有的最显著标志。作为证据或历史信息,它们可以用于研究( )A.古典文明共性的表现 B.古典文明差异的原因 C.古典文明交流的影响 D.古典文明失衡的危害11.钱乘旦曾把英国的王权发展趋势总结为四个阶段:“野蛮人的军事领袖”“封建贵族中的第一人”“主权的君主,国家的化身”“统而不治的虚君”。由此,可将英国王权发展变化的基本特点归纳为( )A.不断上升 B.高低不定 C.顺势而为 D.强弱无常12.德国评论家茨威格特在评价近代欧洲某部法律时说:“它所表现出来的启蒙和解放,对于任何地方、任何时代的寻求自由与解放的人民,都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对于任何想建立新的法律秩序的人民也具有极大益处。”这部法律应是(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法国民法典》13.在1864年,工人运动本身的理论性质在整个欧洲,在群众中间,实际上还是很模糊的。马克思主义还只是众多社会主义流派之一,还未被各国工人阶级普遍接受。但是,当第一国际解散的时候,“情况已经全然不同了”。这主要说明( )A.工人运动缺乏理论指导 B.空想社会主义成为主流C.国际组织传播科学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各派矛盾难以调和14.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并未按照之前的约定迅速对德展开攻势,反而在此后的8个月中发动了一场“奇怪的战争”——他们仅仅在波兰遭受德国攻击的第三天正式对德宣战,却几乎没有放过一枪。造成这种“奇怪的战争”的主要原因是( )A.绥靖政策遗毒影响 B.英法两国实力不济 C.苏德战场战况胶着 D.等待国联制裁出台15.下表所示内容说明( )二战后主要西方国家国有企业数据统计表国有企业产值占比(%)国有企业职工人数占比(%)国有企业投资额占比(%)法国3021.550意大利24.725.447.1联邦德国1210.512.7英国11.18.120A.西方国家出现“滞胀”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广 C.凯恩斯主义逐渐失效 D.资本主义不均衡性加剧16.根据美国咨询公司Kepios团队2024年发布的全球社交媒体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1月,全球社交媒体用户数量为50.4亿,相当于全球总人口的62.3%。结合不同数字平台用户社交媒体活动偏好,鲜明的日常生活化转向日益成为全球数字平台的共识。上述材料充分证明( )A.世界文明一体化程度加深 B.世界各文明之间差异消失C.美国主导着世界文明交流 D.新技术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独立后的美国实际上仍处于欧洲殖民势力的包围之中,殖民势力在西部仍继续存在:北有英属殖民地加拿大,南有西属殖民地佛罗里达,西有法属(1800年以前是西属)殖民地路易斯安那。由于西班牙盘踞佛罗里达,美国人无法接近墨西哥湾。美国人不仅在独立以后得到了一大片土地,而且在观念上形成了一种新看法:新获得的西部土地是十三个殖民地共同用生命和财富换来的,因此这些土地应试是属于人民的公共财产,人民有权去开垦、种植。东部13个州的市场狭小难以满足日益发展起来的国内市场的需求。同时,随着自然人口的增长和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原先13个州的土地就显得狭窄和拥挤,可开垦土地越来越少。为了生存和发展,于是建立不久的美利坚合众国开始把目光转向辽阔的西部疆域。——摘编自刘宜照、张翔《浅析美国西进运动的历史背景》材料二 2000年后,青藏铁路、西气东输以及各类水利基础设施和能源项目工程的建设对东西部区域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青藏铁路增强了青藏高原的可进入性,增强了西藏、青海与内陆地区的空间联动和资源互通,在打破区位封闭的同时,改善了当地各族人民的生活;西气东输的建成,加速了东西部地区由煤炭向天然气的产能转换升级,盘活了西部地区的能源产业,缓解了东部沿海地区的资源压力,推动了我国的能源革命;各类水利枢纽、水资源工程、专项水利工程、网络工程等项目,奠定了东西部各民族在经济增长、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方面的基础。在西部大开发实施的过程中,经济增长促进了产业模式和营商环境的升级,加快了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聚集。其中,西南地区凭借较高的经济水平与良好的资源禀赋实现了发展,西北地区通过教育资源的倾斜与医疗水平的提升实现了发展。在经济生产总值方面,西部地区2000年为16655亿元,而2021年则达到239710亿元。——摘编自杨旭等《中国共产党西部大开发重大举措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西进运动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成效并分析取得这些成效的有利条件。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朝有乡大夫、州长、党正、族师、闾胥、比长等各级乡官,他们在对应的基层组织中主持一切政治、军旅、调查、教化事宜,形成政教合一的治理体制。秦汉郡县的长官皆是地方官吏,只有三老、孝弟、力田、啬夫、游徼不是政府委派的村社乡官。隋唐时期,基层治理采取百户为里、五里为乡的乡里制度,设乡正和里正。乡正负责诉讼争议,后因不使民等因素被废止;里正集多种职责于一身,负责“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成为乡里的实际领导。北宋熙宁时期之后,随着保甲、乡约、社仓、社学等乡治模式兴起,乡村治理有了较大改善。此时期,程颢在晋城创立保伍法,王安石变法推行(五百家)都保——(五十家)大保——(十家)保式的保甲法,吕大钧在汲郡蓝田推行“吕氏乡约”,均对后世乡治产生深远影响。清朝沿袭了明朝乡村治理体系,里甲保甲并行。皇帝对乡约、社仓、社学等都比较提倡,但社会控制色彩较浓。借助这些组织,政府实现了依靠当地民众进行自我管理与监督、收集不法人员和行为,信息及利用宗族组织宣导教条的目的。——摘编自王伟进、卢杰华《政社互动: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演进特征及其影响》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农村基层治理以中国农村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实践导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在乡村体现为地主、官僚等对于农民的剥削压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乡村社会的表现是历经战乱的广大农村民生凋敝,存在生产力低下、生产资料不足、无组织无纪律等多种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农村社会的主要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社会开展了经济体制改革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摘编自李增元《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基层治理的百年探索历程及基本逻辑》(1)根据材料一,归纳我国古代乡村治理演进的特征,结合所学说明古代乡村治理的作用。(2)各用一例史事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材料二所述三个历史时期解决农村所面临问题的具体实践。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的《济贫法》,其主题和基调是通过惩治懒惰贫民根治贫穷问题。这一时期的济贫院主要以惩治穷人为主,各方面限制十分苛刻,济贫官员甚至认为这有助于穷人的道德完善并使懒汉勤奋起来。济贫院内供给的食物粗糙,劳动极其繁重而且毫无意义,居住条件也很恶劣。在济贫院内,人们必须穿统一的制服,按时作息。院内贫民失去政治自由,选举权被剥夺。这样做带有明显的人格侮辱与政治性惩罚,其目的是希望全体社会成员都依靠自助摆脱社会问题的困扰。英国主流社会没有认识到工业化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资本家的贪婪是造成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反而把贫困归咎于穷人自身道德的原因,归咎于穷人的懒惰,这种观念影响了政府的决策。——摘编自郭家宏《工业革命与英国贫困观念的变化》(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30年代英国济贫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有三个基本内涵∶第一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共同富裕的关键基础。即没有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社会财富就无法生成,共同富裕就缺少财富基础。第二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即共同富裕是共同的、全民共享的富裕,而不是少数人、局部的富裕,只有破解剥削和两极分化问题才有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第三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
内蒙古包头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二模试题 历史 含答案
2025-04-24
·
8页
·
431.8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