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古代诗歌阅读过关训练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古诗阅读。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下列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字点出时间已是傍晚。B.第二句使人感到幽雅闲致,与第一句一起表现了深秋村野的僻静。C.第三句描绘了一种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在僻静里增加了一层荒凉。D.第四、五句“夕阳”连缀前面的景象,烘托诗人羁旅的愁思和报国无门的悲愤。【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情感理解。D.有误,本诗主要是通过写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描绘了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突出诗人作为漂泊天涯的游子的无限愁思,因此选项中“报国无门的悲愤”理解错误。故选D。二、【四川省自贡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古诗阅读。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次北固山下》中“次”是驻扎的意思,表明北固山是诗人长途旅行的最终归宿。B.首联“客路”“行舟”,暗含诗人旅途奔波之意,与尾联“乡书”“归雁”相呼应。C.颈联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生动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D.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法通达,希望北归的大雁能捎封家书到洛阳,表达思乡愁绪。18.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并概括画面特点。【答案】17.A18.示例: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水面显得更宽阔无边,江面似乎与岸齐平,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船顺着风向沿着水流前行,勾勒出壮美(恢弘阔大)的大江行船图。(描绘应表现出平原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色特点,语言流畅,意思相近也可给分。)【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诗的内容。A.《次北固山下》中“次”,是旅途中的暂时停留,理解为“停泊”,这里“是驻扎的意思,表明北固山是诗人长途旅行的最终归宿”表述错误;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和概括画面特点。解答此题需结合诗句意思来作答。此句意思为: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来描绘即可。例如:潮水上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视线所及无比开阔,水面微微泛起层层涟漪,江面一艘船的白帆高高悬挂,随着风前行。整个画面开阔壮美、恢弘阔大。三、【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古诗阅读。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1)第一、二句诗都写孤城。第一句写孤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句写孤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末句“山入潼关不解平”能否改成“山入潼关犹解平”?为什么?【答案】(1)①.高;②.寂寥,辽远(2)不可以。因为诗人写山水,写的是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能让人感受到渴望冲决罗网、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改成“犹”以后,这种少年意气就会被削弱。【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意思是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这两句诗既借天空簇拥的云朵写出了古城的高大与挺拔,又借用被猎猎秋风吹散的清脆的马蹄声,写出了孤城的寂寥与辽远。据此作答。【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改成“犹”以后,这种少年意气就会被削弱。四、【河北省沧州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古诗阅读。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6.“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答:7.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答案】6.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7.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见到的青山绿水、波平浪静等江南景象,时近春节,头顶大雁,诗人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慨,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的思乡之情。【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这是一道炼字题,古诗中“炼字”,是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解答此类题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思是: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悬”是一动词,是笔笔直直地高挂样子,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微风吹来,船帆随风悬摆而动的一幅极具美感的动态景象。“悬”与前面的风遥相呼应。让读者充分体会到是一阵阵温和、顺畅的柔风吹动船帆。把“风正”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人意气昂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情态也跃然纸上,这是诗人的匠心独运。【7题详解】本题考查诗人的思想感情。解答此题需结合诗歌的内容来分析。诗中写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挡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五、【湖北省黄冈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古诗阅读。【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清、凄凉的气氛,题目中的“龙标”是地名,“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是指王昌龄。B.【乙】诗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营造了一种寂寥、凄凉的典型环境。“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C.【甲】诗中夜郎本已荒远,再加一个“西”字就更显得荒远;【乙】诗中,烽火台下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D.“杨花落尽子规啼”“回乐烽前沙似雪”“不知何处吹芦管”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19.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20.两首诗都写到了“月”,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8.D19.示例1: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示例2: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示例3: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20.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表现了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D.有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运用了视觉和听觉描写;《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回乐烽前沙似雪”运用视觉描写,“不知何处吹芦管”运用听觉描写。没有“嗅觉描写”;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诗句赏析从拟人的角度来说,诗的最后两句“我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作者将自己的离愁别绪寄托在月亮这一事物上,本来无情的冷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月亮此时愿意接受自己的请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同情与对其前途、路途的担忧关切。从想象的角度来说,诗的最后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月亮不在是高悬在夜空之上的冷月,而是满含人情味,愿意将作者的愁绪带走的“愁月”,用新奇的想象表现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同情与不舍。从情景交融的角度来说,诗的最后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愁”含有多层含义,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唯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将是人的内心情感与月亮交融在一起,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以景传情,表达诗人对贬谪友人的怀念和同情。【20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比较。可结合着关键词的运用和理解来体会。【甲】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诗人用拟人的修辞,将月亮人格化,托明月带去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寄托自己的离愁,想象丰富奇妙。在诗人的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够把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乙】诗“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六、【江苏省连云港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古诗阅读。“月”这一意象是李白诗歌中的一道绚丽风景线,老师选择了三篇作品进行专题阅读,请完成下面问题。【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峨眉山月歇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丙】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7.下列对甲乙丙三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意象,表明时间已到暮春初夏,杨花落尽,杜鹃声声表达了诗人心中苦闷、彷徨、伤感之情。B.乙诗中连用五个地名,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C.丙诗以“峨眉山月”为主线贯穿始终,诗人由自己写到故乡月,再由月写到人,月成为李白诗歌中的经典意象。D.李白的许多诗歌都写到了月亮,月在他的笔下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充分体现诗人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8.请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并加以合理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和“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在抒情方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7.D8.巍峨耸立的峨眉山,空中悬挂着半轮秋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9.两句都运用拟人(借景抒情)的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借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句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寄托了诗人
【2023秋统编版七上语文专题复习 临考读记过关训练】09 古代诗歌阅读 过关训练(解析版)
2024-01-05
·
10页
·
48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