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风向卷(二)·答案精解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1.A 2.B3.B【详解】1.A项,“不是追求表面形似”曲解文意。原文第1段说的是“我国文人画的长处就在于不单纯追求表面的形似,而重于表现作者对自然的主观情感和印象”,并未完全否认对表面形似的追求;且原文说“我国文人画的长处就在于……重于表现……”,不能等同于“文人画家都是……”。2.A项,“意在表明这种美的法则是中华文化的独特产物”错误。根据原文第1段可知,引用苏轼的艺术主张是为了证明我国文人画的长处在于不单纯追求表面的形似。C项,“论述文人画借书入画的用笔多以书法化线条为主”错误。根据原文第6段“此外……从而使画面更加完整、平衡,更加丰富、耐看”可知,文章分析的应是“书法还是画面布局上的有机构成”“书法中字体的位置、长短、大小都随着作品的不同题材和画面而被安排”。D项,“还运用了比喻论证”无中生有,原文第7段并没有运用比喻论证。3.B项,“若无题诗则无法拓展作品的美学境界”错误。原文第3段指出了题诗对于王冕《墨梅图》的影响,但这并不能说明如果没有题诗就无法拓展作品的美学境界。(二)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4.B 5.B6.①世界各国: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同舟共济,团结合作,为世界粮食安全注入更多的稳定性和确定性。②国家:结合国情,制定科学政策措施,并严格落实;推动科技发展;在倡导节能减排时,不断增强本国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③个人:树立环保理念,主动学习相应的灾难自救知识,增强突发灾害应对能力。(每点2分)【详解】4.B项,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一第2段“发达国家应在……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粮食生产、收储、减损的能力和韧性”可知,这些并不是主要粮食生产与出口国应对全球性粮食危机的措施,而是发达国家的应对措施 5.B B项,根据材料三图表可知,干旱面积增加的原因共两个:温度升高+降水波动 。荒漠化及生态退化等生态问题的原因共两个:干旱面积增加+人类活动。B选项在表述时都只表述了其中一个原因,无法构成正确的因果关系。6.根据材料一“世界各国需要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推动人类文明迈向全球生态文明新时代”“世界各国应该充分落实……这对于缓解世界粮食危机意义重大”可概括出世界层面的应对措施;根据材料二“政府部门还应该同等地强调适应气候变化”及材料四“建立无缝隙全覆盖、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业务体系,防灾减灾的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可概括出国家层面的应对措施;结合生活实际,可概括出个人层面日常生活节能减排的具体做法。据此整合信息,分条作答即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7.A8.本文以大火燃烧大地为喻,由自然界毁灭新生的规律联想到人类,人类世界也有消亡,但消亡之后会迎来新生,消亡的旧事物会成为新生事物成长发展的营养。(3分)人类社会必将一代代生生不息,不断繁衍发展。(3分)9.①前文大篇幅描写“烧油菜秆”,与后文“二十年前那个少年”“擎着火奔跑”形成照应,表现人生命题的沉重,以及二十年来作者思考的连续性。②“我”在上海默想的场景两次出现,相互照应,那“牛血样的暗红的火苗”虚虚实实,从故乡到异乡,象征着萦绕在作者脑海中的思索从未消失。③文章第9段提到“把剩下的几堆油菜秆烧了”可以肥田,对应文末“‘浅灰黑色的灰尘’,正作了大地的营养”,由实入虚,解释了消亡与新生的矛盾统一。④爷爷的坟多次出现,每次出现都启发“我”思考生与死的关系。(每点3分,任答两点即可)【详解】7.A项,“首段运用排比”错误。排比手法至少要由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 或相似的三个短语或句子连缀在一起 。文章首段写在野外看到的情景时没有运用排比。8.本文以大火燃烧大地贯串全文,从“烧油菜秆”为下一季的庄稼肥田,再到萨缪尔的《终局》里提到的“这大地熄灭了”,非常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至人类社会。文章结尾,作者说“这大地熄灭了,但我是见过它燃烧的,且相信大地是不会烧尽的,‘浅灰黑色的灰尘’,正作了大地的营养。几场雨过后,灰烬融入泥土,土里长满水稻的新苗,水稻成熟、收获,稻草晒干,又会生出新的火苗”,作者用此标题意在表明,消亡的旧事物会成为新生事物成长发展的营养,正如被烧掉了的油菜秆将使土地更加肥沃。大地是烧不尽的,人类社会也必将一代代生生不息,不断繁衍发展。9.本文看似文笔流动随意,实则主题突出,文中多处前后照应。从燃烧场景来看,前文大篇幅描写“烧油菜秆”,与后文“二十年前那个少年”“擎着火奔跑”的场景形成照应,表现二十年来“少年”虽已变成“中年”,但对于宏大人生命题的思考从未间断,一直深深刻在脑海里。“我”在上海默想的场景两次出现,从故乡到异乡,那“牛血样的暗红的火苗”跨越千里,象征着萦绕在作者脑海中的思索从未消失。从燃烧结果来看,文章第9段提到“把剩下的几堆油菜秆烧了”可以肥田,对应文末“‘浅灰黑色的灰尘’,正作了大地的营养”,由实入虚,解释了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严格遵循着消亡与新生的矛盾统一。此外,爷爷的坟多次出现,“坟”作为死亡的象征,每次出现也都会启发“我”思考生与死的关系。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答案】10.D 11.A12.C 13.(1)将军接连多年抵抗敌军,虽然众军退却,又独率部属(御敌),功勋卓著。(译出大意给3分;“却”“烂然”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光武帝乘坐车驾、身穿丧服前往吊唁,远望城门放声哀哭,于是哭得非常悲痛。(译出大意给3分;“素”“恸”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详解】10.解答此类题宜用排除法。“军市令”为官名,“为军市令”句意完整;“上”在语段中指光武帝,是“舍中儿”的定语(下文中有“吾舍中儿”,意义相近,可作提示),不能在“舍中儿”前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第二个“遵”作“收”(逮捕)的宾语;“时”意为“当时”,“主簿”是光武帝帐中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的官员,不是祭遵手下的官员,故应在“时”前断开,据此排除C项。故选D。11.A项,“含义相同”错误,前者是动词,表示“徇私”的意思,后者虽然也是动词,但是是“偏爱、喜爱”的意思。二者语境含义不同。12.C项,“吴汉等将见敌人势大,不战而还”错误,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公孙述遣兵救隗嚣,吴汉、耿弇等悉奔还”,并未细说吴汉等将慑于敌威,不战而还。13.关键点拨(1)却:退却,后退。烂然:显明、耀眼的样子,可意译为“卓著”。(2)素:白色,此处指丧服。恸:极度悲哀。【刷有所得·拓展】《论语·先进》:“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哭之恸”即哭得极度悲哀,后人文章中常化用此说法。【参考译文】光武帝经过颍阳,祭遵凭借县吏身份多次进见,光武帝喜爱他的容貌仪表,让他暂代门下吏。(祭遵)跟随(光武帝)征讨河北,担任军市令。光武帝的亲随触犯法律,祭遵按照法律将他斩首。光武帝发怒,命令逮捕祭遵。当时主簿陈副进谏说:“英明的君主常常希望众军队军纪优良,如今祭遵执法不阿不避忌,这说明您的教令已经大行于军中了。”光武帝于是赦免了他,并任命他为刺奸将军。(光武帝)告诫众将说:“对祭遵要多加小心,我的亲随犯法尚且被杀,(他)一定不会对诸位徇私的。”祭遵担任征虏将军,率兵向北进入箕关,与弘农、厌新、柏华聚、蛮中贼寇交战,被箭矢射中,(箭)从嘴部穿过,(他)举起袖子遮住嘴巴,鲜血流到袖中。众人见祭遵受伤,纷纷后退。祭遵呵斥将士,将士(继续)进军作战,都以一当十,(于是)大破敌军。祭遵派遣护军王忠都拿着刀斧砍伐树木开辟道路。(进军)到略阳,袭击隗嚣。隗嚣被击败后,光武帝从长安东归经过汧县,亲临祭遵军营,慰劳将士。当时祭遵有病在身,(光武帝)下诏赐予双层坐卧垫褥,用黄罗伞盖给他遮阴。公孙述派兵援救隗嚣,吴汉、耿弇等人都逃奔而回,唯独祭遵留驻汧县。(光武帝)下诏说:“将军接连多年抵抗敌军,虽然众军退却,又独率部属(御敌),功勋卓著。兵退未曾事先警戒,粮食未曾预先备足,如今才安排调遣,恐怕力量不能承当。国家深知将军不易,并且不遗余力。现今送缣千匹,用来赏赐将士。”祭遵奉公守法,君主的赏赐都分给士卒,家中没有私人财物,(他)身穿布衣韦裤,终身只盖布被,夫人的衣裳不加纹彩,士人因此而看重他。祭遵因病去世,灵柩到达河南,(光武帝)下诏命百官都到治丧场所。光武帝乘坐车驾、身穿丧服前往吊唁,远望城门放声哀哭,于是哭得非常悲痛。回经城门,看见运载灵柩的车子,(又)远望哭泣。光武帝亲自来到,以太牢之礼祭祀(祭遵),仪式按照汉宣帝亲自祭祀霍光大将军的旧例。博士范升上奏章说:“祭遵身为将军,选用人才都用儒家之术,对酒设乐,一定吟唱雅诗、投壶游戏。又建议为孔子立后,上奏设置五经大夫。虽然身在军旅之中,不忘朝廷,可以说是以生命保全道的完善之人啊。”(光武帝)于是(下令)追赠(祭遵)为将军,给予侯爵印信,命校尉派遣骑兵四百人,身着铁甲,头戴兜鍪,乘坐兵车,排成军阵为祭遵送葬。祭遵死后,每到诸侯、臣属朝见君主之时,光武帝常常感叹道:“怎能再得到像祭征虏那样心忧国事、奉公守法的臣子啊!”(二)古代诗歌阅读【答案】14.C 15.这样写并不偏题。①首联和颔联交代了访友的内因:春天之美好想要与友人分享;自己的思念需要友人慰藉。②颈联和尾联虚写访友:想象友人的现状并表现了要去寻友的愉悦心情。③虽然全诗并未直接写到访友的情形,但与之紧密关联,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每点2分)【详解】14.C项,“诗人身体多病且仕途不顺,沉沦下僚……怀乡之思油然而生”错误。诗歌的结构清晰严谨,前两联写己方之现状,因春起兴,写怀人之意;颈联设想叶天经和洪 智长老的情况,所以“多病”和“固穷”并不是指作者现状,也未见“羁旅漂泊之感”“怀乡之思”。15.这首诗的题目是“怀天、经智老,因访之”,按常理诗歌的内容应该围绕访友展开,或写访友时的自然环境,或记叙访友经过,或写访友后对好友的思念……此诗诗题虽有“访之”,全诗却并没有写见到友人后的情形,但句句未离访友。首联和颔联写了春之生机和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虽未写访友,但交代了访友的内在原因;颈联和尾联亦没有直接写到访友之实,而是虚写二友之困顿,想象自己驾舟寻访二人的快意心情。全诗虽然没有从正面直接描写访友的情形,但是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意味无穷,访友之趣自溢。(三)名篇名句默写【答案】(1)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2)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3)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详解】关键点拨易错字:(1)扪,膺;(2)抵;(3)满。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答案】17.【示例】①源远流长 ②束之高阁 ③不伦不类(每处1分)18.【示例】作为文明的重要载体,蕴含着经济社会、自然环境与历史人文等鲜明特质的城市空间,在文脉传承中起着关键作用。(4分)19.该句子本体为“城市”,喻体为“有机的生命体”,(1分)说明城市的构建需要追求内外交融、整体和谐,城市改造牵一发而动全身,盲目开展将会破坏整体的美和神韵。(2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专业深奥的建筑知识变得具体可感,易于理解。(1分)【详解】17.①处,由前后文“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历史人文”可知,此处需填一个与文明传承有关且与“博大精深”意义相近的成语,如“源远流长”等。②处,由“简单粗暴地把建筑等城市文化遗产当文物保护起来”及前文“文化不是简单的形式和表征”可知,此处是说不要只将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做到表面,应填强调不加利用之意的成语,如“束之高阁”等。③处,前文“在北方参观一个大院子”“却设计了徽派建筑特有的马头墙”,是指建筑设计没有融入当地,让人感觉很不规范,故此处可填“不伦不类”等形容不成样子或不规范的成语。18.解答此类题目应首先根据语段的中心确定主要陈述对象,进而确定句子的主干。文中主要陈述对象为“城市空间”,应将其确定为句子的主语,并将“在文脉传承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谓语,将“蕴含着……历史人文等鲜明特质”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风向卷(二)答案精解【全国专用】
2023-11-22
·
7页
·
25.4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