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23-11-23 · 11页 · 2.5 M

高三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我国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神话底蕴丰富,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神话故事数以万计,内容多姿多彩,其中有关汉字起源的神话传说也很多。结绳记事说。文字起源于结绳,这种说法早已有之。《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上古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通过结绳记事的。八卦说。伏羲在结绳记事的基础上,画八卦造书契(朱熹《通鉴纲目》)。《史记》中还说太昊(伏羲氏)德合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纹)章,地应以龙马负图。始画八卦,卦有三爻,因而重之,为六十有四,以通神明之德,作书契以代结绳之政”。河图洛书说。《周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黄河鱼龙献“图”,洛水灵龟献“书”,这个神话反映了古人的书画同源观念。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说:“文字起源于绘画,到统一的国家出现后,和语言结合,就产生了可诵读的真正文字。同时他也指出:文字的产生,是自然的趋势,而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创造的。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仓颉造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前言中说黄帝的史官仓颉发明了文字,由于《说文解字》的权威性,这一传说在古代被广泛认可。当然,现代考古已经证明,中国的汉字至少有9000多年的历史,比黄帝时期还要早4000多年。(摘编自易国杰《汉字的起源传说》)材料二: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古代传说中把文字的创制归结为一时一人,显然是不恰当的。实际上,文字的产生和演变肯定是个长期的过程,绝不可能无所依据地造出来,也绝非凭一人之工就能完成。根据考古发现,在距今大约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中国文字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中国的汉字形体演变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下图详细地展示了字形演变。商代的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见到的形成体系的汉字中最古老的一种。它是以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而得名。其内容多“卜辞”,也有少数“记事辞”。可见的四千多个甲骨文字,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但其字体形态变化极大,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全文也叫“钟鼎文”,是指铸刻在钟、鼎等器物上的铭文。西周时期的金文从文字结构到笔画都与殷商的甲骨文相近,只是由于金文铸造和甲骨文镌刻方法的差异,使金文显得更加圆润、肥厚。篆书,也叫篆体。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广义的篆体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隶书起源于秦,兴盛于汉。汉隶是到了两汉中晚期在奏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隶书字较方正、厚实,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隶变的完成,是汉字形体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汉隶完全抛开古汉字的象形因素,使得汉字变成抽象的符号,这无疑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它结束了几千年的古汉字阶段,形成了近两千年的今汉字的格局,并为楷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汉字演变过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楷书也叫真书或正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方正,是在汉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楷体有笔体平稳、结构匀称、章法整洁、便于阅读的特点,成为汉字的标准字体。草书产生于秦汉时期,有章草和今草两种,是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章草是早期的一种草体,其精坚古朴如隶,字字独立,撤捺分明,不相连属,有些横笔的尾部写成捺脚状,向右上方挑出,颇有“燕尾”笔意。今草为后汉时期张芝由章草演变而成,其书写较章草更快,且整篇连绵不断,字字顾盼呼应、贯穿一气。行书为东汉末年刘德升所创,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吸收了草书放纵的特点,突破了楷书用笔的严谨,形体灵活多变。(摘编自许小霞《汉字形体的演变》)材料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汉字记录方式——“纸+笔”,逐渐被“主机十键盘”所取代,而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载体——汉字,变成了26个英文字母的组合,人们只要不断敲击键盘上的英文字母,就可以将汉字输入电脑,手书汉字似乎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在新技术冲击的背后,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早已钝化了对具有独特美感的汉字书法的审美能力,早已忽视了手书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而仅仅把汉字视作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绘画大师毕加索曾说:“如果生为中国人,我会做书法家,而不是画家。”数千年来,汉字被视作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甚至被看作人格的标记,“横平竖直写汉字”与“堂堂正正做真人”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就像电子读物永远无法替代纸质书一样,手书写是不能被替代的,手写汉字可以彰显汉字的形态美,还可张扬书写者的个性。与此同时,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得到光大,不仅仅取决于它吸收了多少外来的精华,更取决于这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是否得到很好的传承。(摘编自王志顺《键盘时代,该给汉字书写留个啥位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古代典籍记载,传说中上古以结绳记事,后来伏羲在结绳记事的基础上,画八卦造书契,而渐成文字。B.河图洛书说反映了古人的书画同源观念,有学者认为,文字起源于绘画,后来与语言结合形成真正的文字。C.汉字形体依次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每种形体都有其鲜明的艺术特征。D.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着汉字的记录方式,从汉字的信息传递功能看,如今手书汉字似乎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人多认可仓颉造字的说法,但据现代考古,汉字出现的历史远早于传说中的仓颉时代。B.甲骨文虽已形成体系,但其一字多体等现象,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还没有统一。C.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为汉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D.作为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具有极大魅力,连毕加索都想放弃绘画做书法家。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一段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A.《韩非子·五蠹》: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B.鲁迅《门外文谈》:但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C.宋代郑樵《起一成文图》中认为,所有的汉字都是由“一”演化而来的,一即为“横”,可演变出“点、竖、撤、捺”等形状。D.许慎《说文解字·叙》:“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4.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汉字的起源创制问题,二者的论述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4分)5.在当今计算机时代,手书汉字真的不重要了吗?为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拉网号子张炜当年最难忘的娱乐,要算是学校宣传队的表演了,这在我们当时看来艺术性极高,甚至是精美绝伦。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新来的女教师,是她参加进来的缘故。女教师不仅会跳会唱,还会自创节目。她先是从海边渔民生活中取材作歌,然后又从全校挑选出最有潜质的少男少女,细细排练起来。我们学校宣传队在女教师的带领下,简直无所不能。他们独创的鱼鼓歌和拉网号子,在各种汇演中不断拿到奖牌,名声远播。有时他们还可以凭这样的招牌节目,代表整个园艺场、乡镇和矿区,到附近的部队去做拥军表演。我们最大的享受不是在舞台上听鱼鼓和拉网号子,而是到大海边上去看真实的拉大网,听震天的拉网号子。除非是海边的人,不然很难知道什么才是拉大网。那时还没有什么机帆船队,也没有其他先进的捕鱼设备,沿海村庄最有威力的捕鱼工具就是一面大网、两只躺板。那大网是用细棉绳织成的,用猪血浸透后,就不会腐烂,可以下海网鱼了。具体的捕鱼过程是:先由鼻板载上大网驶进海中,在水中撒成一个大大的孤型,然后就在网的两端拴上粗绠——许多人在沙岸上排成两溜,在巨大的号子声中拉起来。一个盛大的节日就这样开始了。只要是拉大网的日子,周围村子里的闲人就全围上来了。我们这些初中男生只要一有时间就往海边跑,去这个最吸引人的地方。那时我们恨不得停课,恨不得一天到晚盯住海上发生的各种奇迹。可偏偏是我们不在的时候,奇迹才会发生。惊人的传说源源不断,一件还未得到证实,另一件又传开了,弄到最后谁也不知道哪一件是真的、哪一件是假的。比如都在盛传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半夜里大网靠岸了,结果拉上来一个“人鱼”——它有人一样的脸庞,大眼睛,细细的胳膊,长长的手指——不同的是这手有蹼,身上也像鱼一样,有一层粘液。这个“人鱼”一离水就不停地哭,用带蹼的手搓揉眼睛。他(她)的哭声尖利极了,哭得人心里难受,于是海上老大发个命令,就把他(她)放了。还有一次,大约是黎明时分,大网靠岸了:网里有一条特大的鱼精。这鱼精浑身缆黑,抵得上四匹马那么大,一离水就散发出逼人的酒气和腥气。它被拉上来的时候,还在呼呼大睡呢。当时所有人既惊吓又庆幸,说这一下等于逮住了多少鱼啊!有人主张趁它还没有睡醒赶紧动刀杀了,可以将肉一块块卖掉。可这事最终也还是被海上老大给阻止了。他认为海里精灵绝对不可招惹,任何不慎都会招来灭顶之灾。不仅要放它回海,还要口中不停地念叨,求它原谅拉鱼人的莽撞,不小心打搅了老人家睡眠,等等。据海边人说,拉大网的最好时间不是整个白天,而是两个特别难得的时段:夜网和黎明网。他们说海里的鱼也像人一样,有个晚上打瞌睡、早上起不来的毛病——正在它们迷糊时,大网将其一下套住,再想逃也就来不及了。夜晚是海边最热闹的时候。这里火把映得到处一片通明,人潮汹涌,真不知是从哪儿来了这么多的人。海上老大阴沉的面孔十分吓人,他看哪里一眼,哪里的人就不敢大声喊叫了。可是只要他的目光一挪开,呼叫声立刻又震天响了。因为这场面实在太惊人了,不由得人们不喊。时至午夜,从沿海村庄甚至是南部山区来的买鱼人越聚越多。这些人携了篮子,背了口袋,一直站在海边,直眼盯着灯火辉煌处。号子声越来越响,这声音的强弱显然表明了用力的大小。拉网的人在大网就要接近岸边时,简直是没命地喊叫。他们为了起劲,有时故意将一个熟人的名字套进号子里一起呼喊,羞辱他。被骂的人火起,开始对骂,可惜他一个人的声音显得微不足道。大网靠岸时所有人都往前凑,探头看这一次神秘的收获。随着大网收拢,水族们密挤得像稠稠的米饭一样,惹得人群高声大叫。鱼虾跳跃,甚至也像人那样尖叫。有一种身上带荧光的鱼,常常在灯火照不到的地方哪地一闪,引起一阵惊呼。拉鱼的火把是特别制作的:一个小米斗大的洋铁壶盛满了煤油,上面插了胳膊粗的棉芯,点上后用一柄长杆铁又高挑起来。这样的火把排成一长溜,使整个海岸亮如白昼。大网上岸后,有人立刻操起柳木斗,将挣挤窜跳的鱼虾一斗斗装了,提到一领领炕席子上。这时候,戴了眼镜、手拿一把算盘的老会计就出现了,他的身后跟着抬桌子和大杆秤的人——大杆秤足有半丈长,配有一只生铁大碗,由两个强壮的小伙子才抬得起。所有的鱼需经统一过秤,然后再开始零卖。几乎与此同时,另一边的鱼铺那儿也在忙碌:鱼锅烧开了,大鱼似乎没怎么剖洗就被扔进了锅里。看鱼铺的老人在为拉网人准备一顿丰盛的夜餐。(选自张炜《十年琐记》)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夜网和黎明网拉上来的鱼数量最多也最大,因为这个时候大海中的鱼都在打瞌睡,犯迷糊,因而难以逃脱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