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风向卷(一)(教师版)

2023-11-23 · 8页 · 956.3 K

机密启用前 姓名准考证号2023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风向卷(一)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夏商时期,大部分封国是由氏族部落自然演化而成;而西周时期,其封国则是把同姓贵族或异姓功臣等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地区。这表明西周的分封制A.削弱了血缘政治的基础B.推动了国家统治中心的改变C.促进了国家形态的进步D.扩大了王室的有效控制区域【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影响。西周时期的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也有由外迁入受册封者的氏族宗族,由不同血缘的人们组织成一个新的共同体,原来各不相干的诸多氏族宗族有了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从而以新的地缘关系融合成新的族体,这相比于夏商来说,体现了国家形态的进步,故C项正确;A项与史实明显不符,西周分封制强化了血缘政治,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国家统治中心的改变,故排除B项;分封制没有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材料无法体现王室的直接控制区域发生改变,故排除D项。【刷有所得·拓展】商代方国与西周封国比较商代也有大大小小的方国存在,这些方国与西周通过分封制而建立的诸侯国是有所不同的。商代的各个方国,大部分是由各个早期定居点和族群演化而来的旧有政权,而西周的诸侯国则大部分是由西周王室所建立的。各自建立过程的不同,决定了商代的方国与西周分封下的诸侯国的地位、义务和责任都有很大不同。如商代的方国虽然也是王朝控制下的地方政权,但这是各种形式的归附或征服的结果,是建立在武力强制基础上的结合关系。它除了要求被征服者尽纳贡与服役的义务外,基本上使被征服者原来的组织未经改变而保留下来。这种状况使商王对方国的控制受到很大限制,而方国的叛服完全视商王实力的强弱为转移,故而二者间无法结成固定的君臣统属关系。而在西周分封制之下,各诸侯国的权力直接来自周天子的授予,诸侯本人的地位由周王册封。周天子的分封使得周王朝对诸侯的控制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和行政建制上的保证措施,周天子与诸侯间形成的是一种较为固定的君臣统属关系。2.《汉书·高帝纪》载高祖九年(前198)“十一月,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与利田宅”。这一举措旨在A.改变经济格局B.促进政权稳定C.抑制土地兼并D.推动国家统一【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汉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徙齐、楚大族”及所学可知,汉高祖的这一举措,旨在削弱贵族、豪杰的势力,消除他们对新生政权的潜在威胁,从而促进政权的稳定,故B项正确。这一举措不是为了改变当时的经济格局,当时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故A项错误;抑制土地兼并非材料主旨,故排除C项;推动国家统一与史实明显不符,当时国家已基本统一,故排除D项。【刷有所得·拓展】中国古代移民问题中国古代移民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地区人口同生活、生产资料在数量上不平衡的加剧。时期特点:夏商周至秦汉时期,移民基本方向是自关东向关中地区;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移民基本方向是自北向南(包括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和中原汉族的南迁);明清时期,向海外和边地移民。3.据《齐民要术》记载,当时林、粮间作有桑苗下“种绿豆、小豆”“绕树散芜菁子”,桑间种植小绿豆有“二豆良美,润泽益桑”的效果。这表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A.农业生态意识已经出现B.精耕细作技术取得质的突破C.民族交融进程大大加快D.北方经济依然处于领先地位【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农业领域的生态环境观。材料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间作、混作中作物与作物、作物与环境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体现了农业生产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这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农业生态意识,故选择A项;材料虽然体现了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但不能说明其取得“质”的突破,故不选B项;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故不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南北经济的对比,故不选D项。4.明末,来华传教士利玛窦根据西法绘制了世界地图,中国处于东方一隅,有人认为其“小中国而大四夷”而强烈反对,李贽、方以智等人则在自己的著作中使用该地图,这反映出当时A.主流思想地位动摇B.传统观念受到冲击C.启蒙思想得到发展D.新兴阶级力量壮大【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明末思想观念的变化。西方传教士绘制的世界地图与中国传统地图不一致,没有把中国置于世界中心的位置,人们对此态度不一,李贽等人的做法与传统观念不符,表明传统观念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儒学的主流思想地位没有改变,排除A项;“启蒙思想得到发展”强调新思想在民众中的影响广泛,而仅凭材料中使用地图的个例不能证明,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新兴阶级,无法体现新兴阶级力量壮大,排除D项。5.太平天国后期颁布《资政新篇》,提出进行选举,兴车马之利,使用火车和新式船舰,以法律保障对科学技术的专利权等。这些内容A.巩固了太平天国政权B.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C.体现了时代发展要求D.推动了中国社会转型【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资政新篇》。《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当时时代发展要求,故C项正确;《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未能实行,也就没有起到实际作用,排除A、B、D项。【关键点拨】解答本题关键在于理解“时代要求”,工业化、民主化、法治化成为时代的发展潮流。《资政新篇》提出进行选举,使用火车和新式船舰,以法律保障对科学技术的专利权等等,顺应了时代潮流,体现了时代要求,故C项正确。6.清末民初,中国奶粉业发展起来,婴儿奶粉逐渐被国人接受,但中医理论认为炼乳经长时间蒸煮而火气重,所以不少人在喂牛奶的时候混合喂金银花水汁。这反映了A.传统与现代并存B.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C.物质生活的剧变D.中体西用的影响【答案】A 【详解】奶粉作为现代工业产品被国人接受,体现了现代性,时人受中医理论的影响在喂养时混合加入金银花水汁,又体现出传统性,故A项正确;清末民初,民族资本主义已经得到初步发展,排除B项;材料虽体现物质生活变化的现象,但“剧变”一词过于夸张,排除C项;中体西用主要是以西方科技来维护中国传统伦理纲常,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试做反馈】本题易错选D项,错选率为35%,主要原因在于没理解中体西用的含义和实质。“中体西用”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中国制度)来支配后者(西方技术)。7.1940年,鲁西区有妇女党员,约占党员总数的6%。1941年,中共山东分局特别要求,各地须按照妇女党员占总数20%的比例对党员的性别结构进行调整。至1944年,鲁中区女性党员已占全部党员的10.1%,同时鲁南区妇女干部人数也明显增加。这表明,山东抗日根据地A.践行了“三三制”原则B.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C.进行了妇女解放的探索D.开展了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答案】C 【关键点拨】本题解答的关键,一是重点关注根据地妇女党员占党员总数的比例变化,二是结合所学抗战时期中共对根据地的探索即可得出正确选项。【详解】据材料可知,中共山东分局对妇女党员比重的规定有利于提升妇女的政治地位,体现了中共对妇女解放的探索,故C项正确;“三三制”原则是指在抗日民主政权的组成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分子各占1/3的名额,材料主旨与此明显不符,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与妇女党员的比重上升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了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排除D项。【易错警示】本题容易陷入常规思维的束缚,错选A、B项。看到抗战时期,学生容易联系“三三制”原则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相关内容(平常所做试题也基本围绕此点设计)。但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尊重材料主旨是解题的关键。材料主旨是围绕根据地女性解放或女性地位提升展开,与“三三制”原则及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的概念不符,因此在理解历史概念的基础上把握材料主旨是解答选择题的关键。【试做反馈】本题易错选B项,错选率为50%,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及其阶级成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既包括中共领导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部分小资产阶级,又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以及海外华侨中的爱国人士,还包括国民党中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的大资产阶级。8.图3为20世纪50年代的政治宣传画。这反映了当时A.农民对当家作主的期盼B.农业生产水平提升的表现C.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D.农村集体经济建立的途径【答案】D 【详解】D项正确:据图中“互助模范”“组织起来力量大”等信息及所学可知,以农业合作化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成集体经济。A项时空混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B项无中生有:材料体现的是农村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体现不出生产水平的提升。C项概念混淆: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与宣传画表达的主旨无关。9.1985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综合调查组对群众进行了一次关于对国营企业破产的态度的问卷调查。这一调查问题回答比例假如允许企业倒闭,您认为倒闭企业应该怎么办由国家全部包下来,重新安排工作50.3%国家给予基本生活费,职工自己想办法另找工作(包括单干个体户)49.7%假如您工作的企业倒闭,您怎么办自己找工作51.8%想办法当个体户35.0%找领导解决工作问题10.0%只好等国家救济3.0%A.表达出群众的排斥心态 B.体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C.折射出经济发展的困境 D.坚定了体制改革的信心【答案】D 【详解】调查表明群众在企业倒闭后的应对态度,大部分是克服困难、自力更生,有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体制改革的信心便更加坚定,故选D项;调查显示大部分群众对国营企业破产表现出一种相对积极应对的心态,而不是排斥,排除A项;调查反映的是群众的观点,而不是政府的职能,排除B项;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不代表经济发展处于困境,排除C项。10.古埃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并且拥有自己的文字。但自公元前3世纪起,希腊语、拉丁语、阿拉伯语等先后成为这片土地上的法定语言,古埃及文字一度成为无法释读的死文字。这一现象的出现缘于A.古埃及文字书写不便B.古代帝国的扩张C.埃及文化的开放包容D.亚非商路的变迁【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罗马等帝国对外扩张过程中也侵略了古埃及,影响了其法定语言,因此古埃及文字一度成为“无法释读的死文字”,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古埃及文字的书写不便,且这也不是其成为死文字的原因,排除A项;埃及文化的包容性并不会导致本民族语言被弃用,排除C项;亚非商路的变迁并不会导致古埃及文字被弃用,排除D项。11.15世纪早期,时任教皇秘书的意大利人文学者布拉齐奥利尼认为:“追求利益当然不应该受到谴责……怜悯与博爱的美德,建筑在致力于人类事业的人们的勤劳努力……对一个只能维持本人生活的人而言,他如何慷慨?一切辉煌和精美的东西,离开利益的追求,都将不复存在。”上述观念A.表明罗马教廷的财富观发生改变B.是对西葡等国开辟新航路的辩护C.源于欧洲局部经贸活跃荡涤人心D.凸显了《圣经》的财富观落后时代【答案】C 【详解】材料中“15世纪”表明是文艺复兴时期,“一切辉煌和精美的东西,离开利益的追求,都将不复存在”体现出对利益的追求,反映了追求现世幸福、倡导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思想,而人文主义兴起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C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财富观,而不是罗马教廷的财富观,排除A项;西葡等国开辟新航路是从15世纪晚期开始,排除B项;材料中论述的是对物的追求,没有涉及《圣经》中的财富观,排除D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