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考试版)

2023-11-23 · 8页 · 317.8 K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全国卷老教材)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尚书》中称君主、诸侯、公卿大夫为君子;《诗经》中,除了具有德行的统治者称君子外,女性的丈夫也称为君子;而《论语》中,孔子称有德行的人都是君子。君子内涵的演变A.加速了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B.折射出西周礼乐制度走向瓦解C.适应了大变革的政治需求 D.体现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转变2.汉武帝推行以察举制为主体的荐举取士制度,包括孝廉贤良以及异科。所谓孝廉,“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与孝廉相比,贤良更强调被举荐者在才能智力等方面的突出性或稀缺性。据此可推知,察举制在当时A.推动了豪强地主的崛起 B.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C.加快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3.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地区的五凉统治者大都崇尚佛教,因而佛学繁荣;东晋政权为门阀世族秉持,因而玄学盛行;北朝诸少数民族政权为稳定社会而“推重儒家治道”。这一文化格局的形成A.缩小了南北经济的差距 B.孕育着新的文化活力C.根植于特殊的地理环境 D.取决于统治者的喜好4.唐律中规定,对官吏不依国家税法,“擅有所征敛”,要以“坐赃”或“枉法”论处。此外,对官吏在财政支出中的拖延行为也有“一日笞五十,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一年”的惩处规定。这表明唐律A.旨在保护小农经济的良性发展 B.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C.杜绝了财政收支中的违法乱纪 D.重视对官员行为的规范治理5.南宋朝廷多次下诏劝民种麦,并规定对这些旱地作物“毋收其赋,田主毋责其租”。种麦之后“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出现了“竞种春稼极目不减准北”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胡汉民族隔阂消除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重农抑商政策强化6.顺治元年,清廷仿照明制设四译馆,负责少数民族和周边属国文书的翻译事宜;康熙四十七年,清廷又在北京设立了内阁俄罗斯文馆,来为清政府培养通晓俄语的翻译人才;至雍正年间,负责培养拉丁文翻译人才的西洋馆正式成立。这些措施A.源于对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 B.促进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C.体现天朝上国下的文化自守 D.反映闭关锁国政策的松动7.《南京条约》签订后,纺织品进口税率平均由19.9%降至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降至5%以下。1845年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之一”“松太(江苏松江府与太仓州)布市,消减大半”。1892年由镇江进口洋纱达8.5万担。1895年南通、海门两地,每日可销洋纱20大包,已合1万纱锭的产量。上述材料表明A.不平等条约签订拉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B.进口纺织品价廉质优受到消费者喜爱C.中国经济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近代产业与世界市场的深度融合8.自19世纪下半叶起,通过铁路进行扩张成为列强对外政策中的重要一环,铁路也自然成为列强侵略中国边疆的战略工具。清廷对于这一现象十分关注,也逐渐萌生自筑铁路的念头,于19世纪90年代将大规模修筑铁路定为国策。这一国策的制定A.抵制了列强军事侵略 B.使得边疆得到充分开发C.有效缓解了边疆危机 D.是应对边疆危机新途径9.民国初期,女子初等教育初步确立。1912年至1916年四年间女学生人数增长缓慢,但在1918年至1919年开始出现快速增长,1923年时更是比1919年增长了近一倍。促成这一时期女学生人数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B.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扩大C.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10.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通令各大学开设中国通史为必修课。1938年,钱穆将其讲义编为《国史大纲》一书。他强调:“一国历史与文化实是民族赖以存在之基础,国史应成为一种国家和国民的教育,具备一定国史知识才是合格的国民。据此可知,《国史大纲》的撰写旨在A.激发国人抗争精神 B.冲击旧史学观念C.传承优秀文化传统 D.弥补通史的不足11.20世纪初民族工业发展非常迅速,仅1905年一年内新增织布厂9家,稍后几年新办纱厂9家。面粉工业发展更迅速,1904—1905两年间上海、汉口就增设10家面粉厂。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A.有利于缓解政府的财政困难 B.得益于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产生 D.改变了近代工业区域分布格局12.1961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推动下,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和加拿大小麦局签订了中加第一个长期小麦贸易协定,中国每年从加拿大进口小麦500万吨。1963年,双方又签订第二个长期协定。到1970年,中国共购买加拿大1800万吨小麦和130万吨大麦。此举A.有效解决中国严重的经济困难 B.开启了中西方经济贸易的全新渠道C.利于缓解中国面临的外交困境 D.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13.1986年,有西方记者评价中国农民企业家“几乎没有任何商业方面的经验”“不知道如何管理一家工厂,不知道如何做财务报表,也不知道怎样才能生产出质量合格的产品”。然而,他们的企业却蓬勃发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C.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任务的完成 D.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4.下表所示为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初中国在相关领域签署加入的国际多边条约数量(单位:个)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出新时期的中国时期经济贸易政治军事环境科教文卫交通运输1949年10月~1978年12月29021020世纪70年代末~21世纪初2316151319A.深入参与全球多边治理 B.不断发展与世界大国的关系C.经济外交占据主导地位 D.强化了与同盟国之间的关系15.如表是《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的部分条款。据此说明,罗马法第二十二条如果(在缔结契约时),(某人)以证人或司秤人的身份参加,(而后来)拒绝证明这事,那么,(他应被认为)不名誉的人,从此丧失作证的资格,亦不得请他人为之作证第二十三条作伪证被揭穿者,应被从塔贝尔斯山崖上抛下A.执法过程过于野蛮残酷 B.旨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C.蕴含了维护诚信的理念 D.交易过程透露出契约精神16.在古希腊,大多数城邦禁止男子独身,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曾告诫雅典青年应该在30—35岁时成婚。公元前18年,古罗马通过了《朱里亚婚姻法》,规定25—60岁的男子必须结婚,违犯者将丧失自由继承遗产的权利。这些规定A.凸显集体利益至上理念 B.强调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C.剥夺了公民的婚姻自由 D.维护了其民主制度的长远发展17.16世纪,“欧洲的导师”伊拉斯谟主张学习应该是“开心的,而不是受罪”,“适度的游戏有助于提振精神”,因而鼓励通过游戏来促进儿童的学习兴趣,但是,“儿童在游戏中应当像在饭桌上一样懂得克制”。上述内容体现了A.天主教会的禁欲说教 B.理性精神的主导地位C.人文主义儿童教育观 D.世俗教育的显著发展18.17世纪初,原产于中国的茶叶由荷兰人带入欧洲。起初,饮茶的只限于来往东方的荷兰商人、水手和达官贵人。进入18世纪后,饮茶风在欧洲逐渐盛行,很多欧洲人尤其是荷兰人、英国人养成了饮茶的习惯。这可以用来论证A.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传播 B.物种交流冲击等级秩序C.文化在互鉴中实现融合 D.人口流动影响社会习俗19.俾斯麦在1868年5月说:“德意志若还能够在19世纪达成自己的民族目标,那在我眼中将是难能可贵的事情;假如它在十年甚至五年之内即可实现,那就是一个非比寻常的事件。”这说明此时的德意志A.邦国矛盾激化 B.工业发展迅猛 C.国际竞争落败 D.民族意识高涨20.列宁主张在粮食税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城乡间自由贸易和市场机制,把商品交换作为维护农民经济利益的主要杠杆,他认为只有根据苏俄的实际国情,制定符合苏俄小农经济发展规律的市场经济政策,才能保障农民经济利益的实现。列宁意在A.密切城乡经济关系 B.重建市场经济体制C.巩固新生政权基础 D.维护小农经济形态21.有学者认为,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这说明两国都A.在改革前面临相似的困境 B.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思想C.推动了国家工业化的实现 D.优化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22.瑞士画家贾科梅蒂创作于1947年的作品《指示者》,没有精致的五官和表情,小脑袋,细长腿,躯体消瘦。这个瘦骨嶙峋的引路人站得笔直,头转向右边,伸出右手食指指向前方,左手高高扬起,仿佛在诉说人类的苦难、脆弱和无助。这幅作品的创作风格A.注重表达人的感情 B.侧重揭示社会现实C.强调艺术家的自我感受 D.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23.如图为1948-1970年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示意图。世界贸易呈现这一发展态势的主要因素是A.世界贸易体系化发展 B.新兴独立国家的推动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冷战格局的逐渐瓦解24.1971年春,国际金融市场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高潮。美国政府提出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并对进口商品课以10%附加税的紧急计划。法国政府带动欧共体六国联合起来,与美国等10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美国同意美元同黄金的比价贬值7.8%,并取消征课附加税。这反映欧美通过政治谈判解决外交危机 B.欧美意识形态发生了激烈冲突C.欧共体以战略自主维护国家利益 D.欧美国家安全战略的激烈碰撞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中期是英国农业发展的“黄金时代”,种植业、畜牧业等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园艺业等新兴农业都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这一时期,英国农业人口数量相对稳定,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产量日益增加,品种也呈现繁多的趋势。圈地运动进入了议会圈地的阶段,打破了农业在公共领域发展的障碍当时农业体制的变化、农业技术的革新以及与农业相关行业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农业的繁荣。——摘编自张梦醒《论19世纪中期英国农业的繁荣》材料二下图是新中国工业化初期阶段农业发展情况。——摘编自《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材料三“三农”问题是关乎国家发展命运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要保持强农惠农富农的力度,保持认识高度、重视程度的良好势头,始终将“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并贯彻落实。——摘编自李奕颖《习近平新时代“三农”观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农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化初期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形成原因。(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我国新时代农业发展谈谈你的认识。(5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关于传统,当代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指出,它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性想象的积淀,它包括物质产品、思想观念、惯例和制度。它使代与代之间、不同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且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编自爱德华·希尔《论传统》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传统”这个话题,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论题合理,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勤政修德产生了司法审判中的集体决断制度。唐代司法集体决断制度禁止由长官强行统一意见,所有参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