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

2023-11-24 · 8页 · 444.6 K

2024届广西名校开学考试试题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2021年10月11日,在云南昆明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开幕式上,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从埃及环境部长兼COP14主席亚斯敏·福阿德手中接过COP15主席锤。时隔3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时刻”开始了。旨在同奏全球可持续发展乐章的COP15,被赋予引领未来的重要使命。中国作为COP15东道国,被广泛认为将在推动达成全面平衡、有力度、可执行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扮演重要角色。开幕式上,短片《“象”往云南》在开场时播放,人们再次见到了几个月前一路向北的亚洲象。它们洗澡、漫步、吃庄稼……顽皮可爱,引发人们对如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思考。这一路,人与象相伴同行,人象和谐的画面温暖了全世界。在云南省委书记阮成发看来,这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生动写照,也充分说明“无论国界、肤色、种族、语言,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是我们最大的公约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说,只有不断提高国际各方和社会各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借力金融、立法等各种工具,在大自然与经济发展之间建立平衡,才能够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的路径与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样本。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代表提到,在世界上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国家中,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在“南南对话”的框架下,中国不仅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展示了如何谋求人类文明和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也积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中东欧区域代表也认为,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表现出足够的领导力。黄润秋介绍,在非洲一些铁路沿线,中国专门修建大量动物的通道,保障野生动物自由迁徙。在加纳集装箱码头工程建设中,还特意建立海龟孕产中心,保护并放生上万只小海龟。中国还积极推进生态扶贫,吸纳160多万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工程的建设,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生态产业,带动2000多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助力中国实现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奇迹。语文第1页共8页{#{QQABZYQQogAIABAAABgCQQlACgIQkBECCAgOwAAMMAABSBNABAA=}#}绿色是美丽中国的底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早已渗透在古老民族的朴素生活中。1300年前,在中国西南部,崇拜大自然的哈尼祖先悉心保护着茂密森林,围绕森林涵养出丰富水源。哈尼人在森林之下搭屋建寨,又在村寨周边依山就势,挖田取水,开垦出宛如天梯的哈尼梯田。20岁的哈尼族姑娘施晓悦在开幕式上向世界介绍,哈尼人以木刻分水制度,保持了梯田用水的公平和谐,沿梯田而下的水,在河流中形成水蒸气,进入大气变成降雨。人的活动不仅没有破坏自然的循环,反而帮助它变得更加良性,形成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农耕文明奇迹。千百年来,哈尼人在这片土地上与自然融为一体,保护、促进了多样的生命世界,让巍峨连绵的哀牢山区拥有2000多种植物和460种野生动物,成为世界生物多样化的热点地区。今天的哈尼人在美丽的自然山水之中,依托生态农业和体验式旅游,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摘编自《“中国时刻”开启翻开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新篇章》)材料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六项原则’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17个目标紧密相关,高度契合。”在以“生态文明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为主题的COP15生态文明平行论坛上所做的主旨报告中,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说,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是中国传统的道教文化思想“天人合一”,阐释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通过对近两百年来流行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反思,以及对西方主流文化视角和东方传统文化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比较,2020年魏辅文团队在《国家科学评论》发表文章认为,与仍然没有摆脱人与自然二分观点的2050年愿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比,“天人合一”理念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蕴含对自然内在价值的尊重和对自然规律的顺应,更有助于扭转自然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对于当前出现的一些人和自然的关系矛盾应该如何处理?我们要向传统文化汲取智慧。”魏辅文举例说,比如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曾子说“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强调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李白说“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其意为自然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基于长期研究,他们进一步提出了2050年“天人合一”的新愿景,即自然本身得到尊重,其规律受到遵从,其组分获得保护,人类通过对陆地和海洋的可持续生产与消费满足自身需求,以此保证自然与人类的可持续性并使它们归于统一。他们同时以中国“天坛”的构建展示通往这一目标愿景的阶段性路径。其基石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的能力建设、概念主流化和资源调动,最主要的支柱是保护、可持续和福祉。通过这一路径到2030年,维护1/4个地球以保持完整、具有功能和连续的生态系统支持自然与人类的可持续性,同时解决其他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直接驱动因素;到2040年,将这个比例增加到1/3个地球;到2050年,将这个比例增加到1/2个地球,并最终实现2050年愿景。“当时,我们团队提出的2030年目标要稍微保守一点,因为我们的目标既要有雄心壮志,又要务实。”魏辅文说,“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上一些国家提出了30%的目标,这个目标非常好,但我们也要考虑10年后能不能最终实现。”(摘自冯丽妃《魏辅文院士:中国正在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者》)语文第2页共8页{#{QQABZYQQogAIABAAABgCQQlACgIQkBECCAgOwAAMMAABSBNABAA=}#}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COP15东道国,在推动达成全面平衡、有力度、可执行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中国被广泛认为将扮演重要角色。B.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的路径与机制,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样本,并积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C.哈尼人不仅没有破坏自然的循环,反而帮助它变得更加良性,形成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农耕文明奇迹。D.基于长期研究,向传统文化汲取智慧,同时也受到中国“天坛”的构建的启发,魏辅文团队进一步提出了2050年“天人合一”的新愿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路向北的亚洲象在路上的行为,引发了人们对如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思考。B.中国历史悠久的哈尼族人尊重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保护、促进了多样的生命世界。C.“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的道教文化思想的核心,阐释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D.相比于COP15会议上一些国家提出的30%的目标,魏辅文团队提出的2030年目标较为保守。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难以支持“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项是(3分)A.修火宪,敬山泽,林薮积草,夫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管子》B.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C.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D.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传习录》4.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5.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述中国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做了哪些贡献?(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王剑冰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语文第3页共8页{#{QQABZYQQogAIABAAABgCQQlACgIQkBECCAgOwAAMMAABSBNABAA=}#}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我走得有点累,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竟就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我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1938年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酲……”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茶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