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03 现代文阅读I客观试题(答题模版)-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2024-02-15 · 14页 · 252 K

题型03现代文阅读I客观试题一、新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选文特点在新高考中,对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中,将论述类文本与其他实用性文本合并,这样组合有三大理由:(1)文本共性:①高考选文都具有思想性、人文性,文化内涵深厚,紧扣时代脉搏。②两类文本的内容专业性都比较强。③两类文本语言严密,逻辑性、理论性都比较强,文本篇幅虽小,但包含的信息量不少。(2)命题共性:两类文本的题目都侧重考查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即信息检索、概括表达的能力。①论述类文本选择题的第1、3题和实用性文本的两道选择题均是理解分析文章内容题,考查信息的概括分析能力,其设误方式相通。②论述类文本第2题的命题角度虽然着眼于文本的论证分析,但其实质依然是对论点、论据、论证等文体要素信息的概括分析。③实用性文本的主观题依然是有明确信息指向的内容归纳概括,与论述类题目只是题型的区别。(3)读文和解题共性:①读文上:时间上求快,都定位于速读文本。既要厘清段落的内部层次(写了什么);还要厘清篇章层次(怎么写的)。②解题上:掌握通法——比对法。依据命题人命制题目的共性手段,解答选择题仍要遵循“题文比对”这一基本通法。③读文和解题上:均对准确定位信息区间有较高要求,凸显信息检索能力。二、非连续性文本的读文要求论述类文本与其他实用性文本都侧重以速读为基础的信息筛选整合能力,因此,读文要遵循“泛读十精读”的原则。①养成一种习惯:检索有用信息。检索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阅读这两类文本的核心任务,读文时要善于锁定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不要在细枝末节上纠缠。②具备两种心态:一是专注,聚精会神地进入阅读状态和信息搜索状态;二是仔细,题目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考查点,这就要求我们读文必须认真、仔细。③明确三个步骤:第一步,圈点勾画,筛选信息;第二步,检索主干,明确思路;第三步,归纳整合,图示全文。答题知识概述1.论述类文本三要素(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种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可以分出主从。(2)论据:论据是证明论点正确性和可行性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一般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①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在议论文中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摆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观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②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论据的排列要有一定的顺序。(3)论证:论证就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与论点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2.论述类文章的论证结构(1)并列式:文本展开的各层次间关系是平等的,或者分论点之间关系是并列表述的,或者围绕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论证同一观点。(2)层进式:文本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可以是由表及里,从现象入手,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指明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3)对比式: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通过二者的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往往一方面用墨较多,作为论证的重点;而另一方面着墨较少,只作陪衬。(4)总分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有总说与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的分论点当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点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还可以先总后分再总。3.文本研读备考策略(1)积累逻辑知识。高考试卷中的分析题、推理题都是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掌握一定的逻辑知识,有助于考生找到命题的关键点,快速解题。(2)明确解题步骤。首先要快速浏览,根据题干定位信息区间,然后筛选、分析、整合信息,最后组织答案。(3)探索并形成自己的信息处理技巧。考生在没有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加强对新闻、传记、访谈等不同文体和以图表、图画等为信息承载形式的文本材料的阅读训练,看标题,抓要素,理思路,挖主旨,特别要注意分析非连续性文本中各则材料间的联系。(4)明确多则材料间的关系。①辨析相互关系。综合分析各则材料,多向思考,厘清材料关系,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A.不同主体读出对比关系:当多则材料是用不同的主体来说明一个共同话题时,要读出对比关系,发现不同主体的优缺点,取长补短提出建议。B.不同角度读出互补关系:当多则材料是从共同话题的不同角度进行说明时,要读出互补关系,全面认识事物,对其价值优劣做出合理评价。C.不同阶段读出互补关系:当多则材料是从共同话题的不同发展阶段来介绍时,要读出互补关系,纵向分析把握事物的发展脉络,从而推断事物未来的发展前景和方向。②找出共同话题。在归纳总结出每则材料的中心内容的基础上,找出多则材料的共同话题。信息性阅读中,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选项内容主要体现在对材料呈现信息的深入理解和具体分析等。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题设干扰方法(一)理解类客观选择题设干扰的方法:1、偷换概念。2、张冠李戴。3、转化有误。4、答非所问。5、曲解原文。(二)分析综合类客观选择题设干扰的方法:1、混淆判断2、无中生有3、颠倒关系4、强加因果5、以偏概全(三)理解类客观选择题设干扰的方法:1、张冠李戴2、以偏概全3、混淆程度4、混淆是非5、无中生有6、偷换概念7、颠倒/强加因果8、混淆已/未然,偶/必然9、颠倒主次10、答非所问①张冠李戴选项:科技创新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但也离不开理性思维的辅助。2007年广东高考原文:科学发现并不只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还依赖于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依赖于人们的灵感和顿悟。②以偏概全:原文:现在国内主要有关书籍中几乎都认为长沙陈家大山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和长沙子弹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都是灵魂升天图,认为“两者画面结构虽有差异,但皆表现墓主在神化动物导引下飞翔升腾”,从而成为西汉帛画“引魂升天”的历史依据。选项:现在国内有关帛画的主要书籍都认为《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是灵魂升天图,呈现了“墓主在神化动物导引下飞翔升腾”的场景。③混淆程度:选项:一种生物物种的灭绝,就会使10-30种生物物种灭绝,从而使人类可以利用的生物物种越来越少。全国高考原文:一般认为,一种生物物种的灭绝,将给以其为生存条件的其他10-30种生物的生存带来威胁。选项: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超越现代建筑技术。《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原文: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④混淆是非选项:“勇气是可贵的,但一般人却认为勇气荒唐可笑。”2008年广州二模《论勇气》原文:作者对“勇气”是持否定态度的。⑤无中生有选项:广东流行音乐作为南方文化的一个代表,有着很强的审美价值,但由于长期被北方文化排挤而缺失。《流行音乐与岭南文化》原文:这说明南方文化实际上有很高的价值,它对受众来说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但是被长期忽视了。被忽视并不意味着南方的审美趣味、南方的审美价值就应该缺失。⑥偷换概念选项:中医学使用青藏高原特有的药物治疗,有西药所不及的功效。原文:“中国传统医药学……有现代医药学所不及的奇特功效。⑦颠倒因果/强加因果选项:伟大作家的创造才能具有多方面的适应性,是因为其作品反映的生活包括了广阔的天地。《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一致性》原文:伟大的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包括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他的创造才能具有多方面的适应性。⑧混淆已然未然\偶然必然选项:.一个作家艺术风格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其间当然会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一致性》原文: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的发展,常常包括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不同时期,由于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生活经历的变化,构成了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的可能。⑨颠倒主次选项: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2004年全国卷(四)原文:“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领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⑩(浙江卷)在文化辐合趋同演替的背景下,人类生产食品的办法也会日趋单一化。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最为通行的作物保护措施就是化学农药的使用。但任何化学农药都会不加区别的消灭一切除作物和家养动物以外的物种,这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是不言而喻的事实。然而,随着文化的辐合趋同,人类无法找到一种更好的化学农药的替代品,以至于生物多样的保护成了一纸空文。对文化辐合趋同造成的结果,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食物来源集中于较少的生物物种,食品结构相对单一。B.农田化进程愈演愈烈,作物种植、牲畜饲养单一化。C.人类生产食品的办法日趋单一化,如作物保护措施单一。D.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使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更加艰难。【解析】D项讲的是“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造成的结果,而非“文化辐合趋同造成的结果”。⑩答非所问对比近几年第一道试题的三道选择题:试题年份试题2023新高考I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2023新高考II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023全国甲卷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023全国乙卷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022新高考I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2022新高考II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根据上图,可以看出,客观试题是有关“对内容的理解分析”“论证方法”“说法”三方面来考查的。文本信息的概括与整合信息的概括与整合是信息性阅读的重中之重,得小分容易得高分难,考生常因信息概括不全或不准而失分。信息的概括与整合要注意抓住以下“三关键”:关键点(一) 学会审题,明确解题方向这类题目的题干,不论是连续性文本还是非连续性文本,基本分为两部分:一是答题内容的指定范围,或针对一则材料,或针对所有材料;二是答题要求,如“概括”“分析”“说明”等。要从题干中领悟、明确答题的具体要求及解答思路。若题干问材料的“侧重点是什么”,则答题形式以“对象+特征”为佳;若题干问“有哪些作用(影响)”,则答题形式以“举措+结果”为佳;若题干问“哪些原因(相关条件、方面)”,则答题形式以“概括分类+举例分析”为佳。关键点(二) 学会筛选,注重全面概括审题之后,进入筛选信息、整合概括信息的环节。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步骤:1.筛选信息(1)明确筛选范围,避免旁逸斜出题干通常会明确答题内容的指定范围,或就某则(段)材料,或就几则(段)材料。返回阅读原文时,务必提醒自己勾画出筛选范围,以免超出指定范围答题以至于劳而无功,还会因此耽误宝贵的时间。(2)抓住关键部位,联系整体揣摩新闻类文本,新闻的导语、文中陈述的事实文字等都是关键部位。论述类文本、科普类作品、演讲稿的段首、段尾,通常是说明的中心或观点性内容,也是关键部位。新高考全国卷信息性阅读的文字量较大,信息繁杂丰富且分散,读文时快准把握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