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三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

2024-05-10 · 8页 · 227.6 K

郑州市2024高中毕业年级第三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近年来,随着深度神经网络技术,特别是GAN、CAN等算法模型的快速进展,AI绘画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在我看来,这是数字技术催生的又一种新型艺术形式。在人类艺术史上,理论家们对于艺术本质的认识集中在三个不同的尺度上:首先是功能尺度,认为审美价值是构成艺术的一个根本尺度;其次是语境尺度,认为艺术的认定需要特定的艺术机构或艺术语境;第三是历史尺度,认为人们对于艺术的认识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此外,当代著名艺术哲学家布洛克认为,艺术乃是铭刻着强烈人类精神印记的审美客体。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人类的主体意识对于某一客体艺术身份认定的重要性。这一概念受到学术界和艺术界的普遍重视和采纳。从上述标准出发,我们就可以对AI绘画的身份属性加以考察和分析。然而有一些人觉得,AI绘画是AI自主生成的。其实,AI绘画的生成绝非GAN或CAN等算法模型能够独立或自主实现的,目前任何AI绘画创作都是由AI和相关的艺术家或用户共同合作完成的。一则AI绘画创作能力的构建(主要包括绘画算法设计、绘画算力培育等)无不彰显着人类的主体意志,AI的算力无论如何强大,都离不开人类的赋能。再则每一幅AI绘画作品的生成都必然基于艺术家或特定用户的命令,而这命令中必然隐含着艺术家或用户对作品的特殊要求,比如特定的主题、特定的风格、特定的形象等,离开了人类这些彰显着强烈主体意识的指令,AI绝不可能主动或自主启动任何创作。在对AI绘画的质疑声中,还有很多人以AI绘画创作的模仿机理为理由,认为这种模仿无论如何高超都不具备艺术的原创性。这种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早在两千五百年之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指出,艺术家通过模仿可以揭示真理。古今中外的艺术实践也同样证明,像达·芬奇、毕加索、凡·高、齐白石、徐悲鸿等这些公认的艺术大师,都经历过各种艰苦的学习和模仿,才创作出堪称典范的艺术作品。因此,模仿本身并没有错,它是艺术创新必不可少的阶梯。更何况目前AI科学家和艺术家所研发的诸如GAN、CAN等算法模型本身就被嵌入了各种创新学习机制,目的就在于确保AI算法能够生成别具一格的作品,这恰恰是AI艺术较之其他艺术在创造上的一大天然优势。当然,当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将AI绘画归属于一种崭新的数字艺术形式的时候,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AI绘画从美学价值和艺术质量上看,的确还没有达到人类艺术经典的水准,还有很多方面需要科学家和艺术家协作攻关,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让AI算法学会像人类艺术家那样体验生活,并掌握和精通艺术真实这一美学铁律。诚如是,包括AI绘画在内的AI艺术将在人类艺术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摘编自马立新《AI绘画是一种新型艺术形式》)材料二: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认为,艺术家与科学家一样,都需要面对时代提出的特定问题。只不过科学家应用的是理论知识,而艺术家是应用图式来回应时代问题。艺术史上的伟大艺术家,是那些用自己的方式最先回应特定时代艺术问题的人。艺术史上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被赋予重要的象征意义和人文价值,根本原因在于它们被卷入了艺术乃至社会历史发展的风云际会之中,成了打开特定历史情境与时代精神的关键钥匙。基于此,我认为即使AI生成的作品与达·芬奇或凡·高的一模一样,它们也无法被称作艺术。凡·高在他那个时代的大胆尝试推动了艺术革新,引领了艺术发展,而目前AI再生产出来同样的绘画作品,就只是在重复前人既有的劳动成果,而不是在创造新的历史,这与描摹再精良的赝品也并无多少艺术价值是一样的道理。艺术创造过程本质上是以自我意识为前提的精神生产和社会交往活动,艺术的关键就在于艺术家对其创作具有自觉性,艺术是艺术家基于自我意识对生活体验、精神感悟进行的创造性表达;而AI虽然可以对海量的艺术作品进行精细的存储、分类、模仿,甚至可以生成新作品,但它仍然不能理解它模仿与“创作”的对象。从这一层面上理解,AI绘画并不是艺术。现在,人工智能仍只是人类的一种精密工具,人工智能看似可以自己创作作品,但其作品事实上是人为预先设计的计算程序生成的结果。AI本身只是一种智能化的技术工具,它不能为AI绘画的艺术价值提供保证。AI遵从的逻辑,是现代科技的工具理性逻辑与算法逻辑,而不是艺术的反思判断逻辑与诗性逻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人工智能被用于艺术创作始于20世纪中期,而此时也正是当代艺术勃兴之时。但长期以来,科学家和艺术家用人工智能学习和模仿的作品,是20世纪中期之前的现代艺术和古典艺术,而不是之后的当代艺术。换言之,目前的AI绘画其实只是在用最先进的技术,重复20世纪中期之前积淀下来的既定艺术范式,而不是在参与创造新的当代艺术。当然,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并对大部分社会生活领域进行革命性改造的今天,不能全然否认人工智能对绘画乃至整个文化艺术领域的影响。目前尚不能被视作艺术的AI绘画,经过发展或创造性应用,未必不会出现伟大的艺术作品。(摘编自刘昌奇《AI绘画不能被视为艺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于当前的AI绘画是否为艺术,材料一与材料二的看法相反,但二者都展望了AI绘画的未来。B.针对“AI绘画是AI自主生成的”这一看法,材料一从创作能力的构建和创作指令两方面进行了反驳。C.材料一以达·芬奇、齐白石等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为例,意在证明亚里士多德“模仿观”的合理性。D.材料二引述贡布里希对艺术家的看法,为下文论述伟大艺术作品与时代的关系提供了权威的依据。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AI能够主动进行绘画创作,那么就意味着AI具备了像人类一样的主体意识,其作品水准将会超越人类艺术。B.利用GAN、CAN等算法模型对历史上的经典作品进行大量模仿,就能确保AI算法能够生成别具一格的作品。C.凡·高以艺术上的创新回应了时代问题,其作品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人文价值,可以作为打开其时代精神的钥匙。D.20世纪中期,人工智能开始用于艺术创作,这导致目前的AI绘画只是重复20世纪中期之前积淀下来的艺术范式。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2018年10月,由几位年轻的AI艺术家创作的AI绘画作品《贝拉米伯爵》被著名的纽约佳士得拍卖行选入,拍出43.25万美元的高价。B.中央美术学院对苗族纹样进行系统梳理,训练AI分门别类学习,成功生成如牛纹、蛙纹和表达农耕、狩猎、舞蹈等场景的各式苗族纹样。C.一百多年前,摄影开始往艺术方向发展时,曾受到广泛的质疑和嘲笑,但最终还是被人们普遍接受,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D.AI绘画创作平台Midjourney上一名用户发布的AI作品,呈现出浓郁的后现代风格,贴近今天人们的生活情境,激起受众强烈的审美兴趣。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5.材料二认为目前的“AI绘画不能被视为艺术”,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其理由。(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六瓣梅刘心武他热爱文学,但从事的却是一种最不需要文学想象力的冷僻的技术工作。他很忙,没有时间阅读任何文学作品。但他会在难得的休闲时间里,同妻女侃文学。也不是对文学进行评论,而是对小说进行复述。他复述的小说,都是几十年前出版的。他的复述极有可听性,甚至可以说具有特殊的魅力。他不单是复述那些小说的情节,他会把细节、对话,乃至某些描写上的精致处,全复述出来。他承认,他复述的某些小说,自己并没有读过。是当年他的老师复述给他的。他在南方一处穷乡僻壤度过从少年往青年蜕变的生命阶段。他所上的那所镇上的中学根本没有成型的图书馆。但是有位曾老师,是从北京去的,曾老师的宿舍里也见不到多少书,但是曾老师肚子里有个图书馆,会把一些书的内容复述给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复述,曾老师还常给他开小灶,复述一些小说给他听。他长大了,要去省城上高中。他伯伯在省城工作,可以给予他经济上的资助和生活上的照顾。他还会考大学,争取考进曾老师就读过的那所大学。跟曾老师告别时并不伤感。那是在曾老师宿舍外的葫芦棚下。结出的葫芦形状很奇特,曾老师说叫做“鹤首”,仔细观赏,从下面膨胀部分往上面细长的部分去联想,确实像是鹤头和鹤喙。曾老师说要送他一件礼物。他本以为是要摘一个“鹤首”给他,没想到却是另外的礼物。什么礼物呢?复述一篇他从未听过的翻译小说。师生二人对坐在葫芦棚下的小竹椅上,他听了终生最难忘的一篇小说。他貌不出众,却娶了一位美丽的妻子。妻子后来跟长大的女儿承认:他追求自己时最具俘获力之处,就是他对小说的复述。女儿也坦言:爱爸爸,最爱的是复述小说时的爸爸。他的妻子从事会计工作,并不阅读文学书籍。他的女儿和他一样,选择了一种无须文学想象力的科技行业。那么多年过去,他所能复述的小说早已讲尽。但是重温熟悉的小说仍是他们生活中的一大乐趣。有时候面对电视机,把几十个频道全搜索过,还是觉得无一可观,于是他们就关闭电视机,往往是女儿求爸爸再复述某篇精彩的小说,爸爸复述起来,当中被女儿打断:“不是这样的,那只跑过草地的狐狸是跛脚的……”爸爸就微笑:“跛脚的吗?对,跛脚狐狸它就……”虽然听过很多遍,女儿还是觉得跟才绽放的鲜花一样芬芳,而妈妈也在一旁边织毛衣边惬意地颔首……女儿交了个男朋友。那小伙子不仅喜欢读小说,也写小说,写了就搁到网络上任人点击阅读。小伙子希望女朋友从网上在线阅读,女朋友却总让他复述。他试着复述,效果很糟。女朋友说:“你讲出来都不精彩,读起来能有味吗?”小伙子就说:“讲和写,听和看,是不能互相取代,也无法类比的。”他女儿从网上下载了小伙子的小说,读过以后复述给爸妈听,爸妈很满意。“其实他写得很臭!”女儿说。“真的吗?”妈妈不信。有一天小伙子跟他女儿说:“你爸给你们讲的,有的是经典,有的算得精品,有的只不过是他个人偏爱。”他听女朋友把从未来岳父那里听来的几篇小说复述给他以后,到网上去搜,没搜出来,就跑到图书馆去借,借到了一篇,印在一本很久没有再版的老书里,那本相当厚的书当年定价居然是0.68元。小伙子把那本书呈现在女朋友面前,拍着封面说:“你自己看吧!人家写的跟你爸和你的复述不对榫啊!”他女儿翻书细读,读完发愣。后来想办法借到不少旧书。书里的小说,跟爸爸的复述,差别都不小。简单来说,是他的复述,似乎更精彩,所增添的,所省略的,所夸张的,所渲染的,所回避的,所凸显的,似乎都是写那小说的作家——有的是人类公认的文学大师——该那么写而竟没那么写的。女儿把这个发现告诉妈妈,谁知妈妈早就晓得:“梅花只有五个花瓣,你爸开的是六瓣梅。他不过是给亲人讲讲,算不得问题。不仅不是问题,实话对你说吧,我当年相中他,这么多年喜欢他,能开六瓣梅,是个关键哩!”不久前曾老师故去了,曾老师儿子根据父亲生前的嘱咐,给他寄来了一个“鹤首”葫芦,上头刻着这样的句子:“不必去当优秀的作家,却一定要当优秀的读者。”文本二:法国作家法朗士在《乐园之花》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成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一本书是呆板乏味,还是生气盎然,情感是热如火,还是冷如冰,还要靠读者自己去体验。或者换句话说,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魔灵的手指,它拨动我们脑纤维的琴弦,而激发出来的声音却与我们心灵相关。”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复述的都是几十年前出版的作品,只有在旧书里才能找得到,这与“他”工作很忙、没有时间阅读任何文学作品的生活状况是呼应的。B.“他”与曾老师告别时并不伤感,原因可能是“他”要去更广阔的天地发展,正对未来满怀憧憬,还可能是“他”和曾老师在精神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