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启用前2025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语文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据布罗代尔的研究,“civilization”18世纪最先开始在法国流行,一般指与野蛮(savage)状态相对立的开化状态。在拉丁语中,civitas是公民权、公民身份的意思,civilitas则是公民教养的意思。在古希腊罗马,公民权是自由人区别奴隶和外邦人的权力。因此,可以说它所对应的教养或文化、文明,本身就具有一种用以区别他者的意识和意义。因此,civilization这个词始终带有它的拉丁词根civitas所具有的区别他者的身份意识,正是这种意识让civilization始终具有一种以特殊化自身的方式将自己与他者区别开来并划分等级的意图,civilization就意味着文明与野蛮的对立,意味着一种文明化的历史进化论进程。根据这套文明等级论述,将地理大发现之后所认识到的全世界人群分成了野蛮的、蒙昧的、半开化的、文明的、明达的或启蒙的五种,这样一套文明等级论述就成为欧洲国家认识世界的基础性框架。无疑,在这个等级论述当中,文明就等于欧洲文明。与这套文明等级相应的是国际法中不同的权利,只有文明国家才具有国家主权,不同文明等级对应着高低不同的国际权利,野蛮人的土地属于等待开发的无主荒地。在这个文明等级当中,中国被放置在半蒙昧、半文明的位置,是不拥有完全主权的状态。因此,“现代文明”就是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单数文明否定所有古老文明所呈现出来的“文明”。“文明”两个汉字合成一个词,最早见于《周易》乾卦文言:“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对文言的解释是:“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根据冯时的研究,商周古文字的“文”,是一个人正面站立而明见其心的形状,“所以‘文’的原始内涵实相对于‘质’,如果说‘质’的思想乃在表现人天生所具有的动物的本能,那么‘文’显然已是经德养之后所表现的文雅,这种通过内心修养所获得的文雅自然是对初民本能之质的修饰,这种修养的文雅由内而外,以德容的形式彰显出来,这便是古人所称的‘文明’的本义”。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冯时的说法,“文”即是“德”,而“文明”就是把人的内在之德表现出来、彰显出来。不过,作为人之德的文德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呢?它是从天德而来的,是对天德的效法。冯时认为,古人从观象授时的活动中认识到“时间为信”的意义,从而以信为天德,亦即《礼记·乐记》所说的“天则不言而信”,郭店楚竹书《忠信之道》所说的“至信如时,毕至而不结”。“文明”就是人对信实、诚信之德的发扬。“人文”效法“天文”,“人德”得自“天德”。“文明”是人文效法天文的结果,是人依循天德而实现的人德。因此,“文明”这两个汉字,就是在天人互动中人将自身内部所具有的天地之德开显出来的方式,文而明之、文而章之,文明不是人与天地对立的产物,文明更不是人与人区隔的产物,而是天地借以开显自身的方式及其进程,天地人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共同体。历史就是这一生命共同体开显实践的文明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文化生命体”这一崭新的概念来定义“文明”。文化生命体就是从天地人构成的生命共同体的意义上来把握文明的开显进程。在这一意义上,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都是中华文明这个文化生命体开显天地之德的不同历史进程的连续阶段而已。无论是古老文明还是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的“文明”价值观都一以贯之。(摘编自张志强《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首创性意义》)材料二第一,人的发展状况是衡量文明发展的重要尺度。在马克思看来,实现人的解放要以生产力解放为前提,只有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才有可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然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表现为人的需要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更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及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对此,马克思突出强调了个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社会生产及社会进步,是社会历史条件为促进人的智力、体力、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奠定重要基础。可见,马克思从人的发展进步来审视和考量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状况,使文明发展最终指向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文明进步的客观归宿。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就是每一个人可以用于发展自身才能的社会历史条件的状况。如果没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就难有全社会的文明进步。因此,马克思曾强烈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生存的悲惨处境,将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与价值追求。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文明打破了封建等级制度所固化的人身依附关系,为人的发展带来许多有利条件。然而,在资本逻辑的强势统治下,资本主义文明发展归根到底还是通过牺牲人的方式获得发展。从根本上看,文明的发展程度与人的解放的实现程度具有内在一致性。资本主义文明代表的只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不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在此意义上,马克思揭露出资本主义文明的本质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文明,由于其先天缺陷以及固有矛盾,必将被更高的发展阶段所代替,“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由此可见,资本主义文明并不是人类文明的终极形态,代表人类文明前进方向的将是超越资本主义的新型文明,是能够消灭私有制、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发展的,既具有世界各国现代文明的基本特征,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创造了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摘编自段妍《马克思的文明理论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按照西方“civilization”一词所发展而来的文明观,中国的土地属于等待开发的无主荒地。B.汉字“文明”所表达的文明观与根据“civilization”而来的西方文明观,是两种不同的文明观。C.处于不同历史进程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其“文明”价值观是一以贯之的。D.马克思认为没有生产力的解放就没有人的解放,没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就没有人的物质需要的满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古希腊、罗马,奴隶没有公民权,公民权属于有教养和文化的自由人与外邦人。B.相对于“质”,“文”这种以德容的形式彰显出来的文雅,是通过内心修养获得的。C.马克思的文明理论既分析了人类文明的结构特征,又对其发展趋势做了科学预测。D.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一种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3.下列不符合材料一中关于“天、地、人”观点的一项是(3分)()A.《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C.张载《西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D.《吕氏春秋·先己》:“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4.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4分)5.中国传统的“天地人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共同体”的文明观,对建设中华现代文明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启示。(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召唤肖复兴在我的印象中,父亲胆子很小,一直到他去世,都活得谨小慎微,树上掉片树叶都要躲着,生怕砸着自己的脑袋。长大以后,当我知道父亲的一些事情之后,对父亲的印象有所改变。父亲很年轻的时候就独自一人离开家乡河北沧县,跑到天津去学织地毯。我的爷爷当过乡间的私塾先生,略有文化,他有两个孩子,一个是父亲,一个是父亲的哥哥。和一辈子守在乡下种田的哥哥不同,父亲在乡间读完初小,就想离开家乡。别个怎么劝都不行,他还是来到了天津。天津离沧县120里地,是离沧县最近的大城市。沧县很多人都曾经到天津跑码头,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在现在天津的街头还能碰到不少打工者,操着沧县口音。想想,父亲只身一人跑到天津学织地毯的情景,很像如今那些北漂。尽管时代相隔了近百年,年轻人躁动的梦想和盲目的行为方式基本相似。那时的父亲,胆子并不小,性格里有很不安分的成分。我一直在想,父亲为什么曾经会有这样不安分的性格?后来,为什么又将这种性格磨平乃至变得如此谨小慎微呢?受我爷爷当私塾先生的影响,父亲读书的时候,爱看一些杂书,特别是章回本的旧小说。我读小学的时候,在晚上我和弟弟睡觉前,他常常讲《三国演义》《聊斋志异》里的一些故事给我们听,也不管我们听懂听不懂,爱听不爱听。他也喜欢沧州地区有名的文人纪晓岚的《阅徽草堂笔记》,他常讲一些他小时候听到的关于纪晓岚的民间传说。一直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听他绘声绘色地说起纪晓岚小时候,有一位从南方来的大官,看见纪晓岚在田里放牛,大夏天的,还穿着一件破棉袄,摇着一把破芭蕉扇,觉得很可笑,就随口说了句:穿冬衣,拿夏扇,胡闹春秋。纪绕岚回了一句:到北地,说南语,不识东西。讲完这个故事,父亲呵呵地笑,他故意将“识”说成“是”,然后又对我们讲这里一语双关的意思,讲这个对子里的对仗,对得非常简单,又非常有趣。我和弟弟也觉得特别好玩。父亲去世之后,整理他的极其简单的几件遗物,其中有一本旧书,就是《阅微草堂笔记》。父亲从来没有对我讲过这类文学书对他的影响,他只是说自己从小喜欢读书,以此来教育我和弟弟要好好读书。所以,只要是我买书,他从来都不反对,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他为我买了第一本杂志——《小朋友》,那是一种很薄的画册。之后,我识字多了,他为我买《儿童时代》。再以后,他为我买《少年文艺》。这样三种杂志,成为我童年读书的三个台阶,应该说是父亲领着我一步步走上来的。那时候,我家住的大院斜对门有一家邮局,那里卖这些杂志。跟着父亲到邮局里买这些杂志,成了我童年和少年时代最快乐的事情。我想,以后我能写一些东西,最初应该是父亲在我心里埋下的种子。偶尔一次,父亲对我说,在部队行军的途中,要求轻装,必须得丢掉一些东西,他却还带着些旧书,舍不得扔掉。其实,说这番话的时候,父亲只是为了教育我要珍惜读书的机会,不小心说秃噜了嘴,无意中透露出他的秘密。当时我想,部队行军,这么说,他当过军人,什么军人?那时候,我也就刚读小学四五年级,一下子心里警惕了起来。我家那时有一个黄色的小牛皮箱,我知道,里面放着粮票、油票、布票等各种票据,还有父亲每月发下来的江资,都是我家的“金银细软”。有一天,我打开这个小牛皮箱,翻到了箱子底,发现了一本厚厚的相册和一张委任状的硬皮纸。委任状上,写着北京市政府任命父亲为北京市财务局科员,下面有市政府大印,还有当时北京市市长聂荣臻手写体签名的蓝色印章。这是北京和平解放之后,对于像我父亲这样的国民党政府留.下的人员接收时的证明。应该说,没有任何问题,问题出在那本相册上。那是一本印刷品,当我打开相册,看见里面每一页都印着一排排穿着国民党军服的军官的蓝色照片,我一下子愣在了那里,小小的心,被万箭射穿。读中学之后,我才渐渐弄清楚。父亲在天津学织地毯,并没有多长的时间,他是觉得这样一天天织下去,没有什么前途,就投奔了在冯玉祥部队当军需官的一位亲戚。父亲不安分的心,再一次蠢蠢欲动。因为他多少有一些文化,在部队里很快得到了提拔,最后当了一个少校军衔的军需官。抗日战争结束后,他从部队转业,集体到南京国民政府受训,然后转业到地方的财务局,从信阳到张家口再到北京。父亲曾经拥有过的这样一个身份,犹如一块沉重的石头,一直压在父亲的心里,父亲的棱角就这样渐渐被磨平。我长大了以后,要去北大荒
湖南省天壹名校联盟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5届高三年级9月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卷+答案
2024-10-02
·
13页
·
56.1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