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一中2025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地理试卷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某科研团队对芬兰南部某湖泊一定时段内在某天气系统影响下的湖—气热量交换进行研究,该天气系统于某年6月8日凌晨2:00到达该地,并在此维持59小时。测量数据如下图所示(图a表示感热通量,图b表示潜热通量,图c表示湖面风速,图d表示湖—气温度),其中,感热通量是指由于温度不同而引起的湖面水体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正值代表热量由湖向气传递热量,负值反之);潜热通量是指湖面通过蒸发向大气传输的热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观测时段内,影响该地的天气系统是()A.暖锋 B.冷锋 C.气旋 D.反气旋2.受该天气系统影响,此次天气过程对湖—气热量交换的影响是()A.增加感热通量,减少潜热通量 B.增加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C.减少感热通量,增加潜热通量 D.减少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3.影响该湖面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共同主导因素是()A.湖面水温 B.湖面气温 C.风速大小 D.空气湿度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原湖泊发生明显变化。科研人员基于青藏高原湖泊遥感数据,分析了1970~2021年青藏高原大于1km²的湖泊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湖泊面积变化趋势与整个青藏高原变化相似,西藏自治区湖泊面积变化与气温的相关性更好,青海省湖泊面积变化则与降水的相关性较高。青藏高原以内流湖为主,内流湖一年内的面积变化剧烈,科研人员在研究内流湖年际变化时优先选用10、11月的遥感影像作为分析对象。图为青藏高原湖泊面积与年降水、气温过程线。完成下面小题。4.有关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变化说法正确的是()A.青海省湖泊面积呈现增加的态势B.西藏自治区湖泊面积呈现增加的态势C.青海省湖泊面积先减少后波动增加D.西藏自治区湖泊面积先波动增加后减少5.西藏自治区湖泊面积变化与气温的相关性更高的原因是()①降水量呈减少趋势 ②冰川面积更大③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增温更明显 ④多年冻土面积分布广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6.科研人员在研究内流湖年际变化时优先选用10、11月的遥感影像作为分析对象,其原因是该时段()A.晴天多,云层对遥感影像影响小B.内流湖水量收支大体平衡C.气温适宜,适合进行野外考察D.湖面开始结冰容易获取图像人类活动和气候变暖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显著。云南省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密度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现象。下图示意1986年和2010年该省不同海拔范围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导致该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海拔呈单峰变化的直接因素是()A.降水 B.温度 C.地形 D.植被8.1986—2010年,该省以下海拔范围中,当地人类活动引起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量最大的是()A.<1000m B.3000~4000m C.4000~5000m D.>5000m局部强降雨后,太阳光线以一定的角度投射在雨幕上可能形成彩虹。下图示意彩虹最高视点与太阳高度角(h)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暑假某日,小明同学在武夷山旅游,雨后邂逅一轮美丽的彩虹。此时的时间和他的朝向最可能是()A.07:30—08:30,面向太阳 B.10:30—11:30,背向太阳C.14:30—15:30,面向太阳 D.16:30—17:30,背向太阳10.从冬季到夏季,我国北方的彩虹可见概率的增幅较南方更大,主要是因为夏季北方较南方()A.白昼更长 B.降水更多C.大气能见度更高 D.太阳高度角更大苦水河为宁夏境内黄河一级支流,上游为干旱稀疏草原区,下游为冲积平原。流域内降雨稀少,降雨历时短、强度大,流域内极端产沙事件频发。在流域洪水事件下,河流输沙和径流会发生迟滞现象,水文站观测的水沙关系曲线会呈现出多种变化,如逆时针形曲线(如下图)。近30年来,苦水河流域内径流量和输沙量不断减少。11.逆时针形曲线意味着()A.涨水期输沙量大于落水期输沙量B.输沙量早于径流量达到峰值C.落水期输沙量大于涨水期输沙量D.径流量早于输沙量达到峰值12.苦水河极端产沙事件取决于()A.径流量 B.降雨强度 C.降水时长 D.流域面积13.近年来,苦水河水沙关系演变主要得益于()A.上游源区建设沙障 B.下游平原区打坝淤地C.上游源区退耕还草 D.下游平原区退耕还草温盐环流是指依靠海水的温度和盐密度驱动的全球洋流循环,其主要路径是以风海流等将赤道的暖流带往北大西洋,并在高纬度处被冷却后下沉到海底,这些高密度的冷水接着流入洋盆南下前往其它的暖洋位加热循环。近年来北极浮冰的消融对温盐环流产生了重要影响。图示意北大西洋温盐环流,完成下面小题。14.与北大西洋温盐环流的形成关联最小的是()A.纬度差异 B.大气环流 C.海水密度 D.海陆分布15.北极浮冰消融,意味着()①海面反射太阳辐射能力减弱 ②全球的航运沟通可能更迅捷③全球极端天气现象可能多发 ④北极熊的活动空间可能扩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6.北极浮冰的消融对温盐环流的影响是()A.北冰洋海水温度上升,盐度上升,密度减小B.北冰洋海水温度下降,盐度下降,密度增大C.暖海水从北冰洋流入大西洋,温盐环流减弱D.冷海水从北冰洋流入大西洋,温盐环流增强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北川河位于青海省,为黄河二级支流。流域内海拔2228~4595m,受地势起伏影响,河水与地下水转换频繁。下图为“北川河流域位置与甲、乙两水文站地下水位示意图”。(1)结合图中信息,解释乙水文站径流量大于甲的原因。(4分)(2)简析北川河流域地形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6分)该流域年降水量459mm,但理论蒸发量大于2000mm,选用种植小叶植被提高土壤水分效果明显。(3)从水循环角度,分析该流域种植小叶植被对提高土壤水分的作用。(6分)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库木库里盆地是一个高山环绕的封闭性高海拔盆地。高原湖泊星罗棋布,盆地北部有新疆最大的湖泊阿雅克库木湖,1995—2015年阿雅克库木湖面积呈增加趋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快。地表植被稀疏,多为高寒荒漠植被,且岩石和土壤裸露。盆地内气候干燥寒冷,终年无夏,年均气温0—1℃,多西风或西北风。年均降水量100—200mm,多集中于夏季,大致由西向东增多,盆地四周随海拔升高降水增多,高山谷地降水量较多,气候较湿润。下图为阿雅克库木湖周边地形及水系图。(1)分析气候对盆地内地表环境特征形成中的作用。(6分)(2)从地形角度,分析阿雅克库木湖不断扩大的原因。(6分)(3)推测湖泊对气候变化响应速度快的原因。(6分)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云南元谋干热河谷位于金沙江流域,干湿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约630mm,年蒸发量却高达3900mm,生态环境脆弱。河谷内旱坡地面积较广,是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当地农业技术部门在旱坡地上探索建立了双链型“罗望子—牧草—羊”生态农业模式(如图)。罗望子为热带乔木型果树,果实(酸角)有营养、药用等功效,其种植一般选择在头年雨季末期开挖深约1米的种植塘(长、宽分别约为1.4米、0.7米),其中还需保持长边与坡向垂直,待第二年雨季来临时栽种。(1)简析该地干热河谷的形成原因。(6分)(2)推测罗望子的种植需在头年雨季末期开挖种植塘及保持长边与坡向垂直的原因。(6分)(3)说明在传统罗望子种植的基础上增加山羊养殖环节的意义。(6分)六安一中2025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地理试卷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答案BBCCDBDB题号910111213141516答案DACBCDAC1.B2.B3.C1.题中材料可以看出此天气系统到来时风速增大,且气温明显降低,判断出是冷锋活动。B正确,ACD错误,故选B。2.在晴朗无风的天气条件下,感热通量变化特点是:夜间湖水温度高于气温,为正值;白天湖水温度低于气温,为负值,所以感热通量在一天内基本平衡,接近为零,冷锋影响下,该湖面气温始终低于水温,导致感热通量增加。冷锋天气使湖面风速增大,导致蒸发加剧,潜热通量得以增加。从图a、图b显示也可以看出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和天气系统到来前(6月7日0:00至6月8日2:00)稳定天气相比明显增加。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3.由水—气相互作用的热量交换过程可知,影响感热通量的因素主要是湖面水温和气温的温差(而不是单独受水温或气温高低的影响)和风速(影响湍流输送)等,影响潜热通量的因素主要是湖面的温度以及大气湿度和风速等,因此影响该湖面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共同主导因素是风速大小,C正确,排除ABD。故选C。4.C5.D6.B4.读图可知,从1976年至1996年青藏高原的湖泊面积呈减少趋势,之后又开始波动增加,材料中提到西藏自治区与青海省湖泊面积变化趋势与整个青藏高原变化趋势相似,所以西藏自治区与青海省的湖泊面积均是先减少后波动增加,C正确,ABD错误,故选C。5.由图可知西藏自治区近年来降雨量呈增加趋势,①错误;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均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而导致气温升高;西藏自治区冰川面积和多年冻土面积分布广,气温升高导致青藏高原冰川加速融化,冰雪融水增多,湖泊水量增加,同时气温升高引起多年冻土退化,在多年冻土区会产生大量的热融湖塘,②④正确,③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6.10月和11月为秋季,此时气温逐渐降低,冰雪融水对于内流湖的补给基本上停止,同时由于此时气温不高,蒸发量也相对较小,湖水的收支情况大体上平衡,有助于排除湖水的补给和蒸发对湖泊面积的影响,从而得到较为准确的研究数据,B正确;青藏高原春季晴天最多,并不是只有10月和11月晴天多,A错误;使用遥感进行面积监测时不需要进行野外考察,而且从气温角度青藏高原夏季更适合进行野外考察,C错误;湖水结冰不利于面积变化的监测,D错误。故选B。7.D8.B7.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不同的植被类型,有不同的养分归还方式,所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是不同的,导致该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海拔呈单峰变化的直接因素是植被,D正确。山地上植被的演替受降水、温度和地形影响,降水、温度和地形是间接因素,ABC错误,故选D。8.1986—2010年,海拔小于1000m和4000~5000m的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量很小,AC错误;海拔3000~4000m的地区有机碳密度明显变小,是受当地人类活动引起的,B正确;海拔大于5000m的地区有机碳密度变大,是因为气候变暖,有机碳来源增加所引起的,D错误。综上所述,ACD错误,故选B。9.D10.A9.由图可知,要观测到彩虹必须背对太阳,AC错误;10:30—11:30接近正午,武夷山纬度较低,夏季太阳高度角大于42°,不能形成彩虹,B错误;16:30~17:30太阳高度角较小,可能会形成彩虹,D正确。故选D。10.夏季北方昼长较南方长,昼长时间长,出现彩虹的频率高,A正确;北方降雨少于南方,B错误;南方北方的能见度差异小,C错误;北方太阳高度角小于南方,D错误。故选A。11.C12.B13.C11.读图可知,顺着箭头,径流量增加为涨水期,径流量减少为落水期,逆时针形曲线表示(相同径流量下)涨水期输沙量小于落水期输沙量,径流量和输沙量同时达到峰值。综上所述,C正确,排除ABD。故选C。12.根据材料“流域内降雨稀少,降雨历时短、强度大,流域内极端产沙事件频发”说明与苦水河流域极端产沙事件频发密切相关的降水强度,强度大,频率高,对地表冲刷作用强,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产生极端产沙事件,B正确,径流量、降水时长、流域面积均不直接影响降水强度,不能造成极端产沙事件,ACD错误。故选B。13.根据文字材料可知,苦水河上游为“干旱稀疏草原区”,说明苦水河流域输送的泥沙主要来源于流域上游;上游山区人类曾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地理+答案
2024-12-05
·
8页
·
627.3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