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一中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阶段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2024.12一、选择题(本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周公建侯卫的结果是以前殷酋邦中的王族、百姓及其部落酋邦组织受到排挤,而不再过问社会事务。取而代之的也不是原封不动的周人的或另外的部落血缘组织,而是一个“中央管理机关”,即周王室或诸侯政府。这一变化A.导致了诸侯势力坐大B.强化了宗族血缘关系C.构建了众星捧月局面D.完善了国家政治形态2.图2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某一层面的发展历程,其演变反映了A.政治架构日趋繁复B.中央集权日益加强C.选官制度渐趋完善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3.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青年官员司马池任职永宁县主簿,因公事与县令接洽。县令向南盘坐,要求司马池以下属身份言事,但司马池以主簿与县令同级为由挽着县令向西落座,确认两人为主客身份方才议事。由此可见,北宋A.重视运用礼仪规范官场B.官员身份等级色彩淡化C.文官系统强调权力制约D.理学深刻影响为官之道4.12世纪中叶,英王亨利二世为加强王权而实行军事改革,允许一部分骑士交纳代役钱(即盾牌钱),以免除每年对国王负担的40天军役。国王用此项收入招募常备雇佣军,从而减少国王在军事上对服役者的依赖。骑士渐渐成为专营农牧业的小地主。这一变化A.有利于封君封臣的发展B.反映了封建关系的变革C.促进了民族国家的产生D.导致了军队战斗力下降5.1762年,英国议员约翰·威尔克斯创办了《苏格兰人》报。该报曾刊出一篇文章,强烈谴责政府的对外政策,并对乔治三世进行攻击,这使乔治三世大为恼火。他授意政府将威尔克斯逮捕,并指使下院通过决议剥夺其议员资格。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A.国王是国家权力中心B.代议制民主有待完善C.《权利法案》遭到破坏D.君主立宪制尚未确立6.1930年,赣西南特委的一份报告提及:“苏府(区)范围内的农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明白国际歌、少先歌……许多不认识字的工农分子,都能作很长的演说,国民党与共产党、国民政府与苏维埃政府、红军与白军,每个人都能分别、能解释。”这反映了A.土地革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共产国际的宣传深入社会基层C.民族危机激发人民的革命热情D.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趋于瓦解7.汉代,颍川太守黄霸因仁厚爱民、广施教化而屡获提拔;南阳太守杜诗广开田池、富裕民众,被尊称为“杜母”;桂阳太守许荆以上书自罚来平息兄弟争产,成为司法决狱的模范。上述事迹得到后世帝王反复引用和赞赏。这体现了A.儒家礼教决定帝王治国方针B.德才兼备成为选官基本原则C.吏治政风关乎国家盛衰兴亡D.汉朝地方治理模式延续久远8.读《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具体事项行文时限表(部分),该表反映秦朝原文行文事由上报截止时间出处都官输大内,内受买(卖)之,尽七月而觱(毕)处理国有金属器物七月《金布律》雨为湗〈澍〉,及诱(秀)粟……尽八月之庄稼生长情况八月《田律》稻后禾孰(熟)……到十月牒书数农作物产量收成十月《仓律》A.实行严刑峻法维系统治B.用法律保障行政管理效率C.逐步完善地方治理体系D.推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9.1764年7月,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亚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这A.表明立法深受启蒙思想影响B.体现了疑罪从无法律思想C.标志着无罪推定原则的确立D.反映了程序公正深入人心10.董必武曾将“政法主义”归纳为“人民司法”,用以指代“人民民主制度与革命法制”。政法机关作为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刀把子”,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为党的核心工作服务。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解放战争已经开始B.新中国要巩固政权C.三大改造已经完成D.改革开放迫切需要11.明万历三年俺答汗与三娘子所筑“大青城”(今呼和浩特)被万历皇帝赐名改为“归化城”意为“归顺朝廷,接受教化”;清朝初期,位于晋蒙边界的重要关隘“杀胡口”被康熙皇帝赐名改为“杀虎口”。两处地名变更反映出A.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加强B.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C.边疆地区得到有效治理D.政治智慧助推了民族交融12.顺治元年,清廷仿照明制设四译馆,负责少数民族和周边属国文书的翻译事宜;康熙四十七年,清廷又在北京设立了内阁俄罗斯文馆,来为清政府培养通晓俄语的翻译人才;至雍正年间,负责培养拉丁文翻译人才的西洋馆正式成立。这些措施A.促进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B.源于对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C.反映闭关锁国政策的松动D.体现天朝上国下的文化自守13.1648年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承认了瑞士和荷兰独立,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国界;1815年形成的维也纳体系,恢复了拿破仑战争前的欧洲均势,创立和重建了一些国家。这反映了欧洲A.国际协调机制更趋合理B.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C.各国完成了向民族国家转变D.大国主导的政治格局被打破14.1950年代初,美国策动对中国的贸易及物资管制,东南亚华侨冒险向国内引种了橡胶等被禁运的战略作物,周恩来称此举“比带回金子更宝贵”。1959年,“厦门华侨热带作物试验场”成立,华侨引种工作将主要精力放到引种高产粮油作物上。据此可知A.我国外交转向良性运转B.民间力量瓦解了对华禁运C.国家中心工作发生转移D.厦门经济特区的雏形初现15.发商生息是清代州县公共经费的重要补充,它采用一定数额的本金营运以获取生息收入,存在政府直接营运管理和政府监督下的士绅营运管理两种模式。下图为乾嘉道时期山西州县生息本金来源比例变动情况图。据此判断,这一时期的山西A.地方自治得到发展B.士绅力量渗透基层管理C.财政短缺问题凸显D.社会公共治理效率增强16.查士丁尼曾在《法学阶梯》一书开篇中指出,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坚定而恒久的愿望,法学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这些主张A.蕴涵人人平等的理念B.利于保障平民的权利C.非常重视程序正义性D.肯定法律的民众意愿17.唐高宗时,政府对官民占田标准有明确规定,并严禁盗种公田,即便是无主土地和荒地也须向政府申请后方可垦种。洛州刺史贾敦颐就曾没收豪富之家籍外占田三千余倾,“以给贫乏”。唐朝政府意在A.打击地方割据势力B.灵活运用土地政策C.救助社会弱势群体D.维系封建土地国有18.唐中后期乡村的里正、村长及保长等人的事权逐渐加重,因为流动频繁的寄住户、浮户等客户也需要缴税,同时纳税对象的土地、屋宇等资产以及人丁、户等也都需要核定。这一情况表明,当时A.税制改革扩大了基层事权B.中央对藩镇的控制力削弱C.基层自治的雏形逐渐形成D.政府加强对农民人身控制19.1495年,英国国王亨利七世颁布法令,要求各地政府对乞丐和游手好闲的流民处以鞭刑或戴枷关押3天3夜后遣返原籍;所有不能工作的乞丐必须返回原籍,对滥加施舍者进行处罚。这一法令A.加速了封建庄园制度瓦解B.顺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C.说明了济贫制度亟需完善D.表明传统社会关系受冲击20.1993年,上海市发布《关于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通知》,宣布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1995年年底,全国有沈阳、青岛等12个城市初步建立了城市居民低保制度。2002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这些低保制度的建立和推广A.得益于国民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B.推动了沿海港口城市的进一步开放C.凸显出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D.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确立21.殷商时期,中国北方地区是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体系;西周春秋时期,伴随冬小麦在北方的广泛种植,打破了以往春种、秋收的农事时间节律,古籍中也多见“春秋冬夏”的四时排序,“四时”观念逐渐萌生。据此可知A.铁犁牛耕推动了社会变革B.先秦四时观念具有神学色彩C.古代历法服务于农业生产D.农业成为商周时期主导产业22.下表为《史记》和《汉书》中一些文章对当时社会的一些记述。据此可知西汉时期出处记述《论贵粟疏》……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贡禹传》臣禹……有田百三十亩,陛下过意征臣,臣卖田百亩,以供车马《司马相如列传》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张禹传》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贾A.大地主势力日益强大B.商品经济十分发达C.土地私有权更加巩固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23.中国古代的移民主要是由北部和西部地区向中原地区移民,由山区向平原地区移民。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则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移民趋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变迁B.区域分工的出现C.人口政策的调整D.高产作物的传入24.我国古代对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不断发生变化,秦汉至唐宋的外来农作物名称是胡萝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称是蕃薯、蕃茄、蕃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芋、洋葱、洋白菜。这种命名的演变反映了A.贸易体系逐步转换B.天下观念不断改变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朝贡关系强弱变化25.在中世纪的英国,肉是奢侈之物。进入15世纪,英国乡村屠户的生意逐渐兴旺起来,村庄永久性啤酒馆相当普遍。这表明A.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B.食物储备技术进步确保人民身体健康C.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推动饮食结构变化D.君主立宪制政体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二、非选择题(本部分有3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汉武帝时正式形成察举制。当时由皇帝向全国颁布诏令,责成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查访其所辖的基层官吏及百姓,按不同的科目标准选出优秀人才向朝廷推荐。东汉末年,曹操提出了“唯才是举”的思想,后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下,获得举荐机会的大多是官僚地主和豪门子弟,且察举制的选举对象完全是被动的。隋朝时,科举制出台。科举考试都是以皇帝的名义举行,主考官由皇帝指定,取舍决定权在中央和皇帝。只要不属于朝廷禁止入仕的戴罪之人和数量有限的贱民,都可自愿报考。与察举制把道德、品行和才能作为授予官职高低的依据不同,科举制“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或谓“以文取人”,人的主观因素越来越淡化。——摘编自张会霞《我国古代官员选任制度的演进评析》材料二19世纪的英国实行政党分肥制,任命官员取决于个人好恶、拉关系讲门第、卖官鬻爵、贪污腐败,政治丑闻屡见不鲜。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带来英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也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这期间,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不断发展,边沁提出了功利主义,论述了政府应为最大多数人谋幸福创造平等机会。而斯坦顿父子分别在《一个驻中国大使权威记录》和《关于中国的杂记》、古次纳夫在《开发的中国》中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叙,在英国产生广泛的影响。1870年,格莱斯顿颁布第二个关于录用文官的枢密院命令,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所具有的主要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确立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官员选拔制度对当今中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启示。(10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20世纪20至30年代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探索国家富强道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尝试。从清政府开始,历届政府还丢掉了重农的传统,不惜从农村攫取资源,以农养工。结果,中国原本就存在的三农问题更趋复杂。在知识分子努力下,他们通过创设乡村改进会、乡农学校等农村自治组织,以一己之力,在各地展开农村建设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的现代化进程。它也使社会人士认识了乡建的意义,无形中成立了一种风气,使一般学者渐渐趋向实际工作。当时,众多报刊杂志纷纷发表关于乡村建设的文章,虽然参与讨论的各方各执一词,但其对国人进一步深化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思考无疑具有积极
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4-12-13
·
7页
·
148.6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