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内文言文1.名句名篇默写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②借书满架偃仰啸歌(3)市列珠玑,户盈罗绮(4)(示例1)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春江花月夜》)(示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示例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示例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虞美人》)第(4)题,有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亦可,但用具体的花名的句子不给分,如“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等。有错别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给分。2.D【解析】D项乃:才。副词。A项少以父任:凭借,介词;臣以险衅:以,因为,介词。B项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趁机,介词;君因我降:通过,介词。C项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这,代词;盛衰之理:的,助词。3.D【解析】A.不相同。撰写;接连。句意:屈原撰写草稿尚未定稿。/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出现。B.不相同。判处;承担、充当。句意:判处相连坐。/承担侍奉太子的职务。C.不相同。推辞、拒绝;审讯。句意:推辞不去赴任。/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D.相同,“绝”均为“断绝”。句意:楚国果真能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4.C【解析】例句:子卿尚复为谁乎?宾语前置句。A项:方其以组系燕太子。状语后置句。B项: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C项: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D项: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5.B【解析】嫉:痛恨。虽:虽然。翻译:屈原痛恨子兰,虽然被流放,眷恋楚国,挂念怀王,念念不忘想要返回朝廷,盼望国君能彻底悔悟,风俗能完全改变。二、现代文阅读I6.C【解析】A“但其讲述者和听众往往都认为它像神话一样,是真实发生过的”错误。依据在材料一第二段“人们也倾向于认为传说是真实的,但是,传说并不是历史”。B“传说按内容可划分为两种”错误。只是文中列举了这两种情况。D“学者往往认为古籍、地方志所记载的传说和民间传说区别甚微”错误,依据在材料二第二段“以为民间的传说是村语俚言,而学者所传的古籍中记着的古事则是典论雅记,至于各地志书里记的古迹也是真实的”应该是“区别很大”。“但除了是否被写出来,它们之间没有差别”错误,依据在材料二第二段“从我们看来,这是强生分别,它们的不同除了已写出来和未写出来的一点以外再没有什么。”7.D【解析】D项,“使传说的价值消失”错误。依据在材料二第四段“历史家是最煞风景的,他用了考证的方法来拆穿许多美丽的想象。”据此不能得出“使传说的价值消失”,属于无中生有。18.A【解析】材料二第一段观点为“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有作解释的要求”“一般人则只要在想象中觉得那种最美妙,最能满足自己和别人感情的,便是最好的解释”A项为解释“潮水到了杭州城边就变小”这一现象因此适合。其他选项都为传说的想象的内容,但没有解释,所以不合适。9.材料一指出传说在结构方式和情节发展上都具有程式化倾向,从而判断传说不可能是历史;材料二以“吴王试剑石”为例分析,既然在吴国多处可见“试剑石”,它便不可能全是历史古迹,所以“吴王试剑石”的传说不等于历史。(4分。一点2分)解析】材料一中传说与历史的区别在第二段“传说中虽然具有某些历史的因素,人们也倾向于认为传说是真实的,但是,传说并不是历史,因为无论是从结构方式还是从情节发展上,传说都具有一种程式化的倾向”。概括可以得出答案。材料二中传说与历史的区别在第三段“我记得我对于古迹最早的怀疑,是吴王试剑石。这在虎丘山上已看见了,到虞山上又看见。我想,难道吴王铸了一把剑,从梅里(吴国之都)赶了六十里到虎丘试一下,再从虎丘赶了七十里到虞山试一下吗?因此我猜想,大约凡是一块石头而突然中断的,只要它在那时的吴国境界以内,便都可算作吴王试剑的成绩,刻上“试剑石”三字,算作定案”。以我对古迹试剑石的怀疑证明传说并不是历史。10.①传说产生的年代比较接近人们生活的年代,济公的故事出现不会早于济公生活的南宋时期,年代较晚。②传说中的人物多为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并强调事件发生地点的“真实性”,历史上确有“济公和尚”,“灵隐寺”“飞来峰”亦确有其地。③传说并不同于民间故事相对固化的叙事模式,而是为适应民众需求随时改变。“济公救世”的情节体现了当时民众对佛家慈悲情怀的推崇。④传说中的事件往往无起因,主人公被动接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解决问题依靠直觉。山峰飞来一事并无起因,济公解决问题亦未得神灵指引,他也是临时算知山峰即将飞来,于是采取一系列措施对付这一意外。(6分。一点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解析】回归原文,用原文内容解决新情景中的问题。①在材料一第二段,“由于传说产生的年代比较接近人们的生活年代”济公的故事出现不会早于济公生活的南宋时期,年代较晚。②在材料一第二段“传说中的人物又多为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发生的地点也是人们所熟悉的”,结合新情景中的“济公和尚”,“灵隐寺”“飞来峰”可组织答案。③在材料一第四段“尽管传说也有一定的结构方式和叙述模式,但与民间故事永恒不变的情节发展结构模式相比,传说的叙述模式可以随时改变”④在材料一第六段“传说中的事件常常是瞬间就发生了,很少交代起因”“说中的人物都是凭自己的直觉本能地对事件做出反应”。三、现代文阅读Ⅱ11.A【解析】B.“他并没有当缩头乌龟,而是在想办法解决问题”错误。文中说罗二娘和曹支书同属梨花屯的上层,得罪了罗二娘也就得罪了曹支书,曹支书此刻的用意是想借冯幺爸的证词帮罗二娘说话,并非想真正解决问题。C.“这与鲁迅笔下的看客很相似,表现了乡民的冷漠、愚昧与麻木”错误。文中乡民们并非冷漠、愚昧与麻木,他们只是畏惧罗二娘背后的势力,不敢轻易得罪她,与鲁迅笔下的看客不同。D.“罗二娘骂冯幺爸连狗都不如,这一骂,让他的意识突然觉醒”错误。冯幺爸的意识觉醒并非因为罗二娘骂他连狗都不如,而是国家政策的变化让他挺直了脊梁,有了底气去面对罗二娘和曹支书。12.D【解析】D.“叙述中能够巧妙转化视角”错误。文中全部使用全知视角叙事,并没有转换叙述视角。13.①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和口语化语言,如“扯好远呀”“收拾起走远点”等,使小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贴近读者的生活。②小说人物所言皆为乡村日常生活之事,所体现的人物性格也为乡村常见之人的性格,如冯幺爸的老实懦弱,罗二娘的泼辣和蛮横,人物语言生活气息浓郁。③对乡场环境的描写,如“乡场的上空正划过去一朵圆圆的白云,燕子低飞着,不住地调啾……远处还清楚地传来一声声布谷鸟的啼叫”,充满了乡村的生活气息。④小说中对人物的称呼也很有特色,如“冯幺爸”“罗二娘”“曹支书”等,体现了乡村的地域特色和人际关系。【解析】由原文“冯幺爸,你要扯好远呀!”“你那些鬼名堂哟,收拾起走远点!——送我进管训班?支派我大年三十去修水利?现在不行啰!做活路——国家这回是准的,我看你又把我咋个办?”可知,文章使用了大量的方言和口语表达,这些词汇和短语直接取材于农民的日常对话,使小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亲切感。文中各个人物的对话非常符合他们的身份背景和社会地位。例如,冯幺爸最初表现出的胆小怕事、不敢直言,以及后来在曹支书的鼓励下爆发出来的勇气和正义感,都通过他前后截然不同的言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罗二娘则通过她的尖酸刻薄、咄咄逼人的话语展现了其在乡村中的强势形象。这些个性鲜明的语言,丰富了人物形象,使人物语言更具浓郁的生活气息。作者通过对乡场环境的细腻描绘,如“乡场的上空正划过去一朵圆圆的白云,燕子低飞着,不住地调啾……远处还清楚地传来一声声布谷鸟的啼叫”,营造了一幅宁静祥和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这样的环境描写不仅为故事提供了一个具体的背景,同时也反映了乡村生活的节奏和氛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小说中对于人物的称呼也极具特色,比如“冯幺爸”、“罗二娘”、“曹支书”等,这些称呼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字,它们背后蕴含着深厚的社会关系网和文化内涵。在中国农村,人们往往习惯根据辈分、职业等因素来称呼他人,这种方式既表达了对对方的尊重,也是乡村社会结构的一种反映。14.①“大处着眼”指小说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社会的变革这一重大主题,具有时代意义。通过描写冯幺爸在乡场上的经历,展现了农村社会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3②“小处着墨”指小说从细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腻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如冯幺爸从一开始的“嬉皮笑脸”“闷着,眼光直愣愣的”到后来的“猛地转过身,也把脚一踩,眼都红了,敞开声音吼起来”,表现了他从懦弱到勇敢的转变过程。③小说以小见大,通过冯幺爸这一个普通农民的经历,反映了整个农村社会的变革,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解析】大处着眼:由原文“‘四人帮’都粉碎四年了”“去年国家没有硬喊我们把烂田放了水来种小麦,田里的水是满荡荡的,这责任落实到人”“这回就不光包给你食品站一家,敞开卖的”可知,小说以中国特定历史时期为背景,即“四人帮”被粉碎后的四年。这一时期,国家的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实行责任田、放开农产品市场等改革措施。这些政策的变化对农村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说通过冯幺爸的经历和变化,生动地展现了这一时代变革。“大处着眼”指小说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社会的变革这一重大主题,具有时代意义。小处着墨:小说以冯幺爸这个小人物为中心,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他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冯幺爸一开始是一个出了名的醉鬼,一个顶没价值的庄稼人,他胆小怕事,不敢得罪人。在两个女人的纠纷中,他因为害怕得罪罗二娘和曹支书,不敢说出真相。但是,随着小说的发展,冯幺爸的性格逐渐发生了变化。他在曹支书的劝说下,想起了国家政策的变化和自己生活的改善,终于鼓起勇气,勇敢地说出了真相。这个过程中,小说通过冯幺爸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最终的觉醒和勇敢。例如,冯幺爸一开始“伸手搔着乱蓬蓬的头发,嬉皮笑脸地说”,表现出他的胆小和无奈;后来“眼都红了,敞开声音吼起来”,则展现了他的愤怒和勇敢。四、文言文阅读15.CDE【解析】句意:然而求得贤士和我共同治理国政,洗刷父王耻辱,是我的心愿。我冒昧地问您要为国家报仇的话该怎么做呢?“贤士”既作“得”的宾语,又作“与共国”的主语,句中不可断开,应在C处断开;“雪”作谓语,“先王之耻”作宾语,故应在D处断开;“孤之愿也”中“也”表判断,这是一个判断句,“也”后断开,即应在E处断开。16.B【解析】A.正确。财物,货币。句意:用丰厚的财物来招募贤才。/备办了一些财物送给单于。B.错误。介词,到/介词,比/介词。句意:齐闵王逃跑到外地去了。/比流星的坠落还要急。C.正确。都指败逃的军队。句意:燕军单独追击齐国的败兵。/追击败走的敌军。D.正确。句意:能够很好对待别人所举荐的人/整个天下的豪杰。17.C【解析】C.“让天下人认为燕昭王一定会买马”错,“涓人买马”只是郭隗向燕昭王讲述的一个故事,里面的国君不是燕昭王。18.(1)大王果真广泛地选拔国内的人才,登门拜访他们,天下人听说大王拜访贤臣,天下贤士一定会奔赴燕国。(得分点:“诚”,果真;“博”,广泛地;“朝”,拜访;“趋”,奔赴。各1分)4(2)我郭隗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比郭隗更贤德的人呢?难道会因为远隔千里而不来吗?(得分点:“见”,被;“况”,何况;“贤于隗者”,状语后置句,应为“于隗贤者”;“岂……哉”,难道……吗。各1分)19.①重视人才,礼贤下士。②信任人才,尽其所长。③不能因一己好恶或一时毁谤而轻易抛弃人才。(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得分)【参考译文】材料一: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财物来招募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事,以雪先王的耻辱,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能的人作为老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能的人作为朋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能的人作为臣子,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能
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二模语文答案
2025-01-02
·
6页
·
24.1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