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省2025届高三“八省联考”考前猜想卷历史02考试版A3

2025-01-02 · 3页 · 74.8 K

2025年1月“八省联考考前猜想02历史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考古发现,距今5300—4800年的郑州西山城遗址平面略近圆形,城内原面积2.5万余平方米,若将城墙城壕计入,则面积超过3.4万平方米。城墙采用方块版筑法,墙外有壕沟。城内发现地面式房基200余座,其北侧有面积达数百平方米的广场。这说明当时该地A.建筑技术世界领先 B.氏族之间联系紧密C.贫富分化较为严重 D.文明曙光已经显现2.(原创)司马迁《太史公自序》总结了王朝兴衰的重要历史经验——“非兵不强,非德不昌,黄帝、汤、武以兴,桀、纣、二世以崩,可不慎欤?”司马迁强调的是A.文治武功不可偏废 B.政治一统可以立朝C.既要法治又要得知 D.文化一统可以立教3.金朝在地方设置了路、府、州、县四级。路设转运司,掌规措钱谷:府设府尹,而总管府则设兵马都总管,统领本府军民;州分节镇州、防御州、刺史州,其职分别为镇抚地方、防御盗贼、兼治州事;县设县令,掌管本县事务。金朝这些举措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征 B.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管理C.奠定了南下灭宋的基础 D.推动了多元一体格局形成4.(原创)北宋蔡襄说:“民有智能者,乘时趋利,为农则兼并,为商则高下,取天时人力之大者,遂以富强,奢靡冒法,出于王公之上,此古所谓乱俗之民,可诛者也。”由此可知A.北宋时期兼并现象较普遍 B.兼并之家属于权贵阶层C.政府应抑制庶民间的兼并 D.宋士大夫主张贱商政策5.(原创)清代诸多纪念重大军事胜利的纪功碑四面往往分别用不同文字刊刻,一般为满文、汉文、蒙古文和藏文。不少官方编纂的大型辞书,也是多语种合璧本。如康熙时期开始编纂的《满洲蒙古合璧清文鉴》,经一再增订,至乾隆时期成为包括满、汉、蒙古、藏、回5种文字的《御制五体清文鉴》。这表明A.清朝统治者尊重各民族的文化 B.清政府在推动大一统国家观的构建C.清代形成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 D.清政府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6.19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丝、茶两大项货物的出口总值还足以抵销外国输入的棉制品总值而有余。但到19世纪80年代以后,外国棉制品进口值突增,已经超过丝的出口值。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超过茶的出口值,继而超过这两项的总值。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出口货物种类增多 B.民族棉纺织业发展迅速C.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D.对外贸易处于不利地位7.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公民权利义务”作为正文,并将“人民”作为第二章,置于“国家公权力机关”之前。这一安排体现了南京临时政府A.强调国家权力的根本来源 B.践行“以法治国”的政治理念C.积极维护公民的政治权利 D.对封建思想统治地位的否定8.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只承认“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动民众和他们的家属”可以享有政治上的自由权利,对一切“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则只能采取阶级专政的办法,不给他们任何的自由和权利。上述规定A.有利于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 B.适应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意在强调国共政权根本对立 D.体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要求9.毛泽东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和建设性的革命与建国理论,如《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理论著作。这些理论著作的发表意在A.指引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B.提供建国的理论基础C.构建国家政权的基本框架 D.着手建国的准备工作10.从1979年到2005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共在中国实施了70个无偿援助项目,提供资金逾10亿美元。《2005年度国际粮食援助监测报告》显示,中国当年对外共提供了57.5万吨粮食援助。这一历程说明A.消除饥饿是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 B.中国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C.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D.国际合作是应对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11.史载,一般希腊城邦的公民在战场上并肩战斗,生死与共,他们有公共的宗教生活、文化生活等。在斯巴达,公民构成城邦的职业军人和统治者集团;在雅典,公务活动非常繁忙,政治生活成为每个公民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见,在古代希腊A.公民民主生活亟待完善 B.直接民主制的优势明显C.公民是城邦政治的核心 D.城邦积极干预个人生活12.13世纪末,欧洲教会的司法体系形成。中世纪的英格兰拥有一个数量可观的教会法庭系统,它们对宗教体制有关的事项以及纯粹宗教职能方面的事务具有专属管辖权,在普通民事诉讼领域,也与世俗法院享有并行管辖权。这反映了A.司法成为教权强化的手段 B.世俗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C.法律推动了社会经济繁荣 D.欧洲宗教改革的顺利开展13.有学者认为,16-19世纪,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逐渐变成黄金,逐步实现向金本位制过渡之际,中国的货币体制则采用银本位制,且当时中国保持世界经济中心地位,但金银兑换的差价也使中国成为西方国家掠夺财富的对象。要验证该学者的结论,可进一步查证当时A.西方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 B.中国纸币流通范围的变化C.澳门地区的商品交易状况 D.中国在朝贡贸易中的得失14.19世纪初,在欧洲成品钟表的销售领域,购买商更重视数量而不是质量,因为价格便宜的简单钟表很容易找到买家。这反映了A.经济发展影响人们生活节奏 B.工业革命提高全民生活质量C.大生产导致钟表质量的下降 D.启蒙运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15.1920年的苏俄,“背口袋的人”(从农村背着粮食到城里售卖的人)在民间比较流行,但属于政府严厉打击的对象;1921年5月,苏维埃政权通过关于交换的法令,承认这一民间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材料体现当时的苏俄A.突破了国家新经济政策的限制 B.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C.消除了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弊端 D.农业集体化运动得到全面推行16.1997年,69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签署了《全球基础电信协定》,其中一项条款规定“及时更新技术标准条件,确定透明合理的成本费率,足够的分类计价,使其他服务提供者不必为不需要网络器件或设施支付费用”。这一条款A.加强成员国间的信息安全 B.提升中国在世贸组织中的影响C.能够降低人们的通信成本 D.有效保护发展中国家经济利益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敦煌地区魏晋壁画墓往往是家族茔域中的祖墓,其墓主应为当时世家大族中地位最突出者。这些壁画墓的最大特色即是将大量祥禽瑞兽集中描绘于高大的照墙之上,其题材和形象上往往也具有突出特色。它们并非墓葬图像传统的自然发展,而是在特殊知识和文化背景中刻意设计和展示的。其中最有特色的内容如“河图”“洛书”“河精”“赤雀”“赤鸟”和被刻意描绘为“鸡头”“龟背”的凤鸟,都表现出与圣王受命、天降祥瑞尤其是授以图书的思想的紧密联系。这些“祥瑞”图像基本为动物类尤其是鸟类,不见汉代常见的植物和器物类,恐怕就与授以图书、符瑞的内涵密切相关。这是汉代以来谶纬学说的主要内容。而根据文献记载,汉末魏晋时期的敦煌世家大族已经形成了较高的家族学术文化,其中突出的一个特点便是对谶纬的研习。文献中直接提到其代表人物精通“河洛图书”,有些甚至能在这一领域著书立说、教授生徒。这是这些具有特色的“祥瑞”图像集中出现于墓葬照墙上的直接背景,是世家大族对其家族文化的一种彰显。——摘编自王煜陈姝伊《敦煌魏晋壁画墓“祥瑞”图像研究》材料二匈奴政权解体之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历史进程表现出两种趋势。一方面是民族杂居越来越普遍。由匈奴时代的诸族各有居住区,发展为檀石槐时代的各族交叉杂居,再到拓跋鲜卑早期各族杂居并通婚,至柔然兴起时,已是各族杂糅组成部落。另一方面是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越来越强。由匈奴与汉王朝的对抗,发展至南匈奴附汉,至檀石槐尝试恢复游牧政权时,不得不思考如何切断鲜卑诸部附汉的趋势,之后拓跋鲜卑则放弃构建游牧政权,转向中原发展,最终到柔然时,已自我定位为中原传统模式的王朝。——摘编自杨军《汉唐时期北方游牧政权的演进》(1)根据材料一,概括敦煌地区魏晋壁画墓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趋势所体现的中华文明特征及两种趋势的原因。(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中国城主要是行政和文化的象征,《说文》就说过:“城以盛民也。”因此中国城都建造得很大,城内土地面积达到一两平方公里是很平常的事。这和欧洲及日本等处的城堡大不相同。欧洲中古的城堡,主要因商业和军事而产生。欧洲的城堡常以教堂为核心,但中国的大寺庙和著名书院,却多散见深山。——摘编自陈正祥《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留学日本、欧美的一批新型知识分子受西方市政建设的影响,提出“城墙是古代的遗物,是野蛮的象征”,喊出了“打倒旧城郭,建设新都市”的口号。他们认为:“中国从前没有近代的都市。都市的建设是自五口通商始,是西洋人硬在中国的土地上建设起来的。”留学美国的都市社会学家吴景超提出:“都市便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一种组织,以一都市为中心,在这中心点生产者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以满足他各种的欲望。”材料三1955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城镇可以再区分为城市和集镇。凡中央直辖市、省辖市都列为城市,常住人口在二万人以上的县以上人民委员会所在地和工商业地区也可以列为城市,其他地区都列为集镇。个别部门因为工作需要有另订城市和集镇区分标准的必要的时候,应当报告本院批准。”这一新的城市划分标准未再强调“城市”的属性,而是借鉴了“苏联的现行规定及其他国家的规定”,将人口、工商业、治所作为衡量标准,统一了全国对“城市”的认知,使“城市”彻底取代过去的“都市”而成为官方正式的行政区划。——材料二、三均摘编自赵斐《近代以来“都市”和“城市”话语地位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的城相对于中古欧洲城堡的不同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城”的观点。(5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5年国务院颁布新的城市划分标准的意义。(5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朝先后建立福建、南洋、北洋三支海军,仿制西式战舰,并派遣留学生出洋学习以充实海军。面对海防吃紧的形势,“两江总督左宗棠奏筹办海口防务,创设渔团,精挑内外洋熟悉水性勇丁,以资征防”。清末朝廷决策圈也逐渐摆脱传统国防观念的束缚,从决策西北与东南两个战略方向并重,到调整国防方略基本架构全力注重海防。——摘编自方堃《晚清国防转型与近代海防格局的形成》等。材料二1950年8月,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支持下,萧劲光组织召开了海军决策会议,会上经过反复推敲,形成了新中国初期海军建设的方针:“从长远建设着眼,由当前情况出发,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富于攻防力的、轻型海上战斗力量。首先,组织和发展现有力量,在现有力量的基础上,以发展鱼雷快艇、潜水艇和海空军等新的力量,逐步建设一支坚强的国家海军。”——摘编自李安峰《海权之路:新中国海防思想的形成与历史反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海防建设的作用。(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军建设的意义。(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人们一般认为,现代化道路有西方现代化道路和苏联模式。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得不模仿苏联模式,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及探索为建立独立而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及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历史贡献。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强劲动力,创造了坚实基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