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腾·云”联盟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12月联考高二语文试卷命题学校:江夏一中命题教师:语文组审题教师:谭恒考试时间:2024年12月17日上午9:00——11:30试卷满分:150分★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章五诀”形、事、情、理、典,毛文是典范。在毛泽东的政论文里,为了说服读者接受他的观点,他都能随手抓来一个形象,借典说理或借事言情,深入浅出。毛文开创了政论文从未有的生动局面。毛泽东是有大志的人,他永远有追求不完的目标。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放下身段,当一个行吟诗人,当一个作家。他多次说过要学徐霞客,顺着长江、黄河把祖国大地丈量一遍。他又是一个好斗争的人,他有一句名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他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他对群众语言、古典语言是那样热爱,对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是那样憎恨。延安“整风运动”中,他把文风与学风、党风并提,讨伐“党八股”,给它列了八大罪状,说它是对五四运动的反动,是不良党风的最后一个“防空洞”。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日报》发表长篇社论,号召正确使用祖国语言,他在改稿时特别加了一句:“我们的同志中,我们的党政军组织和人民团体的工作人员中,我们的文学家教育家和新闻记者中,有许多是精通语法、会写文章、会写报告的人。这些人既然能够做到这一步,为什么我们大家不能做到呢?当然是能够的。”(《人民日报》1951年6月6日)后来,我们渐渐机关化了,文章中假、大、空的语言多了。他对此极为反感,甚至是愤怒,严厉要求领导干部亲自写文章,不要秘书代劳。他批评那些空洞的官样文字:“讲了一万次了依然纹风不动,灵台如花岗之岩,笔下若玄冰之冻。哪一年稍稍动一点,使读者感觉有些春意,因而免于早上天堂,略为延长一年、两年寿命呢?”(1958年9月2日的一封信)他强调内容一定要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他是一辈子都在与“党八股”的坏文风作斗争的。政论文是一种特殊的学术论文,细读毛泽东的政论文,发现他的文章能将政治思想讲出他自己的特色,后世发展成公认的真理,特别是他独特的语言风格,足可自立为一门一派,是对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的最佳驳斥。在大力倡导改文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研究一下他的文章。这至少有两个用处:一是专门搞写作的人可以从中汲取营养,特别是补充一些文章外的功夫,好直起文章的腰杆;二是领导干部可以向他学一点写作,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能增加领导的魅力。须知:打天下要靠笔杆子,治天下更要靠笔杆子。(摘编自梁衡(关于毛泽东政论文文风的鲜明特点》)材料二:我读史书读到商鞅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不禁慨叹起我国国民愚昧,执政者煞费苦心,几千年来民众不觉悟、国家接近走向灭亡的悲惨命运来。认为我说的不可信的,请允许我详尽地说出我的道理。法令,是谋求幸福的工具。法令如果好,它让我们民众获得的幸福就一定多,我们民众正担心不公布这些法令,或者公布后担心这些法令不产生效力,一定竭尽全力来保障它,维持它,务必使它达到完善的目的为止。政府和国民互相维系,哪有不信任法令的道理呢?法令如果不好,那不但没有幸福可言,而且还有足够让人恐惧的危害,我们国民又一定会竭尽全力来阻止这些法令。即使想要让我相信(法令),又哪有相信它的道理呢?就如商鞅与秦国民众之间(具有同样的利害关系),却恰恰运用跟政府与国民互相信用相反的方法(即运用徙木立信的办法)去做,这又是为什么呢?商鞅的法令是好法令。如果试着翻阅一下我国四千多年的记载,寻求那些利国福民的伟大的政治家,商鞅不是位居第一吗?商鞅处在秦孝公时代,中原局势极不安定,战事正盛,全国民力疲惫,(达到了)不能够言说和描述(的程度)。在这种情势下,却想战胜各诸侯国,统一中原,不很难吗?在这种情势下,变法的命令出台了,这些法令惩罚坏人来保护人民的权利,鼓励种田织布来增加国民的财力,崇尚战功来树立国威,把贫困、懒惰者收为奴隶来杜绝人力、物力资源的损耗。这确实是我国从来没有过的重大政策,国民害怕什么而不相信呢?一定要(通过)搬移木杆来树立诚信,我从这里知道了执政者都费了苦心,我从这里知道了我国国民愚昧,我从这里知道了几千年来民众智慧缺乏、国家差点儿走向灭亡的悲惨境地是有原因的。虽然这样,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开始出现时,百姓对此会感到惊惧。国民是这些国民,法令是那些法令,我为什么对此感到奇怪呢?我只担心这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如果让东西方各国文明程度高的那些国民听了,一定会捧着肚子大笑,(或者)高声讥诮。唉呀!我不想说了。(摘编自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白话译文)材料三: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先进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摘编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针对文章中假、大、空语言多了的现象,毛泽东坚决与之做斗争,以他独树一帜的文风,开创了政论文的新局面。B.材料一结尾,作者倡导今天的领导干部有必要研究毛泽东文章,向他学一点写作,这样有助于增加领导的魅力。C.面对商鞅“徙木立信”的历史故事,作者认为不论法令是好是坏,政府与民众始终是互相维系、具有同等利害的关系。D.材料三中“很好,很好”,指出一“走”、一“来”这是两件“值得庆祝的事”,欢欣之情已溢于言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毛泽东的政论文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这是由他热爱群众语言、古典语言,憎恨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决定的。B.毛泽东严格要求领导干部亲自写文章,不要秘书代劳,可知当时存在领导干部不自己执笔写文章,而交由秘书代笔的现象。C.毛泽东由“徙木立信”的历史故事,慨叹民众愚昧、民族前途昏暗,可见作者能以小见大加以论述,思想深刻。D.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标题仿用了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使用了倒装句式,增强了感情表达的效果。3.下列选项不适合说明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A.“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B.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毛泽东《反对党八股》)C.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毛泽东《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4.材料二多处使用反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5.概括材料一中毛泽东政论文的特点,并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进行分析。【答案】1.C2.A3.D4.①通过多个反问句,引出文章的主旨。通过反问句,将民众对好坏法令的态度进行对比,引出自己对商鞅用跟政府与民众信用相反的方法去执行法令的疑惑,从而分析原因,肯定商鞅的法令是好的,引出问题的根源是国民愚昧,阐明了文章的主旨。②以多处反问句层层推进,形成缜密的论证逻辑。③多处使用反问句,引起反思,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5.①“他都能随手抓来一个形象,借典说理或借事言情,深入浅出”:(结合材料二“商鞅徙木立信”的典故进行分析)②“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结合材料二,明确表达“对国民愚昧的担忧与痛心”。材料三,表达对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讽刺。)③“能将政治思想讲出自己的特色,后世发展成公认的真理,语言风格独特,自成一派。”(结合材料二中“反问”的多次运用;材料三“别了,司徒雷登”这个题目的倒装句式,讽刺意味;还有材料三文章中的口语化,比喻等体现出的形象生动)【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多角度的材料展示了毛泽东政论文的独特风格和影响力。材料一强调毛泽东文章的生动性和对文风的革新,体现他对群众语言的热爱和对官僚语言的反感。材料二展示了毛泽东在年轻时就具备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批判精神。材料三则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毛泽东在新闻报道中的简洁有力。整体来看,文章通过多维度的分析,突出了毛泽东政论文的鲜明特点和历史价值。【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政府与民众始终是互相维系、具有同等利害的关系”错。由原文“法令如果不好,那不但没有幸福可言,而且还有足够让人恐惧的危害,我们国民又一定会竭尽全力来阻止这些法令”可知,政府与民众并不是始终是互相维系、具有同等利害的关系。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由……决定的”错。“他热爱群众语言、古典语言,憎恨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是原因之一,但不是决定因素。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是政论文是一种特殊的学术论文,毛泽东的政论文有独特的风格,没有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语言。D.是新闻,不是政论文,所以不适合证明材料一的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色、论证效果的能力。①第二段分别从法令的好与坏展开论述,“法令如果好……哪有不信任法令的道理呢”“法令如果不好……又哪有相信它的道理呢”,第一、二处的反问将民众对好坏法令的态度进行对比,使得论述更加有力;第三处“这又是为什么呢”设问,该设问引发读者思考,引出第三段内容。这三处问句,层层推进,逻辑严谨,表达了作者对商鞅“运用跟政府与国民互相信用相反的方法”夫执行法令的疑惑,从而分析原因,肯定商鞅的法令是好的,引出问题的根源是国民愚昧,阐明了文章的主旨,强化了作者的观点。②这三处问句,层层推进,逻辑严谨,表达了作者对商鞅“运用跟政府与国民互相信用相反的方法”夫执行法令的疑惑,从而分析原因,引出了作者对国民愚昧的担忧与痛心。③第三处“这又是为什么呢”使用了设问,该设问引发读者思考,引出第三段内容。本文是19岁的毛泽东在湖南省高等中学读书时写的作文的译文,而问句本身就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所以,多处问句的运用,赋予文章雄辩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①由材料一“在毛泽东的政论文里,为了说服读者接受他的观点,他都能随手抓来一个形象,借典说理或借事言情,深入浅出”可知,为了阐述观点,毛泽东能随手抓来一个形象,借典说理或借事言情,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说明道理,且以理服人。如材料二中运用“商鞅徙木立信”的典故,将民众对好坏法令的态度进行对比,层层推进,逻辑严谨,表达了作者对商鞅“运用跟政府与国民互相信用相反的方法”夫执行法令的疑惑,阐明了文章的主旨,强化了作者的观点。②由材料一“他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可知,观点鲜明而坚定,倾向性强。材料二中表达对“民众不觉悟、国家接近走向灭亡”的担忧与痛心。材料三表达了他对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讽刺。③由材料一“细读毛泽东的政论文,发现他的文章能将政治思想讲出他自己的特色,后世发展成公认的真理,特别是他独特的语言风格,足可自立为一门一派,是对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的最佳驳斥”可知,风格上,独树一帜,富有创造性。材料二
湖北省腾云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5-01-07
·
21页
·
44.4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