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12月阶段检测联考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考古发掘,姜寨聚落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个部分(如图)。居住区位于中央,居住区内的房屋规划整齐,环壕内环绕的房屋建筑群由大、中、小型三种房子组成5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小型房屋围绕大、中型房屋,房址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周围有壕沟和墓地。古村落如此布局根源于()A.私有制水平的提高 B.商品经济不断发展C.原始农耕经济的出现 D.防御外敌入侵的需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姜寨聚落遗址房屋呈现大小和布局的不同,并且有中心广场和壕沟。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时期,私有制水平的提高。房屋会呈现大小和布局的不同,因此姜寨聚落布局根源于私有制水平高。A项正确;新石器时期还没有商品经济,只有原始物物交换,排除B项;原始农业的出现导致了人类定居的出现。排除C项;壕沟起防御功能,但不能完整反映材料的意思,排除D项。故选A项。2.《礼记·王制第五》规定:“有圭璧金璋,不鬻于市。命服命车,不鬻于市。宗庙之器,不鬻于市。牺牲,不鬻于市。戎器,不鬻于市。关执禁以讥,禁异服,识异言。”据此可知,西周时期()A.对外贸易中边境贸易较为繁荣 B.市场管理规则政治色彩浓厚C.经济发展深受重农抑商的影响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有所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政府严禁贩卖贵重玉器、天子赏赐、礼器和武器等,强调各关口查禁奇装异服,反映出当时市场管理规划的政治色彩浓厚,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并非对外贸易的繁荣,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行是在战国时期,排除C项;“圭璧金璋”“命服命车”“戎器”等并非农产品,排除D项。故选B项。3.东汉末年,民间兴起了乡闾清议品评并形成了一种传统。到了曹魏时期出现“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这可用于说明()A.选官制度改变利于激发官民责任感 B.九品中正制标准是门第C.曹魏统治者重视乡论与德行的考察 D.曹魏亟需人才巩固政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曹魏建立,中央为了获取人才而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因此曹魏亟需人才巩固政权,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官民的责任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门第标准,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曹魏统治者重视乡论与德行,排除C项。故选D项。4.遭遇自然灾害时,孝文帝开仓赈恤;对于鳏寡孤独以赐粟(或谷)帛为主,还有免除“杂徭”;对于贫老和“不能自存者”,赐给衣服布帛、粮食或田地等;特别困难的病患专门设立医治场所,派专门的医师救护。孝文帝的这些措施()A.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B.由政府主导并且具有针对性C.巩固了全国统一的局面 D.缩小了北魏社会的贫富差距【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政府通过开仓赈济、设立机构、调整赋税等做法,对鳏寡孤独、贫老、病患和“不能自存者”采用不同救助措施,体现出政府在救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针对性,B项正确;孝文帝的救灾措施与民族关系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北魏时期南北对峙,国家并未实现统一,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孝文帝的救灾政策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排除D项。故选B项。5.唐贞观八年,吐蕃赞普弄赞遣使大唐求婚,唐太宗没有答应。吐蕃开始用武力要挟,进犯唐朝的松洲,但被唐军击败。贞观十四年,吐蕃再次求婚,次年唐太宗命礼部遣使送文成公主嫁吐蕃,从此,唐蕃古道出现“金玉绮绣,问遗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的景象。唐对吐蕃前后的变化表明()A.和亲政策利于维护边疆和平 B.中央集权呈现强化的趋势C.吐蕃目渐被纳入唐朝的疆域 D.当时呈现唐弱蕃强的格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政府与吐蕃和亲通婚后,促进了唐蕃之间社会经济文化的往来,因此和亲政策利于维护边疆和平,A项正确;吐蕃是少数民族政权,不服从中央的管辖,不能说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项;元朝时期吐蕃被纳入疆域,排除C项;唐贞观年间,国力强盛,排除D项。故选A项。6.南宋《江行杂录》记载:“中都中下之户,不重生男,每生女则爱护如捧璧擎珠,甫长成,则随其姿质教以艺业,用备士大夫录用采拾。”同时,教授各类职业技艺,名目不一,有所谓身边人、堂前人、杂剧人、厨娘等。这缘于宋代()A.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B.服务行业出现雇佣的现象C.城市商品经济相对繁荣 D.具有宽松自由的社会风气【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普通市民不重生男重生女,教授女子各种艺业,供士大夫录用等现象,反映出社会生育观念和就业观念的变化,缘于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相对繁荣,C项正确;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并非宋代出现重女轻男观念的根源,排除A项;服务行业出现雇佣是现象而非原因,排除B项;宋代具有宽松自由的社会风气并非材料反映现象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7.《辽史》卷五《世宗本纪》载,大同元年(947年)八月,“癸未,始置北院枢密使,以安抟为之”。九月,又以高勋为南院枢密使,至此,辽朝始有真正的宰辅机关——南北枢密院,皇帝始得把一切政令贯彻到二府以至各部落。据此可知,辽世宗时期()A.有效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实现向中央集权体制的转变C.国家各项权力得到了合理分配 D.深受汉族政治及文化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世宗设置南北院枢密使,采用中原王朝的封建官僚体系,实现了向中央集权体制的转变,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A项;南北枢密院制度不能证明国家各项权力得到合理分配,排除C项;南北枢密院制受汉族官僚制度的影响,材料没有涉及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8.有学者指出,行省在划分上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方式,消解山川之险”,行省“虽掌管军队但受多方制约”,是“充当向中央运输财赋的中转站”。这表明,行省的设置()A.为民族融合创造了必要条件 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D.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行省划分打破了山川造成的自然界限,行省权力大而不专,主要负责将地方财赋运输到中央等,表明行省的设置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D项正确;为民族融合创造了必要条件与行省“充当向中央运输财赋的中转站”等不符,排除A项;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隐患的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元代在全国统一推行行省制,体现的治国理念并非因俗而治,排除C项。故选D项。9.16世纪,西藏拉孜县的平措林寺有方形石碑,上刻有梵文、藏文、蒲甘文、八思巴文、回鹘文六字真言(如下图)。该石刻可用于研究当时()A.民族交融历史趋势加强 B.中央政府对西域管辖的开放C.“华夏认同”观念的深化 D.凝聚着国家统一的必然因素【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即明朝中后期,西藏平措林寺的石碑上,用梵文、藏文、蒲甘文、八思巴文、回鹘文等文字镌刻佛教的六字真言,可用于研究当时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民族交融加强的历史趋势,A项正确;材料与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辖无关,排除B项;多种民族语言书写的佛教用语,不能用以说明“华夏认同”观念的深化,排除C项;宣传佛教“六字真言”石刻不足以用来说明国家统一的必然性,排除D项。故选A项。10.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明清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反映了()A.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 B.赋役征收主要以人丁作为依据C.传统户籍制度失去财政的功能 D.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清实行的赋税制度改革,形成以田亩为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国家对人身的控制放松,户籍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因此材料反映了传统户籍制度失去财政的功能,C项正确;明清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反映了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排除A项;明清赋役征收主要以田亩作为依据,排除B项;明清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反映国家对人身的控制放松,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1.下面是清朝前期的对外关系用语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清政府()内容事件用语文书用语对外政策机构仪式用语举例夷、红毛、藻属、西洋诏敕、谕旨、表怀柔贸易管制理藩院、礼部三跪九叩、朝贡、赐、接见数量和比例185个,占74.9%5个,占2%2个,占0.8%6个,占2.4%49个,占19.8%A.强烈抵制西学东渐的趋势 B.以天朝上国姿态自居C.外交具有近代国际化特征 D.对外交往呈现多元化【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交用语中,对西方的称谓和礼仪的表述,大多沿用了旧的传统说法,反映近代前夕的清政府以天朝上国姿态自居,外交理念十分落后,B项正确;清朝前期,西学东渐基本停止,材料不足以说明当时清政府强烈抵制西学东渐的趋势,排除A项;外交具有近代化特征与外交用语多用“夷”“红毛”等不符,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清政府对外交往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12.1830年,英国下议院对在广州从事贸易的各国商人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说:“几乎所有出席的证人都承认,在广州做生意比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方便和容易。”这表明当时()A.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统治 B.广州外贸有较强国际竞争力C.政府闭关锁国政策名存实亡 D.中国市场日益受到国际热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前,西方商人肯定广州对外贸易的国际优势,B项正确;材料体现民间中外贸易,未涉及对清朝统治的冲击,排除A项;“名存实亡”说法错误,鸦片战争前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中国市场”说法错误,材料涉及广州市场,排除D项。故选B项。13.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说:“咸丰以前,将相要职,汉人无从居之者,及洪杨之发难也,赛尚阿、琦善皆以大学士为钦差大臣,率八旗精兵以远征,迁延时机,令敌坐大。至是,此知旗兵不足用,而委托汉人之机乃发于是矣。故金田一役,实满汉权力消长之最初关头也。”据此可知,梁启超认为晚清政局巨变的直接诱因是()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八旗精兵的腐化堕落C.满汉大臣的权力斗争 D.汉人官僚集团的崛起【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故金田一役,实满汉权力消长之最初关头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梁启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促进了地方汉族地主势力的崛起,导致晚清政局巨变,A项正确;材料中梁启超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引发了晚清政治权力结构变化,而清廷认识到八旗精兵“不足用”,汉人官僚集团趁势崛起,满汉大臣权力斗争日趋激烈等现象均发生在太平天国运动后,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14.维新变法运动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为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组织学会、创设报馆、开办学堂。时论称“学会之风遍天下,一年之间,设会数百”。“各省从风,州县并起,不可指数”,以“使海内学人声气相通”,“联结讲求”,传播新知。这主要是由于()A.变法维新成当时主流思潮 B.维新派民主观念不断深入C.救亡图存已成为时代主题 D.“中体西用”实践最终破产【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维新派组织的学会、报馆和学堂等在全国各地得到响应,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发展,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成为了当时的时代主题,C项正确;维新变法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潮是现象并非原因,排除A项;维新派民主观念不断深入是材
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3-11-20
·
17页
·
559.4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