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2025-01-14 · 10页 · 202.9 K

哈尔滨市第九学校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12月学业阶段性评价考试高二历史学科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32题,每题1.5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有学者认为,西周建立后通过一系列措施逐渐建立起带有“华夏”性质的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西周时期的这一社会政治实体()A.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确立B.意味着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的转变C.代表着华夏民族的最终形成D.形成的关键因素是分封制度的实行2.中古时期,当欧洲大陆盛行君主制政体时,意大利地区却普遍实行共和政体。由选举产生的委员组成的议会决定立法、宣战、媾和等城市国家重大事项,执政官也是由市民选举产生。据此推知()A.欧洲庄园经济发展艰难B.意大利工商业经济繁荣C.欧洲政治局势动荡不安D.意大利民主政治的成熟3.美国里根总统(1981-1989年任职)的一位资深内阁成员亨利·萨维森曾说:“我们遵循的三个标准是:他是否是里根的人?他是否是共和党人?他是不是保守的?或许我们最关注的就是保证保守思想得到合适的代表。“这反映出美国()A.政府运行机制存在弊端B.国家权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C.分权制衡原则遭到破坏D.文官政治中立原则受到冲击4.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初二,朝廷再次颁布了改书院为学堂的上谕,要求各省府州县书院分别改办大中小学堂,恢复了戊戌变法时期书院改制的相关政策,各地新式学堂迅速建立起来。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A.反映了清廷为维新变法平反B.开创了中国的新式教育C.加速了中国选官制度的变革D.直接导致辛亥革命兴起5.1898年7月,礼部颁布的《遵义乡会试详细章程》规定,考试第一场论题五道,试中国史事,本朝政治;第二场策题五道,凡西学中天文、地理、学校等类,廷考官酌举命题,不必拘定经济科专门之例;第三场则是四书义和五经义,严格按四书五经原文命题。这些规定()A.迎合了实业救国思潮B.清除了八股取士的影响 C.与维新派的要求相符D.贬低了儒学的政治地位6.《睡虎地秦简》中的《法律答问》有对夫妻关系的明文记载:“夫有罪,妻先告,不收(不没收家财)妻媵臣妾,衣器(妻子陪嫁的奴婢和财物)当收不当?不当收。”“妻有罪以收,妻媵臣妾、衣器当收,且畀夫(赠与夫家)?畀夫。“秦律的规定体现出()A.男女经济地位平等的趋势B.宗法观念遭到严重削弱C.女性财产权得到法律保护D.对社会成员的严密管控7.宋代以后,家训流行,且内容和形式都有所创新。如《袁氏世范》分为三部分:“睦亲”要父慈子孝、长幼贵和;“处己”要不损人利已、不妨人而利己;“治家”要体恤、宽厚。家训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传统家国同构观念8.尽管法律赋予了男性家长非凡的权力,他们却很少像暴君一样在家中为所欲为。实际上,在罗马人的家庭生活中,罗马帝国时期的妇女通常掌管着家庭内部事务,当女人到中年时,基本上能够在家庭里发挥重要的影响。她们帮助男性家长为儿女们挑选合适的配偶,有时在家庭财政事务方面也会发表不少意见。这表明()A.妇女的家庭地位体现公民法的灵活性B.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C.罗马法关于家庭关系的规范相对宽松D.罗马法逐步淡化男性家长享有的权威9.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诉讼当事人除列举事实外,还可广泛援引谚语,比如“勿因黑猩猩丑就杀死它“到癞蛤蟆家做客只能自贬身份”等。有学者认为,当地谚语的效力相当于英美法系中的法律箴言。据此可知()A.谚语箴言是司法实践的主要依据B.法律审判受到传统观念影响C.司法程序影响着法律的最终完善D.文化传统是立法公正的基础10.《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每一个神圣罗马帝国的邦国都享有主权,可以独立地从事对外交往,包括宣战和媾和。这些内容逐渐演变成了国家主权原则。但在欧洲,经常上演小国被瓜分的剧目,比如波兰就三次被周围的三个大国瓜分。这些现象表明()A.国际秩序面临着现实挑战B.弱肉强食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C.国际社会治理无规则可循D.弱小国家的主权意识有待提升 11.该表所示为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下列由此得出的结论中,最为合理的是()时期政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支持各民族开展反抗“三座大山”的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改革开放新时期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改变民族地区封闭落后面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A.民族问题是革命与建设的重要内容B.中国式道路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富裕C.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D.各民族团结奋斗实现共同当家作主12.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严格依照不依附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不屈从任何大国的压力,也不同任何大国结盟的原则,在国际事务中坚持正义、主持公道,不迁就于一时的事变,不拿原则做交易,中国珍惜自己的独立和主权,也尊重别国的独立和主权。中国的上述做法意在()A.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B.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C.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推动中美关系的缓和13.1908年,清政府颁行《大清银行则例》,下令各省地方和民间钱庄或票号不得再私自铸币、印发银钱票。大清银行各地分行陆续发行新币并收兑旧币。清政府的这一举措()A.助推了清末新政的成功B.利于规范中国金融秩序C.遏制了民族资本的发展D.废除旧的政府财政体系14.如图为二战结束前夕发表的时政漫画。漫画中间左侧是英国财政顾问凯恩斯,右侧是美国财政顾问摩根索,他俩身后是与会的各国代表。凯恩斯和摩根索手持切割刀,正准备将代表黄金的“战前金砖”改造成“和平金融基础”台子上放着的“含金塑料”。漫画反映了()A.英美经济霸权的巩固B.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C.国际金融秩序的重构D.资本主义国家合作对抗苏联 15.宋代农户经常几家合零为整入纳县镇税场。农户为减少周折便折钱给付揽人,由揽人就近购买粮绢等税物代为完纳,或者是因为农户自家不生产某种税物,亦由揽人到外地购买再入纳官府。这反映出宋代()A.白银货币化日益发展B.农业生产的专业化C.重农抑商政策已改变D.商品经济比较活跃16.如图反映了1950-1990年中国与部分国家的关系变化。图中甲、乙、丙三国分别是0A.美、日、苏B.苏、日、美C.日、苏、美D.美、苏、日17.隋初,尚书左仆射高颎提议推行“输籍定样”,规定各户应交租调的定额、可合法减免的条件等。同时官方也采取强制性的大规模的户口检括措施,即“大索貌阅”。这些措施()A.导致了百姓赋税负担沉重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完善了中央对基层的管理D.旨在解决官吏腐败问题18.宋代户籍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户籍由士族身份世袭制开始向职业身份世袭制过渡,如主、客户之划分和客户入籍,专门从事某项生产经营的专业户出现,且地籍与户籍分离。这些发展变化()A.表明户籍的财政功能丧失B.利于减轻民众赋役负担C.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D.旨在加强对流民的管控19.魏晋时期,地方撰写的有关名士和豪强的人物传记,是州郡长官了解地方社会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中正评定士人资品的主要依据之一。这反映了该时期()A.士人社会地位的提高B.历史书写对象的转移C.地方豪强势力的兴起D.国家治理方式的调适20.清代徽商董延思所在村庄与邻村河道连界,由于互争水利结下世仇,时有斗殴发生。董延思“恐多不测,于是百费周旋,合立议墨,界至分明,永杜争端,其后同邑果有因此而倾产伤命者,群服先生少年而有长者之风”。其后“每有争讼,不之官而之先生,片言立决”。这反映了清代() A.乡村治理观念发生转变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升C.村民法治意识得到提高D.基层管理模式的创新21.18世纪以后,英国地方政府职能从主要集中于治安及土地等方面的管理扩展到教育、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管理,并逐渐承担起了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20世纪80年代,英国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再直接提供公共服务,把社区服务等交给相关公司承担。这一变化()A.削弱了政府的行政能力B.折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C.体现了文官制度的完善D.有利于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22.在19世纪中后期的德国,伴随工业化而来的是空前严重的社会问题。统治者一方面镇压工人运动,但也明白镇压“终嫌消极”,如果政府很关心劳工的幸福,暴动就可停止了。为此德国()A.建成了“福利国家”B.率先形成近代自治市制度C.减少政府公共开支D.初步建立起社会保险制度23.1834年,英国《济贫法修正案》废除了“院外救济”。贫民只有在进入“济贫院”后,方可获得实物救济。而济贫院实际上是“劳动院”,工作繁重,待遇低下。人们按照年龄、性别分居,贫困者家庭被拆散,骨肉分离。这一做法()A.惩罚了因懒惰而致贫的社会游民B.促进了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C.解决了因贫困而产生的社会矛盾D.客观上维护了自由劳动力市场24.1997年,英国布莱尔政府提出用社会投资国家取代福利国家,使福利成为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等共同参与和分担的公共事业;同时倡导劳动伦理,并把教育和培训作为普遍福利形式,以鼓励工作、促进就业。布莱尔政府的改革()A.兼顾效率与公正,均衡权利与义务B.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C.激发了市场潜能,终结了福利国家D.成为各国福利改革的普遍思路25.考古工作者从湖北屈家岭文化遗址选出炭化种子1245粒,其中包括541粒水稻和638粒水稻基盘(水稻加工残留物)、33粒粟、27粒小麦及6粒大豆。据测年材料反映,农作物遗存可追溯到距今约5800年。该发现可以佐证0A.中国原始农业领先世界B.区域文明存在交流互动C.稻作农业源于中原地区D.长江流域出现贫富分化26.当代英国汉学家魏根深在北京做过一个实验,让饭店厨师按照《齐民要术》中的菜谱做菜。他认为:“花生油、糖、辣椒、西红柿等食材的缺席,是一种令人愉快的休憩。” 然而,大多数中国客人都觉得他们吃的是外国菜,而不是中国菜。这表明()A.物种全球交流促进饮食文化变迁B.新时代社会大众的物质生活丰富C.经济全球化程度已进入纵深阶段D.中外餐饮文化交流互动的频繁性27.从1915年到1960年,英国各类农场总数从32万个减少到29万个,到1983年进一步减至18万个,其中300英亩以上的大型农牧场所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由27.8%提高到54.3%。这一变化()A.表明英国食物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B.使土地更加集中从而激化了英国社会矛盾C.是英国农牧业生产量大幅度增长主要原因D.表明农牧业在英国经济结构中的占比减少28.据《田车谣》载:朝踏车,暮踏车,辘掉衔尾翻乌鸦,绕畴接岸声咿哑。自从五月天不雨,大河小河断鱼罟,中田日见稻秧焦,疲尽耕牛人力苦。骄阳炙背火云热,手足胼胝筋骨折,农夫滴泪不成泉,河水乾于眼中血。这里的田车()A.推动了耕作方式的变革B.源于生产技术理论创新C.促进精耕细作农业发展D.使生产摆脱了自然限制29.1895年7月,光绪帝提出“上下一心,图自强而弭祸患”。随即,清廷下令要求各省办理制造船械,强调“铁路为通商惠工要务,朝廷定议必欲举行”,决定“凡各省产矿之处,准由本地人民自行呈请开采”。这些举措表明()A.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B.社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C.百日维新推动经济发展D.民族工业处境有所改善30.18世纪,捏练机及机械压力机使通心粉逐渐降级为普通食物。19世纪,养殖业的进步让产量大增的牡蛎从贵族盘里“最精致的海味”成为无产阶级口中之食;随后小麦丰富的供应使精白面粉不再昂贵,白面包失去奢侈品的地位,进入工人的餐盘。这一现象说明()A.工业革命促进阶层流动B.物种交流加速社会转型C.技术革新推动餐桌革命D.机器生产提高工人地位31.18世纪中期,英国普通人很难买得起钟表。19世纪初,因大规模生产,钟表从“奢侈型”转向“实用型”。工人生活稍有改善会优先买表,兰开斯特织工大都有表,曼彻斯特工人也须臾离不开表。工人生计不好时,还可以将表卖掉或典当。由此可知,工业革命时期() A.钟表制造业成为英国的新兴行业B.钟表规范了生产生活的时间秩序C.钟表是工人经济地位提高的标志D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